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总结和分析内镜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9年5月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3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内镜特点和内镜表现,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本组32例患者中,男女之比分别为0.77:1,平均发病年龄(38.4±4.2)岁,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范围:直肠及乙状结肠炎占53.13%,左半结肠炎占31.25%,全结肠炎占6.25%,次全结肠占6.25%,右侧结肠占3.13%。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短,癌症发生率及并发症低,结肠镜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时采取美沙拉嗪治疗的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5年1~12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时采取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比较两组患者肠炎活动指数、内镜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4%)高于对照组患者(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炎活动指数和内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肠炎活动指数和内镜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益生菌(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1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合组(n=26)和对照组(n=25)。其中联合组患者予以美沙拉嗪、双歧三联活菌(口服),对照组患者仅予以美沙拉嗪(口服)。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活动指数(DAI)、内镜下评分、不良反应事件、治疗效果及多种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总分、疾病活动指数、内镜下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TNF-α、IL-17及IL-23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分、疾病活动指数、内镜下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TNF-α、IL-17及IL-23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和对照组(美沙拉嗪),观察两组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及在0、6、12个月疾病活动指数、内镜和病理评分。结果:两组在0、6、12个月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Sour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内镜和病理评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与美沙拉嗪在临床随访1年中具有相同的预防复发的效果,合并使用益生菌和美沙拉嗪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张淼  吴俊超  邓澎 《西部医学》2021,33(10):1536-1539
【摘要】 目的 探讨伴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的溃疡性结肠炎(跳跃性溃疡性结肠类)患者与普通类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共99例。按内镜下是否可见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71例。所有患者半年~1年内复查1次全结肠镜,收集治疗前后内镜结果、病理活检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改良Mayo评分、病理分级、修正Baron评分比较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人数为21人(75.0%),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人数为63人(88.7%),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119)。通过治疗前后改良Mayo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881)。 结论 跳跃性溃疡性结肠炎与普通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谢超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99-200
目的对两种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其各自特点。方法将本院2006~2009年收治的10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按照疾病种类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组68例和克罗恩病组32例,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明显多于克罗恩病患者,前者的发病年龄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后者,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更为常见,其发病年龄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克罗恩病,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应提高两者诊断率,早发现早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及与非老年患者的差异.方法 收集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349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老年(≥60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非老年(<60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组68例,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68.54±7.16)岁;非老年组281例,男性150例,女性131例,年龄(42.38±10.88)岁.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腹泻、腹痛和便血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与非老年患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情轻度患者占60.3%,较非老年组多(P<0.05).内镜下老年组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以直肠、直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多见,但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学上老年组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但异型增生发生率较高,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吴冬梅  张作顺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156+159
目的观察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内镜特点及病变转归,提高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诊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腹痛和便血。多数患者有相关基础疾病。内镜特点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坏死及黏膜下出血。结论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既往有动脉硬化病史,应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是明确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程度、判断预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变范围与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UC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包括远端型结肠炎17例(22.67%),左半结肠炎27例(36%),广泛性/全结肠炎31例(41.33%).结果:不同病变范围UC组间,患者的性别和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病变范围扩大而增加,其中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肠外表现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UC病变范围与临床严重度(r=0.418,P<0.001)和内镜下活动度(r=0.239,P=0.039)呈正相关.肠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在全结肠炎组显著高于远端型结肠炎组和左半结肠炎组(P<0.05).结论:UC病变范围与其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有关,与临床严重度和内镜下活动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军人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下特点,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认的病例180例,军人组32例,非军人组148例,比较两组间在临床特点、内镜表现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军人组患者腹泻、腹痛与黏液血便等临床的发生率与非军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部位无明显差异,但肠镜下病变程度较非军人组严重,且平均发病年龄较轻(P〈0.05)。结论军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非军人组无明显差异,但病情较非军人组重,且年龄较非军人组年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应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四联活菌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各22例。治疗组应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四联活菌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疾病活动指数变化(DAI)与内镜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5.4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82%,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内镜与疾病活性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3%,对照组为13.6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四联活菌胶囊治疗较单用美沙拉嗪,不仅临床疗效显著,且降低患者内镜与DAI评分,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1-12月43例缺血性结肠炎的老年患者作为老年组,21例60岁以下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内镜表现、实验室主要指标及预后。结果 老年组100%合并动脉硬化相关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的发生数高于对照组,老年组Hb、ALB浓度低于对照组, CRP浓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学意义(P<0.05)。两组WBC、LDH、BPC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结肠镜复查,老年组病灶消失率为83.72%,对照组病灶消失率为90.48%,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当出现腹痛、腹泻、便血时及时行结肠镜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邓澎  张淼  潘攀  吴俊超 《四川医学》2020,41(11):1109-11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伴远端弥漫性结直肠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符合条件的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患者,内镜下有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的患者为观察组,无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的患者为对照组。结合两组患者的病史、内镜检查结果、病理结果及半年后肠镜复查结果,分析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意义。结果共纳入120例内镜下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患者,其中观察组29例患者,28例(96. 5%)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91例患者,71例(78. 0%)确诊溃疡性结肠炎。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特异性95. 2%,敏感性为28. 3%,观察组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率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 5%vs 78. 0%,P<0. 05)。结论本研究发现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伴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提高了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溃结方灌肠联合隔药灸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80例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 g,日4次;治疗组以溃结方灌肠联合隔参苓白术散艾灸神阙穴治疗,连续治疗4周。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Baron内镜积分。同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检测IL-10、TNF-α水平作为基线。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IL-10、TNF-α及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Baron内镜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两组治疗后血清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on内镜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患者黏液脓血便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结方联合隔药灸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肠道炎症方面优于美沙拉嗪口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积累资料。方法回顾分析了120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该病发病男性多子女性;年龄以30~49岁发病为多;50%以上的患者出现3种以上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主要以腹痛、腹泻、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病变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内镜下主要以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溃疡出血改变。结论该病应结合临床及内镜综合分析,即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老年人与青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特点。方法 对 115例老年人 (老年组 )和 195例青年人 (青年组 )主诉便血者 ,采用纤维结肠镜和 (或 )钡剂灌肠X线检查。结果 易致下消化道出血的前 4种疾病是 :老年组为大肠癌 (40 4% )、大肠息肉 (30 4% )慢性结肠炎 (2 2 5 % )、溃疡性结肠炎 (3 3% )。青年组为大肠息肉 (44 1% )、慢性结肠炎 (35 9% )、溃疡性结肠炎 (10 3% )、大肠癌 (5 6 % ) ,并且疾病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结论 大肠癌、大肠息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为两组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大肠癌居老年组首位 ,大肠息肉居青年首位。肛门指诊和乙状结肠镜检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荣珍 《吉林医学》2013,34(9):1668
目的:研究分析SASP+免疫抑制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期间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同,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SASP口服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SASP+免疫抑制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内镜下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有效率,并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主观疗效治疗有效率为90.0%,结肠镜检查有效率为85.0%,对照组分别为90.0%、6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SP+免疫抑制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简单易行,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展肠病及肺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能量分布规律,从生物物理学角度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学调查,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及热态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健康人和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相对温度。结果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伴有肺系症状,以伴有咳嗽者为最高,占29%;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温度排列规律为肺最高,其次为降结肠、升结肠,而其他脏腑的温度偏低;与正常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大肠湿热证降结肠、升结肠的温度均明显增高,同时肺的温度也随之特异性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病及肺的现象在临床是客观存在的,红外热像技术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肠病及肺在肺与大肠能量分布关系上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佐证。相表里脏腑之间疾病传变的特点为临床"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的长期病程演变,并分析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过规范化治疗并接受长期随访(≥5年)患者共3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结果、复发情况。结果:37例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首次规范化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27%,部分缓解率为73%,有效率为100%。1年复发率为35.14%,5年复发率为83.78%。首诊病情为中、重度者5年复发率为88.24%及100%,高于轻度者77.78%(P<0.05)。发病年龄小于50岁者复发率为90%,发病年龄大于50岁者为82.35%(P<0.05)。首诊时全结肠炎的患者复发率为100%,较病变局限的患者更易复发(P<0.05)。复发组中49%的患者对维持治疗具有良好依从性,显著低于无复发组的67%(P<0.05)。饮食不当是疾病复发的主要诱因(41.94%),其次为情绪因素。结论: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规范化治疗后,首次治疗有效率高,维持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是复发的相关因素,对维持治疗依从性差、饮食不当和心理因素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缺血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缺血性结肠炎30例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2h 内行结肠镜检查,同时在病变部位取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80%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左半结肠,内镜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及纵行溃疡,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10例患者行腹部 CT 检查,8例提示结肠节段性炎症改变;病理学检查无特异性。结论早期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CT 适用于缺血性结肠炎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