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急性白血病(AL)常见的并发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AL中来势凶险、病情危重、最易合并DIC死于颅内出血的类型.文献报道[1],DIC发生率为42.5%~94.4%,用常规剂量肝素抗凝则易加重出血倾向.1999年4月至2001年4月我们采用微量肝素治疗AL并发DIC 4例,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含量变化,探讨血浆TF及TFPI在AL病情进展、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AL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2月间住院的各型初诊AL患者48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集空腹外周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L患者血浆中TF及TFPI的含量,同时检测其他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血浆TF及TFPI含量在AL患者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初诊的AL患者经治疗缓解后血浆TF和TFPI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化疗前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AL,AP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合并DIC组的AL患者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明显高于不合并DIC组的AL,且化疗前后血浆TF和TFPI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初诊的AL患者血浆中TF和TFPI的含量均明显增高,而治疗缓解后降低,提示血浆中TF和TFPI含量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进展及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血浆中TF和TFPI含量的升高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DIC的疗效判断具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初次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组)20例,常规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的DIC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DIC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减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AL患者、25例AL完全缓解(CR)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检测。结果根据ISTH修订标准,15例AL患者合并DIC,发生率为22.4%,AML与ALL的DIC发生率AML-M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ML-M3与non-AML-M3的DIC的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DIC组PT、APTT、TT较对照组、CR组及non-DIC组均明显延长(P〈0.01),而FIB则降低(P〈0.05)。结论AL尤其AML-M3患者容易合并DIC,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以及出血表现可有助于尽早发现DIC并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从而有利于改善AL合并DI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AL合并DIC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症状、DIC发病时期、感染、白细胞计数及疗效。结果:AL合并DIC有90%发生在初发期,11例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0例死亡。结论:防治AL致DIC的重点在于初发期。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A L )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常以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其中出血是AL常见的临床症状,常伴有止凝血异常。尤其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 PL )最为凶险,极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AL 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数量和质量、感染、白血病细胞表达的促凝和抗凝物质、纤溶物质及炎性因子等等因素有关[2]。这些因素能导致止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发生紊乱,致使白血病患者常常合并出血、血栓、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是DIC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 A L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病例越来越多[3-4]。故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点。现已证实,血栓性疾病发生前均存在血栓前状态(PTS)。如果能及时发现 AL 已存在PTS ,则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起关键作用。选择合适的止凝血指标进行监测,对防治 AL 止凝血功能紊乱取得缓解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2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一临床重症的认识,结合临床分析阐明推广先进DIC诊疗措施的必要性,以求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方法:DIC患者22例,分析其基础病变、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预后;基于白血病引发的DIC在病生方面有别于与其它病因所致的DIC(以纤溶亢进为主),故比较白血病组和其它病因组在出血情况、器官损害及预后等方面的区别;并就肝素治疗组和非肝素治疗组间存活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例DIC的基础病变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59.1%)和严重肝病(18.2%)多见。白血病组DIC的出血倾向较其它病因组略突出;器官损害则相对较轻,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的机率及预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肝素治疗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22例DIC的病死率高达59.1%,确诊后平均生存期仅19.6d。结论:DIC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可由多种原发疾病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所致的DIC因纤溶活跃表现较重的出血症状,而感染、肿瘤等所致的DIC则器官损害较多。去除原发病是DIC治疗的关键,早期小剂量肝素治疗有望提高DIC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是一种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FAB(英法美协作组)分型中AML-M3型,占AML的5%~8%,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病程经过凶险,常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为其临床特征,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往往因发生D1C及颅内出血而致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1.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lt;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lt;0.01)。2.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PT、APTT、Fbg及D-Dimer是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68例恶性肿瘤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63例,纤维蛋白原<1.5 g/L41例,FDP>20 mg/L62例,D-二聚体升高29例。68例患者中治愈37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69.1%。自动出院3例,死亡18例。结论:颅内出血是影响急性白血病合并DIC预后的不利因素;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诱发的DIC是在疾病初发期;早期肝素抗凝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DIC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期间合并DIC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1月我科收治的16例APL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实施相关护理后,16例患者中眼底出血致双眼失明1例,单眼失明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密切观察及早发现APL治疗期间DIC的发生,及时提供临床资料非常重要;采取正确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及干预后血凝指标变化。方法:本实验分3组即健康对照组;AL组;AL并发DIC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抗凝血酶-Ⅲ(AT-Ⅲ)。对AL并发DIC组患儿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将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延长,FBG降低,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并发DIC组与AL组比较,DD明显升高,AT-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L组相比,AL并发DIC组DD、AT-Ⅲ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以上),DD检测阳性率在血栓形成期高达100%。经肝素抗凝治疗后,AT-Ⅲ及FBG明显升高,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并发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指标,低分子肝素应用有助于改善DIC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l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d,PT恢复时间12.7±9.5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d,FDP恢复时间16.0±9.3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lH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FTT 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检测survivin基因在APL细胞中的表达率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检测PML/RARα和survivin mRNA表达。结果显示:NB4细胞经过ATRA处理后,survivin mRNA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72小时几乎检测不到survivin mRNA表达。36例初发、复发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有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其中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24例(占67%),阴性表达12例(占33%);22例缓解期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均为阴性,其中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8例(占36%),阴性表达14例(占64%);初发、复发组、PML/RARa基因长型阳性组与缓解组相比,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增高(两者P值均〈0.05),而与急性白血病组相比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减低(两者P值分别〈0.05,〈0.001)。36例初发、复发APL患者,无论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或阴性,用ATRA治疗都能达到完全缓解;临床上并发DIC和严重感染的4例APL患者的survivin mRNA表达皆为阳性(其中1例死亡),而survivin mRNA表达阴性患者临床症状均较轻,只有轻微的皮肤粘膜出血、发热和乏力等症状。2例APL患者经用ATRA治疗后外周血象以及骨髓象诱导分化症象不明显者,其survivin mRNA表达均为阳性。结论: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survivin基因阳性表达率较其它类型急性白血病明显减低,survivin基因表达与临床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4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突变及其预后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以WHO分型诊断的上海地区急性白血病(AI)患者巾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凶突变的发生率,以及其对AL的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时间和总体生存(OS)时间等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榆测468例AL患者仞诊时FLT3基因内部串联复制(ITD)突变和D835点突变;随访病例,用Kaplan-Meier和Log-rank等生存率分析方法分析AL患者的预后.结果 468例AL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74例(79.9%).其中FLT3-ITD突变59例(15.9%),FLT3-D835点突变15例(4.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3例(17.7%),ALL中未检测到FLT3-ITD突变,检出FLT3-D835点突变2例(2.4%).FLT3-ITD突变对AML[去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CR率、DFS和OS时间均有不良影响,FLT3-ITD突变阳性和阴性组CR率分别为52.3%和71.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FLT3-ITD突变对APL的CR率无明显影响,但对DFS和OS时间有不良影响.FLT3-D835点突变对AML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 FLT3基因突变在AML中较常发生,其中FLTS-ITD突变对于AML的CR率及OS时间均有明显影响;而FLT3-D835点突变预后意义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