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骥  霍晗  徐鹏飞  周旭  李志坚 《西部医学》2023,35(9):1390-1395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对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及预后评估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7年11月—2021年1月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模态MRI和常规MRI检查。检查前所有患者禁食4~6 h,检查前60 min排尿后禁尿禁水至检查完成。采用1.5 T全身超导扫描仪行仰卧位膀胱MRI检查。以腹主动脉分叉至耻骨联合下缘为扫描范围。所有患者均于多模态MRI检查后1周内实施肿瘤切除术。结果 多模态MRI对T3和T4期灵敏性和特异性高于常规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模态MRI与常规MRI对T1和T2期灵敏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期多模态MRI示膀胱左侧壁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呈高亮信号,ADC值局部稍减低,动态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明显,病灶未累及肌层;治疗后1年复查未见明显复发,预后良好。T2期多模态MRI示膀胱右侧壁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DWI呈高亮信号,ADC值减低,动态增强扫描后,病灶轻度强化,病灶基底部与肌层分界不清;治疗后2年复查未见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的病理和诊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至2010年收治的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病理和诊疗特点.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0-63岁,4例因间歇性无痛全程肉眼血尿入院,1例因间歇性无痛终末肉眼血尿入院,膀胱镜均提示菜花样肿物,呈浸润性生长.3例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中所见与膀胱癌基本相同.术后病理肿瘤均由癌细胞和似肉瘤构象的肿瘤细胞2种结构组成,病理均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免疫组化有该病较特异性的表现.术后予以不同的化疗等.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在膀胱恶性肿瘤中罕见,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方法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效佳,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诊断和治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黄斌 《现代实用医学》2013,(12):1402-1403
目的探讨膀胱肉瘤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方法对5例膀胱肉瘤样尿路上皮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镜下肿瘤组织由明确的上皮及间叶两种成分组成彼此移行,上皮成分呈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其间为肉瘤样成分(梭形细胞成分占4/5,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和血管肉瘤样占1/5)。肉瘤样成分均表达CK和Vimentin(5/5例)、EMA(2/5例弱阳性)、SMA(2/5例)、CD68(1/5例)、CD44V6(5/5例),P53(3/5例)核阳性表达。随访结果:1例行膀胱旷置术后2年存活,3例分别于第1次术后18、90、180d复发,失访1例。结论膀胱肉瘤样尿路上皮癌罕见,恶性度高,侵袭性强,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5.
刘志  陶自坚 《现代医学》2011,39(5):536-539
目的:探讨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腺性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0岁和69岁,手术后均未复发。肿瘤直径为2 cm和3 cm,菜花状;组织学以尿路上皮癌与腺性成分混合为特征,免疫组化CKH、CKpan及p63阳性,PSA、P504S、CgA、Syn及SMA阴性,Ki-67约60%阳性,p53约10%阳性。结论:该肿瘤临床罕见,经病理组织学确诊,需与多种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评价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3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血清前白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2检验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关系,再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最佳截断值249.5 mg/L,将患者分为高前白蛋白(≥249.5 mg/L)组(162例)和低前白蛋白(<249.5 mg/L)组(158例)。与高前白蛋白组患者相比,低前白蛋白组患者年龄更大,术前肾积水、高病理T分期、高病理分级、远处转移和术中输血的患者比例均较高(P均<0.05),总生存情况和无复发生存情况均较差(P均<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病理T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术中输血和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高病理T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和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可作为监测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手术治疗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45例UT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方法、术后病理结果、随访数据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UTUC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UTUC术后膀胱复发率为18.0%(80/445),其中66.2%(53/80)的患者膀胱初次复发发生于术后1年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5岁(OR=1.99,95% CI:1.22~3.22,P<0.01)、有膀胱癌病史(OR=2.69,95% CI:1.71~4.24,P<0.01)、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OR=2.15,95% CI:1.30~3.57,P<0.01)、输尿管下段肿瘤(OR=1.40,95% CI:1.11~1.78,P<0.01)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其均为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有膀胱癌病史、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输尿管下段肿瘤是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UTUC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监测,定期复查膀胱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22例新发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肿瘤分级、数目及直径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有相关性,其中肿瘤分级与术后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高龄、高级别、多发肿瘤以及直径>3.0 cm肿瘤更容易复发,其中级别的高低是影响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青年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总数的2.2%.41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5岁(17~40岁).初诊时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6例(63.4%),因尿痛发现者2例(4.9%),无症状而由于体检发现者13例(31.7%).肿瘤平均大小1.9 cm.肿瘤单发者33例(80.5%),多发者8例(19.5%).所有患者均采取TUR-BT术治疗.术后WHO病理分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8例(92.7%),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例(4.9%),原位癌1例(2.4%).术后TNM病理分期:pTis 1例(2.4%),pTa 15例(36.6%),pT1 25例(61.0%).术后随访时间6~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共有4例复发(9.8%),平均复发时间为12月(6~18月).随访过程中尚无死亡病例.结论 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多数为单发,以低分级非浸润性肿瘤为主,恶性程度低,绝大多数可以通过TUR-BT治愈,术后复发率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和复发率均显著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基因层次上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 VEGF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表达,探讨该指标与 BUC 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5例术后病理检查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 VEGF 免疫组化染色,另外选择20例正常膀胱粘膜作为对照,将染色结果与BUC 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VEGF 通过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机制,促进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进而影响其进展与预后。结论:VEGF 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007年14例膀胱腺癌患者的不同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14例中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2例行TuRBt术,6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加尿流改道,姑息性尿流改道2例。结论膀胱腺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尽早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术后辅助放化疗,有利于减少肿瘤复发,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膀胱转移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痛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4年6月~2009年4月该院收治的10例膀胱转移癌患者的诊治结果.原发癌包括:直肠癌3例,宫颈癌2例,前列腺癌2例,乙状结肠癌1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多发癌1例,卵巢癌1例.其中8例原发癌术后出现膀胱转移时间为8~60个月,平均20个月,2例同时发现原发病灶及膀胱转移病变.7例接受手术治疗,3例未行手术治疗.7例接受针对原发病灶的化疗及放疗.2例原发癌为前列腺癌行内分泌治疗+放疗.结果 9例忠者接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为1-24个月,平均15.7个月.死于全身多发转移5例,从发现原发癌到死亡间隔时间为20~66个月,平均37.0个月,从发现膀胱转移癌到死亡间隔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8.4个月.其余4例均仍在随访中.结论 膀胱转移癌少见,预后差.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处理,术后配合针对原发病灶的化疗及放疗,可以缓解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and aim.

Urothelial bladder carcinoma (UBC) is a very rare condition in patients aged below 50 year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ncer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differ from general UBC features.

Material and methods.

Altogether 2160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imary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due to a bladder tumor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mean age of the cohort was 69.1 years (range 11–10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ubgroups depending on age: age <41 years (group 1), age 41–50 years (group 2), age >50 years (group 3). Sex ratio, tumor grade, and stage of disease were recorded.

Results.

Women constituted 18.5%, 19.2%, and 25.8% of the patients in groups 1, 2, and 3, respectively (P < 0.05). WHO grade 3 tumors were diagnosed in 0%, 8.5%, and 17.2%, respectively (P < 0.05). Non-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 was found in 100.0%, 76.7%, and 62.7%, respectively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was 0%, 11.0%, and 15.6%, respectively (P < 0.05).

Conclusions.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BC are dependent on the patients’ age. Being a very rare condition, UBC in young patients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goo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5例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行B超、盆腔CT以及膀胱镜检查加活检。采用膀胱全切除术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4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1例,膀胱鳞癌4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5.6个月。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极其重要,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乳腺黏液癌39例临床特点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及相应治疗方案.方法:对39例乳腺黏液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纯型27例,混合型12例,均接受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女性乳腺黏液癌患者中位年龄48岁,绝经前69%,病灶大小1~15 cm,1/3病例误诊为良性肿瘤.单纯型黏液癌无腋淋巴结转移(0/27),混合型转移率50%(6/12).总5年生存率89%(单纯型96%,混合型75%).结论:国内35~50岁女性良性肿瘤外观的乳房肿块需排除乳腺黏液癌.乳腺黏液癌预后较好,混合型即便有淋巴结转移综合治疗效果也优于最常见的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单纯型黏液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更无需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黏膜下剥离术联合术中膀胱黏膜下注射吉西他滨治疗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on-muscle invasive 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NMIB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攀钢集团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例单发NMIBC患者临床资料。利用专用膀胱黏膜注射针经膀胱镜于肿瘤基底部注射吉西他滨(20 mg/mL)形成局部水肿后行膀胱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ladder tumor 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BT-ESD)。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估算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复查膀胱镜,统计复发率。结果:7例患者顺利完成BT-ESD,无中转开放手术及改为其他手术方案。术后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止血,未发生创面膀胱穿孔,术中无输血。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肿瘤最大径0.7~2.0 cm,平均(0.9±0.4) cm,肿瘤均为菜花状,带蒂,位于膀胱侧壁2例,右侧输尿管脊2例,左侧输尿管脊2例,三角区1例。手术时间20~40 min,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更有效的方法。方法:术中系统采用吡柔比星液行肿瘤基底及切缘注射,浸泡膀胱和切口,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液。结果:随访6~60个月,1、2、3、4、5年复发率分别为18.2%、6.4%、1.3%、1.3%和0.6%,无一例发生切口种植转移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术后应用吡柔比星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膀胱憩室癌7例,术前膀胱镜下活检确诊3例,术中冰冻切片确诊4例.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1例行膀胱造瘘术.结果 移行细胞癌3例,2例术后膀胱内局部复发,分别死于肿瘤转移和脑出血;1例随访5年无瘤存活.鳞癌2例,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转移,1例随访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PubMed、Cochrane library、万方、康健、CBMdisc、EMBASE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预设的标准进行筛选,共12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总样本量3286例,新辅助治疗组1636例,对照组1650例,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风险优势比0.85(95%CI0.73~0.98,P=0.03)。将12个纳入研究按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亚组分析,单用铂剂组显示新辅助化疗并没有降低患者死亡风险,而以铂剂为基础的多药联合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OR0.79,95%CI0.67~0.92,P=0.0004)。结论新辅助化疗,尤其是以铂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NMT3b 在人膀胱癌组织的表达和意义及与膀胱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分别检测 DNMT3b 基因在 38 例手术切除人膀胱癌组织和38例相应癌旁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肿瘤大小、T分期,淋巴转移和TNM分期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DNMT3b对患者预后影响。结果 在38例膀胱癌组织中,DNMT3b 高表达率为 63.16%,而在对应的38例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率为13.16%,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DNMT3b 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病理分级(P=0.002)、肿瘤大小(P<0.001)、T分期(P<0.001)、淋巴转移(P=0.039)和TNM分期(P<0.001)相关,而与性别、年龄无明确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DNMT3b 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P=0.008)和TNM 分级(P=0.042)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NMT3b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缩短,与低表达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21)。结论 DNMT3b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原发肿瘤范围、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密切相关,结果提示DNMT3b有望成为判断膀胱癌预后的标志物和肿瘤防治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