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口服华法林患者综合监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蛋白质Z(PZ)、细胞色素P4502C9基因CYP2C9*3的改变、临床意义及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158例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为研究组,25名门诊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浆PZ、PIVKA—Ⅱ、PT、INR、CYP2C9*3测定。比较上述指标与临床的关系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对上述人员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评定。结果研究组首次服用华法林后4h.血浆PIVKA—Ⅱ浓度显著增高(P〈0.05);首次服用华法林后24h,PT、INR显著增高(P〈0.05);首次服用华法林后16hPZ显著增高(P〈0.05)。研究组PIVKA-Ⅱ、PT、INR随时间增加而增高,而PZ随时间增加显著减低。CYP2C9*3的检出率为21.9%。另外9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P〈0.01).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及其他症状:PIVKA—Ⅱ与INR正相关(P〈0.05)。结论上述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的病理变化过程。动态观察对病情判断、指导治疗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同时还需婴对患者进行心瑚继康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华法林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1年6月在该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并记录患者使用华法林的用量和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有15例出现并发症,占8.0%,其中出血10例(5.3%),栓塞5例(2.7%);正常173例(92.0%);出血组华法林用量、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和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华法林平均用量为(2.0±0.6)mg/d,PT为(18.6±2.4)s,INR为(2.1±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常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将INR控制在1.8—2.5范围内可以满足抗凝要求并且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监测方法及相关并发症,初步研究华法林血浆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病例162例,随访至2006年12月31日,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INR值和华法林剂量。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iquid hroma-tographic,HPLC)测定华法林血浆浓度18例。结果①随访患者126例,随访时间7~19个月。随访中死亡6例(4.16%),与抗凝治疗有关的出血10例(7.94%),血栓栓塞3例(2.38%)。②抗凝后测得INR值为2.39±1.27,每日口服华法林剂量(3.19±1.43)mg。③测定华法林血浆浓度18例,其中INR值〈1.8者3例,1.8〈INR值〈2.5者10例,INR值〉2.5者5例。INR值〉2.5者华法林血浆平均浓度高于1.8〈INR值〈2.5者(P〈0.0005)。④INR值与相对应华法林血浆浓度无明显线性相关性(r=0.65,P〉0.1);INR值与相对应每日口服华法林剂量之间亦无明显线性相关性(r=0.26,P〉0.2)。结论①华法林抗凝相关出血发生率高于血栓栓塞率。②华法林血浆浓度是一个抗凝监测指标。监测华法林血浆浓度,能指导临床医生安全有效地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服华法林患者血浆蛋白质Z(protein Z,PZ)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华法林口服量的监测作用。方法:30例口服华法林患者为一组,23名正常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PZ、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测定。PZ用ELISA法检测,PT和PT:INR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结果:口服华法林组PZ为(240.87±192.72)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 812.6±347.16)ng/ml(P<0.001)。口服华法林组PT为(24.18±4.52)s,明显高于对照组(12.67±0.42)s(P<0.001)。口服华法林组PT:INR值(2.448±0.63)亦明显高于对照组(0.943±0.04)(P<0.001)。结论:口服华法林患者PZ水平明显减低,提示口服华法林可能导致蛋白质Z的缺乏,血浆蛋白质Z水平可作为华法林口服量的一项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持续性房颤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不中断华法林)及对照组(中断华法林),比较两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后INR值恢复到2—3的达标时间、围术期出血、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后INR值恢复到2~3的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口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的抗凝方案县寄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仝峰  慕春言  王景斌  苏毅  杨琴 《中原医刊》2011,(3):48-49,5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慢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观察102例年龄大于75岁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及国际标准化率(INR)监测情况,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INR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75~82(78.6±2.8)岁,其中男56例,女46例。平均随访2.36±0.41年。共发生出血事件18例(17.6%),其中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16例。发生出血患者血压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心力衰竭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NR〉3.0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P〈0.01)。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7例(16.7%),发生血栓栓塞患者,合并冠心痛、高血压、糖尿病及INR〈1.5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严密监测1NR情况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7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52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大小便潜血检查,同时查PT、NT、FIB、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片;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口服,维持INR2.0~3.0。结果:治疗组华法林维持量1.75~4.15 mg/d,平均剂量(2.0±0.75)mg/d,INR平均为(3.07±0.71)。治疗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8%(2/65)和3.85%(2/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4%(1/65)和5.77%(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林梅瑟  方志高  周野  冯湘君 《浙江医学》2006,28(11):889-891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老年患者脑栓塞的效果及出血不良事件。方法264例非瓣膜病房颤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7-2.2(低强度组,152例)和INR2.3—3.0(中强度组,112例)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脑栓塞并发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组患者脑栓塞年发生率为2.2%,与中强度组患者的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5,P〉0.05)。低强度组患者的严重出血事件年发生率为0.7%,与中强度组患者的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4。P〉0.05),但低强度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印发生率3.6%明显低于中强度组患者10.7%(x^2=4.086,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7-2.2能明显降低老年非瓣膜病房颤脑栓塞发生率,INR2.3—3.0时轻微出血事件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华法林和拜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导管血栓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方法:观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7月长期深静脉置管后服用拜阿司匹林(每日100mg)抗凝的患者18例,在出现2~3次导管功能不良事件后改为口服华法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5~2.5进行抗凝治疗。通过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华法林组和拜阿司匹林组平均每1000个导管日出现导管功能不良事件的次数、尿激酶的平均用量及出血情况。结果:拜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出现导管功能不良事件次数分别为6.9次/1000个导管日和4.1次/1000个导管日(P〈0.05),尿激酶平均用量分别为262万U/1000个导管日和88万U/1000个导管日(P〈0.05)。18例患者在服用拜阿司匹林期间无明显出血倾向,而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出现7次小出血和1次大出血事件(P〈0.05)。结论:华法林(INR为1.5—2.5)较拜阿司匹林(每日100mg)能更好地预防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维持管路通畅,但出血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对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作分析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的PZ水平(1210.89ng/ml±251.13ng/ml)明显下降(对照组为2378.83ng/ml±429.51ng/ml),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62.42%±36.57%、201.95%±77.54%、120.27%±77.54%、145.88%±56.48%(对照组分别为116.70%±28.80%、70.15%±21.28%、76.13%±19.26%、77.23%±16.22%),P值均<0.01。相关研究中,发现恶性肿瘤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Ⅶ:C、FⅧ:C、FⅩ:C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值均<0.001),而PZ与FⅪ:C无相关性(P>0.05)。对肿瘤的病情研究发现,复发转移组PZ、FⅦ:C、FⅧ:C、FⅩ:C、FⅪ:C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PZ更低,FⅦ:C、FⅧ:C、FX:C、FⅪ:C水平更高(P<0.01)。结论PZ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减低,且与病情有关。PZ与FⅦ:C、FⅧ:C、FX:C存在明显负相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获得性易栓症的一个新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患者血浆蛋白z(PZ)水平及其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的发生率与先兆子痫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先兆子痫组160例和正常妊娠对照组162例检测PZ水平并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并结合基因测序检测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两组D-D、FDP、AT:A的水平,观察两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先兆子痫组PZ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1.57±0.32mg/Lvs2.12±0.35mg/L,P〈0.05);两组人群均存在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先兆子痫组GG型、GA型和AA型分别占19.38%、53.75%和26.87%,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25%和53.75%;正常妊娠对照组GG型、GA型和AA型分别占17.90%、54.94%和27.16%,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5.37%和54.63%,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均P〉0.05);先兆子痫组D-D、FD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15±1.03μg/ml vs0.58±1.32μg/ml,P〈0.05;19.46±3.28μg/ml vs 2.93±1.92μg/ml,P〈0.05),而AT:A水平无显著差异(99.12±13.5%vs100.8±10.6%,P〉0.05)。结论先兆子痫患者存在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但该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发生关联不大,然而该疾病与Pz水平、D-D、FDP水平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深入研究CYP4502C9基因多态性与中原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达标时的维持量及出血等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采用华法林抗凝达标的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YP4502C9基因多态性分为突变组和非突变组。记录一般情况、华法林维持量及INR值,随访服药期间发生的临床事件。结果:该样本CYP4502C9*3与CYP4502C9*2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具有群众代表性;CYP4502C9*3基因非突变组华法林稳定达标时的平均维持量高于突变组[(2.656±0.185)mg/d VS(1.948±0.354)mg/d](P<0.05);突变组华法林用药初始阶段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非突变组(P<0.05)。结论:基因水平指导下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可以提高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张卿  吴琦  门剑龙 《中原医刊》2009,(14):31-33
目的观察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血管内皮、凝血、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45例确诊的VTE患者和45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7例,DVT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18例,采用Sysmex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W)。结果VTE患者vWF、D—D水平高于对照组[vWF(122±23)%和(99±19)%,P〈0.01;D—D(622±143)μg/L和(349±79)μg/L,P〈0.01],AT水平低于对照组[(88±20)%和(97±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2.6)s和(12.4±1.3)S,P〉0.05];DVT组与DVT合并PTE组比较,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0±127)μg/L和(700±133)μg/L,P〈0.05],vWF、AT、Fr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WF(124±24)%和(119±22)%,P〉0.05;AT(89±16)%和(87±25)%,P〉0.05;PT(11.9±1.2)s和(13.2±3.7)s,P〉0.05];VTE患者组45例中有7例D—D〈500μg/L,而对照组中有40例,两者比较x^2=48.49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VTE患者存在内皮系统的损伤和抗凝血系统的异常,内皮系统的损伤在VT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铁及转铁蛋白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60例体检正常者血清铁(Fe)、转铁蛋白(TF)浓度;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级、B级、C级3组,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3组患者血清Fe及TF水平,分析血清Fe及TF水平变化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性.结果:体检正常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4.07±13.74) μg/L、(2.74±0.68)ng/L,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17.28 ±98.42) μg/L、(1.87±0.54) ng/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PughA级、B级、C级,Child-Pugh评分分别为(4.31 ±1.21)分、(7.87±0.85)分、(11.57±1.23)分,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133.28±42.78) μg/L、(2.11 ±0.37) ng/L、(389.28±101.28) μg/L、(1.95 ±0.51) ng/L、(521.28 ± 112.63) μg/L、(1.67±0.28) ng/L; Child-Pugh B级Fe浓度较A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A组显著降低(P<0.01),C级Fe浓度较B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B组显著降低(P<0.01),乙肝肝硬化患者Fe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824,P<0.01),TF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728,P<0.01).结论:血清Fe及TF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度子间疒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119例重度子疒间前期患者为重度子间疒前期(S-PE)组,同期正常的单胎晚期妊娠孕妇116例为对照组。采集孕妇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S-PE组孕妇的PT值、INR值、APTT值、Fbg值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TT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度子疒间前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及早采取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水平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0例,分别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研究对象血浆CTGF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CTGF水平(1.47±0.21)μg/L高于对照组(0.73±0.25)μg/L(P〈0.01);颈动脉彩超显示,病例组患者颈动脉IMT(1.20±0.21)mm高于对照组(0.91±0.25)mm(P〈0.01);有斑块组血浆CTGF水平(1.40±0.31)μg/L高于无斑块组(0.87±0.39)μg/L(P〈0.01)。结论:血浆CTGF水平增高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氯胺酮和丙泊酚持续颈内静脉输注对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脑保护效应.方法 选择临床中型脑损伤患者适当病例60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随机分三组,各20例.A组:对照组,围术期未特殊处理;B组:围术期氯胺酮/丙泊酚1:1 昆合0.5 mg/(kg&#183;h)微泵持续颈内静脉输注;C组:围术期氯胺酮/丙泊酚1∶1混合1 mg/(kg&#183;h)微泵持续颈内静脉输注.三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和术毕12、24、48 h不同时间点取对侧颈内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星状细胞胶质蛋白S-100β (S-100β蛋白)和神经元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并记录不同时间点各组患者神经反射变化和意识恢复情况,6个月后随访60例患者并进行简短精神状态检查(MMSE).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随时间延长S-100β蛋白和NSE浓度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作用效应有剂量依赖性.B组S-100β蛋白浓度术毕24h为(2.26±0.52) μg/L,术毕48 h为(1.25±0.35) μg/L;C组S-100β蛋白浓度术毕24h为(1.12±0.25) μg/L,术毕48 h为(0.69±0.11) μg/L.B组NSE蛋白浓度术毕24 h为(7.26±1.12)μg/L,术毕48 h为(5.36±0.58) μg/L;C组NSE蛋白浓度术毕24h为(6.02±0.65) μg/L,术毕48 h为(4.78±0.81) 上g/L.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神经反射和意识恢复快,脑神经并发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意识恢复时间为(26.5±6.9)h,C组意识恢复时间(27.3±4.7)h;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8±1.9)分,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3±0.9)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MMSE评分,A组MMSE评分为(17.1±3.2)分,低于B组[(23.7±4.5)分]和C组[(25.5±4.7)分](P<0.05),但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24 h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越高对应其6个月后随访MMSE评分就越低,血清S-100β蛋白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氯胺酮和丙泊酚联合应用对脑损伤围术期有明显的治疗和神经保护作用,术后随访无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