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1].纵隔脓肿多为外伤手术或纵隔感染引起的急性结缔组织化脓性炎症,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达40%~50%[2].纵隔中上段脓肿形成主要是颈部感染下行及中上纵隔感染本身引起,如牙源性感染、咽旁隙及咽后隙感染下行或是上段食管损伤引起纵隔脓肿.下纵隔脓肿形成主要源于下段食管损伤,常并发单侧或是双侧胸腔感染.而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纵隔脓肿非常罕见,且临床上容易忽视.现将成功救治的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化脓性纵隔障炎是面颈部化脓性炎症最严重的合并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牙源性纵隔障炎不同于其它原因的纵隔障炎,病情非常严重。尽管采取诸如高压氧、血液吸附、新抗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收集、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来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治疗和预后。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中,男5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8±11.42岁。主要的发病来源为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第二磨牙(38.6%)。根尖周炎是最常见的牙源性感染的病因。治疗包括抗生素和经颈部纵隔引流(63例)、胸廓切开术(7例)。死亡率为5.7%。影响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发生并发症(P<0.005)和严重脓毒症或败血性休克(P<0.002)。 结论: 成功治疗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关键是对疑似症状的迅速诊断、快速CT扫描和彻底的纵隔引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在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NM)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牙源性DNM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及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可见病灶牙及颌骨变化,下颌颈胸CT连续扫描显示感染自颌面向胸部扩散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口底、颌下广泛积气、积脓,经颈部间隙达纵隔,3例为上纵隔感染,9例扩散到下后纵隔;8例伴胸腔积脓、肺部感染,2例心包积脓、积气.结论: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发病急、扩散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值得警惕.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的有效方法.颌面颈胸连续CT扫描是判断感染扩散范围、确定引流部位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牙源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54.6岁。病因分析,下颌智齿冠周炎3例,上、下颌磨牙根尖脓肿各1例。均据临床表现、脓液细菌培养、CT等检查明确诊断。积极采用经颈或联合颈胸手术切开引流,其中经颈切开引流3例,应用胸腔镜行胸部引流2例。同时进行全身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经及时手术和药物治疗,出院前复查胸部CT,显示纵隔恢复正常,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351 d,平均29.2 d。结论: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病情发展迅速,早期确诊、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作者观察牙源性炎症1455例,其中牙源性纵隔炎13例(0.89%),男12例,女1例,年龄22岁~55岁。纵隔炎的病源牙是下颌第三和第二磨牙。前纵隔炎7例,前、后纵隔炎6例。入院时发病已6.3±0.8天。是由口底部脓肿扩散到颈部和纵隔,从口底和咽旁间隙沿颈部血管神经束和气管前间隙扩散到前纵隔,沿椎前筋膜和食管旁蜂窝组织扩散到后纵隔。  相似文献   

8.
牙源性感染是指因牙或牙周围结构破坏引起的牙槽和(或)颌面部感染.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经及时、正确处理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引起骨髓炎及间隙感染(即播散性感染),重者可发展至海绵窦血栓形成、脑脓肿、纵隔炎而危及生命.文章通过对常见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阐述,为口腔全科医...  相似文献   

9.
<正>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现代研究中,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感染途径分类的方法:即牙源性感染和非牙源性感染。其中牙源性感染是颌面外科临床中最多见的感染类型。有资料显示:牙源性感染病例占口腔颌面外科病例总数的11.3%[1]。亦有学者报道,牙源性感染占颌面颈部脓肿及蜂窝织炎病例的77.7%[2]。陈文君等[3]报道,在11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99例,占88.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例,总结其性别、年龄、合并症、感染源、影像学检查结果、细菌学检查结果、治疗手段和治疗结果。结果: 共收集111例患者,平均年龄56.6±12.5岁,男女比为5.9∶1。主要感染源为牙源性感染,其次为腺源性感染。52例(46.8%)患者有合并症,其中以Ⅱ型糖尿病最常见。所有患者均行颈胸部CT检查。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所有患者均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和颈部切开排脓,106例患者经颈部切口行上纵隔引流,9例行开胸手术清创引流。死亡率为6.3%。结论: 胸部CT检查是早期诊断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有效的抗菌治疗、充分的切口引流及全身支持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26例牙源性DNM患者进行颈部和胸部扫描,描述感染的部位、范围、扩散途径等影像学特征。结果:DNM的CT影像表现为脓肿、非包裹性积液和积气。26例患者均出现颈部多间隙感染。其中,18例咽喉部肿胀、移位。颈部均为皮下组织蜂窝织炎和(或)深筋膜间隙感染。气管间隙、颈动脉间隙、椎前间隙是炎症向下扩散的通道。胸部前上纵隔感染11例,前纵隔感染4例,后纵隔脓肿4例,全纵隔感染7例。依据CT影像,采取不同清创引流方法,全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3.8%。结论:头颈、胸部增强CT扫描对DN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生长与行为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keratocyst,OKC)由Philipsen[1]于1956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纤维囊壁内衬较薄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常由5~8层细胞组成,表层一般为皱折状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胞核呈栅栏状排列且远离基底膜[1]。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的生长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内衬上皮可发生瘤变、甚至癌变;还可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aevoidbasalcellcarcinomasyndrome,NB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5—2010年共收治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病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52岁,病因均为牙源性感染。自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至确诊纵隔感染0~12 d,平均6 d;纵隔感染至确诊心包炎0~7 d,平均2.5 d;治疗时间9~63 d,平均42.5 d。病原菌包括唾液链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及嗜麦芽寡氧单孢菌等。经头颈、纵隔、心包脓肿切开引流,静脉注射抗生素,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全身支持治疗后,3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导致化脓性心包炎病情凶险,而下行扩散的过程隐匿,须重视患者的胸部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充分的引流是治疗关键;细菌培养对抗生素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1980年~1984年治疗18例牙源性纵隔炎,男14例,女4例,年龄19岁~84岁。病源牙为下磨牙原发化脓灶在口底17例,病源牙为上磨牙原发化脓灶在咽旁咽后间隙1例。从牙病加重到发生纵隔炎的期限为2天至2周。  相似文献   

15.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or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症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和咽部感染,当感染沿着颈部间隙扩散至纵隔时,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颈胸部发红、肿胀,呼吸困难等。DN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DNM的治疗尚无标准化的通用指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多为外科手术清创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M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口腔颌面部感染临床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较为少见[1]。文献报道[2-3],超过半数的颈深部及纵膈感染为牙源性,早期均以牙痛为主要症状。颌面部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因血供丰富,颌面部感染后出现组织大面积缺损致畸较少见。本病例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为该次培养出唯一细菌即致病菌。该类细菌所引起的颌面部感染并导致组织缺损罕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口腔颌面部蜂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现代口腔医学的重要问题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口腔科疾病是炎症病变。口腔科住院部,50%的病人是颌面部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牙源性化脓性感染,在口腔外科疾病中总是占首位,主要原因是预防措施不够,已采取的措施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完  相似文献   

18.
颌面部牙源性皮瘘误诊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颌面部牙源性皮瘘是因牙源性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导致炎症穿破皮肤形成瘘道 ,临床上该病被误诊的情况时有发生 ,本文总结了 13例颌面部牙源性皮瘘误诊病例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13例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9~ 40岁 ,平均 2 5岁。前牙 6例 ,其中上颌 4例 ,下颌 2例 ,后牙 7例 ,均在下颌。病程在 1周~ 5年之间 ,见附表。附表  13例牙源性颌面部皮瘘临床资料 (n =13 )皮瘘部位病源牙诊断病例数误诊眶下部上尖牙急性根尖周炎 1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内眦部上尖牙急性根尖周炎 1泪囊炎鼻前庭上中切牙慢性根尖周炎 1鼻疖肿鼻翼…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慢性炎性病变的术式目前临床上有Caldwel-Luc和鼻窦内窥镜手术(endoscopicsinussurgery,ESS)两种,而引起该病变的病因一般认为有牙源性、上颌窦源性和鼻源性等,其中以鼻源性多见。Caldwel-Luc术式由于仅处理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提高早期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分析5例牙源性坏死性纵膈炎的临床资料。5例中冠周炎3例,根尖脓肿2例。经X线、CT、B超以及引流脓液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采用手术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5例均表现为下颌、颈部肿胀,其中胸闷气急4例,胸痛2例,皮下可扪及捻发音3例;影像学阳性表现多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后,表现为上纵膈增宽,可有胸腔及心包积液、皮下及纵膈气肿等。治疗后本组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死率高。早期确诊,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