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与雌激素缺乏有关。雌激素替代疗法可降低其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颅内巨大动脉瘤系指直径在1.5厘米以上位于蛛网膜下腔内的动脉瘤,在经证实的颅内动脉瘤中,约占5%。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1。由于它们的体积,部位和瘤颈宽,使手术治疗困难和令人生畏。作者报导13例,临床资料如下:动脉瘤直径在2~4.5厘米。女性10例,男性3例。第一次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51岁,它们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压迫体征2例.癫癎1例,无症状1例。动脉  相似文献   

3.
一、脑动脉瘤4471例.其中莓果状(Berry)动脉瘤4251例,男女比为1∶1.04,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好发年龄,在40~59岁占60.4%,肯年期男性较多,老年期女性较多.合并高血压者占32.2%,多囊肾0.2%,心脏疾患3.3%,糖尿病2.7%.临床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80%),动脉瘤压迫所致者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复发率29.0%,可能因本组病例多经过各种治疗,故复发率较低.复发与病人有无高血压症无关,孤立性动脉瘤在颈内动脉占31.5%,其中后交通动脉起始部22%;前交通动脉31.6%;大脑中动脉23.1%;大脑前动脉8.4%;椎——基底动脉系统4.4%.多发性动脉瘤占  相似文献   

4.
吸烟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关,并可继发血管痉挛。作者分析了1987~1994年间北美、欧州动脉瘤性SAH患者3441例,欧州为1组,病例数为1023人,北美随机分为4组,每组人数分别为906人,365人,245人,902人。患者年龄至少18岁,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囊性动脉瘤致SAH。5组分为近期吸烟者,曾吸烟者和不吸烟者。近期吸烟者是发生SAH时仍在吸烟者,以前吸烟者是有吸烟史,但SAH时未吸烟者,不吸烟者是从未吸过烟者。每组吸烟者大约1/3为男性,女性年龄大于男性动脉瘤出血近期与曾吸烟、不吸烟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4组中P<0.0001第5组中P<0.0005)。5组中治疗方法随机选  相似文献   

5.
<正>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非动脉瘤性脑血管疾病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临床相对少见,有时容易对其病因作出错误判断,且该类疾病治疗方式及治疗疗效不同于DSA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我院诊治3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NOS T786C、IL-6 C572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2月就诊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1例及非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健康人群142例基线资料[实验组与对照组1:2,性别相同,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5.07±9.98)岁],采集抗凝血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基因型,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明确各基因型与散发颅内破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eNOS T786C、IL-6 C572G各基因型、等位基因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病、长期吸烟人数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NOS T786C、IL-6 C572G基因多态性与破裂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约有1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血管造影甚至反复造影未能发现出血原因,称之为自发性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我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自发性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3例,本文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组。结果 51例患者首次CTA和DSA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其中4例复查CTA或DSA发现动脉瘤,另有6例患者未复查即死亡。诊断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41例,其中PMN组29例,nPMN组12例。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全部的PMN病例和83.3%的nPMN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临床过程和预后介于动脉瘤性SAH和PMNSAH之间,需要通过重复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了解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7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6例,大脑前动脉瘤19例,头颅CT均显示前纵裂积血;脉络膜前动脉瘤40例,后交通动脉瘤82例,多数在CT上显示广泛鞍上池积血,病变同侧积血多于对侧;大脑中动脉瘤32例,CT多显示病变同侧外侧裂积血;后循环动脉瘤11例,头颅CT多见鞍上池及脑室系统积血;出血量较大时,除具备上述特征外,积血部位更广泛,特异性相对较小。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根据头颅CT所示积血部位可初步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血管检查顺序的选择及治疗方法的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三类急性脑血管病之一,也是唯一能导致健康人立即死亡的颅内病变[1].脑血管造影(DSA)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必须的重要手段,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行造影能及时明确动脉瘤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有无血管痉挛、畸形及侧支循环情况.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全脑血管造影90%可确定其解剖原因[2].我科自2004-03~2008-04收住患者158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约50%~70%是有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故其又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1].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2w以后所发生的脑积水.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69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探讨终板造瘘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它不同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进一步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1 资料1 1 一般资料:1994年1月至2 0 0 2年6月,我院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 2例,其中9例患者出血位于环中脑的脑池,脑血管造影阴性,诊断为PNSH。其中女性6例、男性3例,年龄4 3~6 1岁(平均5 4 1)岁,对上述患者均进行了随访。1 2 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介入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23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3例动脉瘤患者全部成功栓塞治疗,2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溶栓治疗完全康复.结论 介入技术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及月经期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haemorrhage,sAH)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近10年来住院临床确诊的174例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并收集同期146例男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女性SAH患病率是同期男性的1.2倍,高峰集中在40~70岁;(2)绝经后女性sAH发病的风险增加;(3)高血压是增加女性sAH发病风险的混杂因素;(4)无高血组绝经后发病风险是绝经前2.1倍;(5)绝经前女性患者,月经期发病明显增高,无高血压组月经期发病风险是非月经期9倍。结论在绝经后及月经期,女性在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出现了改变,从而影响了脑动脉瘤形成及血管瘤破裂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计划单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护理计划单实施护理.结果 44例患者安全度过术前危险期,并成功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痊愈出院.2例再发出血,再发出血率4.5%,明显低于文献报道20%.其中1例不治死亡,1例出血后行急诊栓塞,术后患者仍意识不清,转脑外科急诊行减颅压术,5d后死亡.结论 护理计划单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应用对预防再出血,保障患者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发病率占脊髓肿瘤的3.3-11%或更高.虽然在AVM的病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瘤可联合发生,但是非常少见.本文报导一例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经检查证实为脊髓AVM合并动脉瘤.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4岁,因间歇性复视,说话不清和走路不稳,继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而入院.检查:侧视时可见间歇性眼震,右肩无力,反射亢进,右侧伸性蹠反射(即病理征)感觉无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囊肾合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多囊肾合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有多囊肾、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患者DSA检查为前交通动脉瘤,经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肾功能异常无进一步发展。结论对于有多囊肾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的患者需完善动脉瘤的筛查,如发现颅内动脉瘤,需根据肾功能情况积极予以合适的治疗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其预后。方法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8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造影阴性,18例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复习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相关文献,平均随访4.3年。结果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起病时多无意识障碍,病程呈良性过程,无再出血,出血局限在中脑周围池,以脚间池为多(50%),预后较好。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呈良性病程,预后较好,但须严格其诊断,以免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Moyamoya病患者颅内出血原因探讨——75例Moyamoya病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Moyamoya病(MMD)发生颅内出血的原因.方法 收集作者近期收治的21例有颅内出血的MM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中报道的54例MM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患者中,CT显示MMD患者脑内出血位于脑实质内47例,脑室内出血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MMD患者均经DSA证实为伴发颅内动脉瘤.结论 MMD出血主要位于脑实质内或脑室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考虑并存颅内Willis环附近主要动脉动脉瘤可能.  相似文献   

20.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发病率在颅内动脉瘤中少于10%,其病残率与死亡率介于10%~41%,Mekissock等报导722例,其中51例位于交叉部.姑息治疗死亡率为43%,外科治疗死亡率为41%,而用显微外科处理动脉瘤,降低了手术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本文报导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者65岁.25岁以下者占42%.单次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2例,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经腰穿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3人,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位于左侧26例,右侧19例;出现血管痉挛的14例,有多发性动脉瘤12例,巨大血肿1例,外侧裂池血肿者10例.最后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