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 CA)前后QT离散度 (QTd)变化的临床意义。对老年AMI患者、老年和非老年健康者各 40例进行QTd分析 ,同时对 3 1例老年AMI患者PTCA前后QTd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AMI患者QTd均显著大于老年和非老年健康者 (P <0 .0 1)。老年AMI患者PTCA后QTd显著缩小 (P <0 .0 1)。结论 :QTd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对评价心肌再灌注状态、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11月行PCI治疗AMI女性患者,老年(≥65例)女性为332例,非老年(<65岁)为236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发生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成功PCI的AMI女性患者随访24~ 72个月,平均(46.0±18.0)个月,老年组316例接受随访,无症状存活233例(73.7%).149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23例(15.4%)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4.2% (45/316);非老年组228例接受随访,无症状存活175例(76.8%),126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16例(12.7%)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2.3% (28/228),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尽管老年女性AMI患者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女性AMI患者,但两组PCI治疗成功率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其长期临床疗效相似.PCI仍是老年女性AMI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社区单向转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调查单向转诊老年AMI患者117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社区单向转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男女性别比例不明显、有较多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病史、发病时心功能较差、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手术较多(P<0.05)。结论社区单向转诊老年AMI患者行择期PCI更合理,建议制定社区与三级医院老年AMI双向转诊和分级救治指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周~4周)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42例老年AMI恢复期病人,对照分析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1 d和术后1 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QTcd),并与2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行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 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病人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行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老年AMI病人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的临床双盲试验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能降低梗死后缺血事件,以及靶血管重建〔1〕。但是PCI在老年糖尿病(DM )合并AMI中的疗效如何报道很少。本文通过回顾性对照分析,探讨老年2型DM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并初步探讨PCI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选择我院1999年3月~2 0 0 3年1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AMI(年龄>60岁) ,资料完整并行PCI者,根据有无DM分为两组。AMI并DM组3 2例,男2 6例,女6例,平均年龄69 0 6±4 76岁。同期非糖尿病AMI患者5 8…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住院的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 ,分析年龄≥ 6 0岁的老年 AMI患者 (老年组 )及年龄 <6 0岁 (非老年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研究包括 2 5 8例老年AMI患者 (平均年龄 6 8.5± 6 .6岁 )及 117例非老年 AMI患者 (平均年龄 5 1.2± 6 .8岁 )。与非老年患者比较 ,老年AMI患者更多患有心绞痛或陈旧性心肌梗死 (7.8%与 18.2 % ,P <0 .0 2 )及高血压病 (43.6 %与 5 8.1% ,P <0 .0 1)。表现为无 Q波心肌梗死 (NQMI)的老年患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13.1%与 6 .0 % ,P<0 .0 5 ) ,肌酸激酶 (CK)峰值在老年组则显著低于非老年组 (1198.7± 132 2 .1U /L与 15 70 .4± 15 0 7.0 U /L ,P<0 .0 2 )。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中有更多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 (8.5 %与 2 .6 % ,P<0 .0 2 ) ,心房颤动 (14 .7%与 5 .1% ,P<0 .0 1)及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8.9%及 0 % ,P<0 .0 0 1) ,死亡率也显著增高 (13.5 %与 5 .1% ,P<0 .0 2 ) ,但老年患者却较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2 0 .1%及 4 1.9% ,P<0 .0 0 1)及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13.5 %与 33.3% ,P<0 .0 0 1)。结论 本研究提示老年 AMI患者较非老年患者更多表现为 NQMI,更多伴有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及 RBBB等  相似文献   

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6 6例患者 ,年龄 6 0~ 88(6 8.3± 10 .2 )岁 ,其中 >75岁 18例 ;男 5 7例 ,女 9例。患者入院后经临床和心电图诊断 ,AMI诊断按 1979年 WHO提出的 AMI诊断标准。结果  6 2例患者接受直接 PCI术 ,4例接受补救性 PCI。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2 4支 ,回旋支 11支 ,右冠状动脉 2 1支。有 6 3例患者的病变血管置入进口或国产支架 73枚 ,3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残余狭窄 0~ 2 0 % ;开通后 6 0例患者血流达 TIMI 3级 ,5例患者 TIMI血流 级 ,1例患者血流 TIMI 0级。并发症与随访 :2例术后 4 8h内心源性休克死亡。对出院的 5 2例患者平均随访 (2 6 .1±13.3)月 (从 1个月至 78个月 ) ,再发急性心肌梗死 2例 ,心绞痛 4例 ,猝死 1例。结论 老年 AMI患者急诊介入性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手术成功率高 ,严重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应于高龄、有溶栓禁忌证或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 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2例老年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 (PTCA组 ) ,48例老年 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两组住院与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TCA组住院期间死亡 3例 ,抢救成功率 92 .3% ,平均住院天数 1 0 .6d(8.5± 4.2 d) ,2 w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 9.5%± 3.2 % ,随诊 1 2个月 ,心绞痛再发 3例 ,再行 PTCA4例 ,冠脉搭桥 3例。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 6例 ,抢救成功率 87.2 % ,平均住院天数 2 0 .4 d(1 6.2± 7.5 d) ,2 w LVEF为32 .8%± 6.2 % ,随诊 1 2个月 ,心绞痛再发 1 5例 ,择期 PTCA1 3例 ,冠脉搭桥 3例。结论 对老年 AMI患者急诊 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即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明显降低 AMI住院死亡率 ,缩短住院天数 ,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间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因AMI而接受PCI的老年患者依据发病至接受PCI时间分为观察组(≤6 h)86例及对照组(>6 h)92例。结果观察组术后心律失常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869,P=0.005)。治疗后24 h,两组丙二醛(MD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MDA及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6 h为截点值,PCI时间预测AMI患者PCI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为70.42%,曲线下面积为0.79。结论不同PCI时间对老年AMI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荣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390-4392
目的 对比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静脉溶栓、一般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90例老年AMI患者分为急诊PCI组170例,静脉溶栓组37例,一般治疗组83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发生率.结果 急诊PCI升高LVEF值;明显降低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 急诊PCI老年AMI能安全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冠脉再灌注策略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抢救治疗的关键,欧洲心脏病学会所颁布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指出:急诊PTCA 支架植入术(PCI)能持久、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1].我们自2004年以来对符合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了急诊PTCA 药物支架植入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直接PTCA)的成功率及有效性。方法42例发病在0.5~10h的老年AMI患者接受了直接PTCA,术后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中的45支梗塞相关血管(IRA)获得再通.成功率达95.2%(40/42),均达到TIMI-3级血流灌注,再通血管残余狭窄0%~20%。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分级Ⅱ~Ⅲ级)及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住院期间1例死亡(病死率2.5%)。术后随访半年,6例直接PTCA成功患者(15.0%)心绞痛复发,再次PTCA后血管再通。结论直接PTCA治疗老年人A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治疗围术期死亡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我院行急诊PCI的中年(50~69岁)和老年(≥70岁)AMI患者755例,记录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病死率显著高于中年AMI患者(P0.05)。与死亡的中年AMI患者相比,老年AMI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P0.05)。死亡的老年AMI患者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多支血管、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中年AMI患者(P0.05)。老年和中年AMI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均是心源性休克(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病死率高,死亡的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患病率高,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多支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损伤及预后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2~8月收治的116例AMI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于PCI前2 h顿服辛伐他汀80 mg,对照组及实验组术后均口服辛伐他汀40 mg/d.观察院内实验室检查结果 和术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两组心肌损伤及炎性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实验组术后24 h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血浆超敏肌钙蛋白(TNT-HSS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与术后8 h两组CK-M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18.1%)(P=0.044).实验组、对照组服药后30 d两组均有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行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术前辛伐他汀负荷剂量能减少PCI对AMI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降低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孙敬春  高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1-3492
早期血运重建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标准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快速开通血管、恢复有效冠状动脉血流的特点,可以明显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但是由于老年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比例高,冠状动脉钙化和扭曲严重,并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对于有适应证的老年AMI患者的治疗往往过于保守。我院对有适应证的老年AMI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史,发病急骤,且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增加了诊断与治疗的难度,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AMI患者,对其临床疗效和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采用心肌梗死多维量表(MIDAS)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对心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52例老年(62~79岁)AMI患者入院时和急诊PCI术后7d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按其PCI治疗前后变化的程度分为明显降低组(A组)和无明显降低组(B组),比较两组PCI术后15d及180d超声心动图心功能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PCI术180d后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E/A比值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血浆NT-proBNP的动态变化程度能预测老年AMI患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急诊同期行PCI的179例老年AMI患者(老年组)和115例非老年AMI患者(非老年组),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为主,但梗死部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老年组多支病变(88.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3.5%,P=0.000),老年组PCI成功率、术后TIMI 3级血流、病死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老年组心力衰竭、再发性心绞痛比例(14.8%、12.5%)显著高于非老年组(4.4%、5.3%,P=0.021、0.012)。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手术成功率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不增加死亡率,且患者近期预后良好,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