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支气管哮喘表达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表达水平。方法 :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共 35例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并观察了 16例患者治疗前后ET、CGRP、FEV1变化。结果 :哮喘患者发作期血浆ET、CGRP明显高于缓解期 (P <0 0 1) ,治疗前后浆ET、CGRP、FEV1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ET、CGRP在支气管哮喘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内皮素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了非典型哮喘患者 2 0例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ET和CGRP水平 ,并与支气管炎患者 2 0例进行了对比。结果 :哮喘发作期血浆及BALF中ET和CG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 ;而BALF中CGRP水平为血浆的 2倍 ,治疗缓解期ET和CGRP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结论 :ET和CGRP可能是参与支气管哮喘发作及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建过程的重要因子。对非典型哮喘患者进行血浆 ,特别是BALF中ET和CGRP检测 ,有助其早期诊断和病情程度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支气管哮喘与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肤水平的关系。选择哮喘发作期患者12例,于发作期及缓解期和对照组20例,测定其静脉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患者血浆中ET、CGRP水平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0.01);而缓解期的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ET、CGRP释放增加,可能是促进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 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及其中 2 6例临床缓解期的血浆内皮素水平 ,同时测定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内皮素水平同血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 (r =— 0 .78,P <0 .0 1) ;临床缓解期血浆内皮素水平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增高 ,其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研究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将7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哮喘缓解期组30例,轻度急性发作期组10例,中度急性发作期组12例,重度急性发作期组18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检测肺功能和测定诱导痰细胞的计数及分类。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发作期组显著高于缓解期组(P0.01),急性发作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一氧化氮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有相关性。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健康、哮喘缓解期及哮喘发作期)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相关(r=0.786,P0.01)。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与FEV1.0%预计值(r=-0.872,P0.01)和诱导痰巨噬细胞百分比(r=-0.820,P0.01)呈负相关;与诱导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诱导痰嗜酸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分别为0.857、0.816和0.825,P0.01)。结论: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升高,与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相关,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内源性一氧化氮作为一种无创性指标监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 ,检测了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 30例、缓解期 2 0例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 (2 0例 )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sICAM 1)水平和IgE水平。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的sICAM 1水平和IgE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 (P <0 .0 5 ) ,缓解期患者sICAM 1水平和IgE水平较急性发作期明显下降。认为血液中sICAM 1与IgE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 ;监测sICAM 1水平 ,对判断哮喘发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同时期血清白介素 (IL) - 10、内皮素 (ET) - 1及Ig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不同时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 - 10、IgE和ET - 1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血清IL - 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ET - 1和IgE水平却显著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IL - 10与ET - 1、IgE之间存在负相关 (r=- 0 . 6 8,r=- 0 . 74 ,P <0 . 0 1) ,而ET - 1与IgE之间呈正相关 (r=0 6 6 ,P <0 .0 1)。结论 :IL -10和ET - 1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整个过程 ,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同时期检测血清IL - 10和ET - 1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压缺氧对哮喘鼠缓解期皮质醇及嗜酸性粒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卵蛋白致敏和激发制成豚鼠哮喘模型 ,比较正常组、诱发哮喘发作后 2 4h(发作组 )、非低压缺氧处理组哮喘豚鼠 (对照组 )以及低压缺氧处理哮喘豚鼠 (治疗组 )的血浆皮质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结果 ①皮质醇水平发作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差异显著 (P <0 .0 1) ,对照组较正常组明显下降 (P <0 .0 1) ,低压缺氧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P >0 .0 5 )。②BALF中EOS :发作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低压缺氧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5 ) ,低压缺氧组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③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 :发作组较正常组显著增加 (P <0 .0 1) ,对照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加 (P <0 .0 5 ) ,低压缺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低压缺氧治疗哮喘豚鼠后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 ,BALF中EOS数目减少 ,TNF在哮喘发病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 ,而低压缺氧处理后无显著的变化。皮质醇水平升高和EOS数目减少可能是低压缺氧治疗哮喘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内皮素 (ET -1)含量与肺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正常人 2 8例为A组 ,选 3 2例支气管哮喘急发期为B组和缓解期为C组 ,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内皮素、动脉血气及肺功能。结果 B组C组患者血浆ET -1含量显著高于A组 ,与PaO2 呈负相关 ,且与PaCO2 呈正相关 ,均P <0 .0 1。B组患者肺功能各参数明显低于A组和C组。结论 血浆ET -1、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共同参与支气管哮喘患者病理生理的调节作用 ,从而影响肺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C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浓度的变化在哮喘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利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UniCAP全自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监测 5 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CP浓度的变化。并与肺功能监测的结果 (最大呼气风速PEFR)相比较。结果 急性发作期重度哮喘患儿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 (P <0 .0 1) ,中度患儿ECP水平高于轻度 (P <0 .0 5 ) ;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ECP浓度明显高于治疗缓解期 (P <0 .0 1)。此与PEFR变化呈负相关 (发作期r=-0 .62 ,P <0 .0 1;缓解期r =-0 .5 4,P <0 .0 1)。结论 血清ECP浓度能准确地反映出哮喘患儿气道过敏性炎症的轻重程度 ,故ECP的监测对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分度、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预测哮喘发作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干扰素-γ(IFN-γ)和内皮素1(ET-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哮喘发作期83例、缓解期37例,另选3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并将83例哮喘发作期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20例)、中度(47例)和重度(16例)。应用ELISA法对发作期、缓解期哮喘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eotaxin、INF-γ和ET-1水平测定。结果哮喘发作组血清中eotaxin和ET-1高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P<0.01),缓解期血清eotaxin和ET-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水平INF-γ在发作期组低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随着哮喘严重程度增加,哮喘患者的血清中eotaxin和ET-1浓度升高,INF-γ水平出现明显降低。重度哮喘与中、轻度哮喘比较,eotaxin、ET-1和INF-γ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otaxin、IFN-γ和ET-1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观察特应性与非特应性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浆内皮素-1(ET-1)和IgE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哮喘患儿同时采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IgE测定确定特应性状态,并根据结果分为特应性哮喘组32例与非特应性哮喘组28例,30例正常健康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哮喘患儿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及对照组儿童血浆ET-1和IgE的含量,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的含量。结果: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清IL-10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作期及缓解期哮喘患儿的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哮喘组发作期患儿ET-1和IgE均高于缓解期患儿,IL-10低于缓解期患儿(P<0.01)。特应性组发作期患儿IL-10水平较非特应性组降低(P<0.05),特应性组发作期和缓解期患儿ET-1、IgE水平较非特应性组均增高(P<0.05)。支气管哮喘患儿IL-10的含量与ET-1及IgE分别呈明显负相关(r=-0.592,r=-0.894,P<0.05),ET-1与IgE呈明显正相关(r=0.623,P<0.05)。结论:血清IL-10和ET-1可能参与了小儿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且特应性哮喘患者较非特应性哮喘患者血清IL-10、ET-1和IgE水平改变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和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和30名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中Eotaxin、IL-13水平,哮喘患儿组同时行肺功能测定。结果:哮喘患儿组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血清中Eotaxin、IL-13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哮喘患儿组,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血清中Eotaxin、IL-13彼此均成正相关。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血清中Eotaxin、IL-13与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均呈负相关。结论:Eotaxin、IL-13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哮喘患儿病理生理变化过程;Eotaxin、IL-13可作为哮喘患儿除临床症状、体征外评定病情严重程度、评定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冷热哮证与ET-1、ANF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 ,就ET - 1、ANF含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哮喘组ET - 1、ANF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热哮证组ET - 1含量增加 ,明显高于冷哮证组 (P <0 .0 5 )。提示 :ET - 1可作为冷、热哮证不同病理、生理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哮喘患儿血浆中及哮喘豚鼠模型肺组织中神经激肽B (NKB)含量变化规律 ,探讨NKB与小儿哮喘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方法测定 35例不同程度哮喘患儿血浆NKB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及症状缓解期的含量变化 ;在豚鼠哮喘模型上对不同哮喘状态豚鼠肺组织中的NKB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 :( 1)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浆NKB含量较其自身症状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 (P <0 .0 1) ;症状缓解期血浆NKB含量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 2 )病情加重 ,患儿血浆NKB含量随之增高 ,与哮喘病情呈显著正相关。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期较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NKB含量显著增高 (P <0 .0 5 ) ;重度哮喘与轻、中度哮喘缓解期比较 ,血浆NKB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3)哮喘豚鼠肺组织中NKB含量较正常豚鼠显著增高 (P <0 .0 1) ,反复诱喘豚鼠肺组织中NKB含量显著高于诱喘 1次豚鼠 (P <0 .0 1)。结论 :NKB在哮喘患儿血浆及哮喘豚鼠肺组织中的含量变化规律一致 ,与哮喘病情呈显著正相关。提示NKB参与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哮喘患儿血清IL-12 、IL- 4与IgE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4(IL—4)与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变化。方法 哮喘患儿30例,随机分为:发作组15例;缓解组:15例。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清IL—12、IL—4(ELISA法)与IgE(MELA法)水平。结果 发作组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缓解组,有显性差异(P<0.05),缓解组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P<0.01);发作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有显性差异(P<0.05),缓解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P<0.01);发作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有显性差异(P<0.05),缓解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P<0.01)。哮喘患儿血清IL—12水平与IgE呈负相关(P<0.01),哮喘患儿血清IL—4水平与IgE呈正相关(P<0.01)。结论 哮喘患儿血清IL—12水平降低,IL—4和IgE水平升高,表明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在缓解期仍需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2(IL-22)水平,分析其与免疫球蛋白E(IgE)、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关系,探讨IL-22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血浆IgE水平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IgE升高组(n=46)和IgE正常组(n=32);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另外选择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IL-22、IgE水平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NO,比较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IL-22水平、FEV1和FENO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外周血中IL-22水平与IgE、FEV1和FENO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患者外周血血浆IL-22和FE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临床缓解期患者IL-22和FENO水平低于急性发作期,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IgE升高组患者血浆IL-22水平高于IgE正常组(P<0.05)。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IL-22水平与FEV1呈负相关关系(r=-0.3653,P<0.05;r=-0.2672,P<0.05),与FENO无相关关系(r=0.0119,P>0.05;r=0.0598,P>0.05)。结论:IL-22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并可能加剧肺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2例支气管哮喘病人作了22例次支气管肺泡灌洗,其中3例次为重度哮喘发作;8例次为中度发作[1];11例次为缓解期.灌洗方法在一般肺灌洗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后,12例病人无1例死亡.11例次哮喘发作患者,灌洗后临床症状皆有不同程度改善.11例次缓解期病人,灌洗后皆无不良反应.凡哮喘时间较长者,均能灌洗出较大量脓痰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缓解期小气道功能的异常状况,探讨缓解期预防的方法。方法:将3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与3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哮喘组与对照组比较,MEF75、MEF5O、MEF25及MMEF4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哮喘缓解期小气道功能明显异常,此期的治疗与预防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