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停用阿司匹林可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已经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预防,但还不清楚卒中是否与阿司匹林停药有关。Maulaz等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以确定停用阿司匹林是否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在美国卒中学会2005年国际卒中会议上报道了其研究结果。从2002年1月—2004年4月期间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挑选出那些在发病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用缺血性卒中或TIA史>6个月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由于以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停用阿司匹林4周内就会出现缺血性事件危险性反弹,因此对病例组缺血性卒中/TIA发生前4周内和对照组在看门诊…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波士顿Massachusetts医院Jones等研究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的效果。他们分析了2003年至2014年血管质量计划(vascular quality initiative)数据库里的患者资料,比较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患者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主要结局有出血再次手术和梗死性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或心肌梗死],次要结局为院中死亡和卒中/死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是指南推荐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长期治疗及二级预防的基石, 用于降低复发性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 某些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仍会出现缺血性事件, 称为治疗期间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HTPR), 通常发生在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中。文章阐述了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HTPR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常用评价方法, 阐述HTPR在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并探讨HTPR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噻氯匹啶治疗用药期间仍反复发作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2例经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等治疗至少1周以上无效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给予噻氯匹啶250mg,每天2次,连服1周。结果32例病人1周内除1例血流动力学因素TIA发作无改变外,绝大多数发作终止或发作减少。结论对无服用璃氯匹啶禁忌证并能耐受及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的TIA患者,噻氯匹啶是经济、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82例,随机分为他汀组(辛伐他汀+肠溶阿司匹林)和对照组(肠溶阿司匹林),比较两组LDL—C的变化、发生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情况。结果他汀组LDL-C水平、再发TIA、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治疗的依从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82例,出院6个月完成随访者515例,调查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患者抗栓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影响抗栓药物使用的因素。结果住院期间服用阿司匹林者519例,服用氯吡格雷者11例,服用华法林者29例;出院6个月时服用阿司匹林者共436例,服用氯吡格雷者3例,服用华法林者2例。TIA、生活能力低下、服用非阿司匹林抗栓药物及未接受脑卒中健康教育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使用抗栓药物的依从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抗栓药物的应用比例较高,但随访至6个月时依从性下降,专科医师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的依从性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探索TIA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患者12 8例(TIA组) ,测定其血浆中LPA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TIA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影响。结果 TIA组患者血浆LP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0 1)。每天给予2 0 0mg阿司匹林较75mg或2 5mg阿司匹林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浆LPA含量,患者脑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TIA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适宜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血浆LPA的含量,减少脑缺血症状的发作频率。  相似文献   

8.
<正> 什么叫做阿司匹林抵抗?在长期规范服用阿司匹林情况下发生了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通常认为,阿司匹林之所以没有起到预防作用的原因是由于机体对于阿司匹林失效,即发生了抵抗。目前正在试图建立一种或多种试验,验证服用阿司匹林后,体内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是否确实得到有效抑制,否则,将证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9.
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124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疗程8周。主要观察6个月内TIA发作频次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6个月内随访TIA发生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及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TIA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和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对LPA的影响。方法:检测128例TIA患者和11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LPA含量。近1个月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的93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mg/d)组、氯吡格雷(75mg/d)组和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组,每组31例。检测患者基线服药1个月后的血浆LPA含量,并记录1个月内的缺血发作次数。结果:TIA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LPA的含量分别为(3.36±0.27)μmol/L和(1.47±0.42)μmol/L(P<0.001)。治疗30d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的各组血浆LPA含量都明显降低[分别为(2.48±0.30)、(1.96±0.24)和(1.33±0.21)μmol/L;P<0.01~0.05)],各组缺血发作次数分别为3.78±0.93、2.20±1.10和1.53±0.81(P<0.01~0.05)。结论:TIA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增高。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降低血浆LPA含量和减少缺血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近一项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预防中风研究(TASS)的结果表明,新近患过可逆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服用噻氯匹定预防哲短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其他可逆性脑缺血意外比阿司匹林疗效好得多。此前作者也曾报道过:预防致命性中风、非致命性中风和死亡,噻氯匹定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腹部外科围手术期应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其对预防血栓事件的作用。方法纳入36例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试验组围手术期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在术前5 d停用阿司匹林,术后5 d重新服用。术后随访30 d,比较两组间出血、心脑血管发生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对照组术后2例发生心绞痛,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两组间出血相关并发症及术中出血量[(80±15)mL vs.(68±15)mL,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继续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不引起严重出血。  相似文献   

13.
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作为缺血性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石,阿司匹林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和复发。然而,部分患者在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后仍然发生血管事件,或血小板聚集率较高,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或“阿司匹林低反应性”。文章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检测方法和处理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并且能显著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1]。然而,随着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发现患者对该药物临床反应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5%40%的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无反应,4%40%的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无反应,4%30%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血小板作用。而且,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常常合并氯吡格雷抵抗。因此,在处理急性  相似文献   

15.
复方丹参滴丸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丽雅 《山东医药》2005,45(8):50-5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TIA可推迟或预防脑梗死的发生。阿司匹林为预防TIA的常用药物之一.但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单一[仅阻断血栓素A2(TXA2)合成],所需剂量存在个体差异;消化道反应、出血等副作用较大,治疗依从性差。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脏疾病已取得肯定疗效.2000年3月至2004年8月.我们观察了其预防TIA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dl-3-正丁基苯酞(恩必普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发作频度及发病至用药时间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每次100 mg,1次/日,治疗组病人服用dl-3-正丁基苯酞每次200 mg,3次/日,疗程为20 d.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 mL内静脉输注,1次/日,为基础药物治疗,共14 d.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时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30.00%,36.67%和23.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13.33%和43.33%(P<0.01).随访治疗组9个月内TIA复发率2例(7.14%),对照组卒中复发及脑卒中发生8例(33.33%),控制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dl-3-正丁基苯酞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据2002年美国神经外科学会年会报道,Toussaint等通过对有和无规律阿司匹林服用史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了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转归,证实脑动脉瘤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治疗是非常安全的。 以往的研究认为,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发生SAH时的死亡率增加,而阿司匹林服用史对SAH的影响还不清楚。作为一种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是否会使出血更严重或更容易发生再出血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279例,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158例(氯吡格雷75 mg,1次/d),长效阿司匹林组121例(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患者随访1.5~3.0(2.3±0.3)年,评估2组的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6% vs 12.40%,P0.05)。全部患者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比为0.4031,氯吡格雷组为0.1284,长效阿司匹林组为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次要事件概率和胃肠道出血事件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 vs 8.26%,1.27% vs 6.61%,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TIA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优于长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患者90例,分为3组,每组30例。A、B、C3组患者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司匹林200mg(A组)、100mg(B组)及50mg(C组),1次/d顿服。以脑卒中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随访1年。结果A、B2组治疗效果良好,但A组有6例患者出现药物的副作用,占20%;B、C2组未见药物的副作用。结论不同剂量ASA在脑卒中的预防中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反复发作的TIA患者,给与口服ASA100mg治疗,可以减少甚至消除TIA的发作,且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低,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卒中学会第28届国际卒中会议报道,一项对超过250例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肠溶阿司匹林者其凝血功能并没有降低,因此用其预防心脏病和卒中者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AIberts等检测了126例卒中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他们分别服用不同剂量和配方的阿司匹林。结果发现,56%的服用81mg的小剂量阿司匹林者的凝血功能没有改变,而72%的服用325mg的阿司匹林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