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机和治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玉宁 《新中医》2006,38(11):1-3
肾间质纤维化是以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为病理特点,似属中医微观辨证之瘢积范畴。“虚、痰(浊)、瘀、毒”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四者之中虚是肾间质纤维化的始动因素,痰(浊)、瘀是构成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基础,而毒是加重肾间质纤维化不可忽视的方面。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兼夹。治疗原则为消补兼施、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肾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肾性疾病发展致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大量实验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可延缓肾纤维化进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相关蛋白突变及异常介导肾纤维化发生过程与伏毒病理过程有着相似之处,而它介导炎症状态也与中医内生伏毒"湿(浊、痰)、瘀、毒"类同,肾纤维现代病理观也同中医伏毒所致的微型癥积相似。故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的关系、肾纤维化病因病机与伏毒关系、肾纤维化中西医病理观、中医药延缓肾纤维化进展机制方面来探讨肾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4.
费德升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34-635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的严重损害,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的“癃闭”、“关格”、“水肿”、“溺毒”范畴。周富明主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近30年。近10余年来致力于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从慢性肾炎到慢性肾衰,是脾肾之气由虚而衰的过程,而湿浊瘀毒贯穿始终。因而提出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彦 《江苏中医药》2007,39(5):12-13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可归属于中医学“虚劳”、“关格”等病证范畴。其演变、形成经过实际就是正气渐损、邪毒渐盛,正邪相争、邪盛正虚,以及邪毒内盛、正气衰竭的病理过程。其病位在肾.但常波及肺、脾胃。脾肾衰败,瘀血、湿浊内蕴是其基本病理。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其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衰竭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前期过用苦寒药物治疗,或因素体脾肾阳气不足,湿浊瘀毒内蕴,故疾病晚期易形成阳虚瘀毒的病理状态。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毒瘀胶着”,导致肝功能失代偿。常占杰提出温中逆挽法,重在挽救脾肾阳气衰败,祛瘀化湿,从而改善慢性肝衰竭晚期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并通过逆转脾肾阳气虚损的病理状态,挽救肝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7.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可能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慢性肾衰竭(CRF)的病机关键为睥肾衰败,浊毒瘀血内蕴,损伤肾络.瘀毒贯穿于CRF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早期即使用活血化瘀药治疗CRF,对延缓其病程进展非常重要.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血脂的作用,且可清除自由基、促进细胞恢复、抑制微炎症反应、抗肾间质纤维化等作用,可延缓其走向终未期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9.
探讨湿、浊、瘀、毒导致肾性高血压的机制及其在本病中的演变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指出临床上从痰湿中阻、瘀血阻滞、浊毒内盛等不同方面进行辨证,运用祛湿化浊、化瘀解毒之法清除体内湿、浊、瘀、毒,临床常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衰核心病机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消渴肾衰之毒繁杂,风、热、水、湿、痰、瘀诸邪内外相引蕴结于肾,皆能积而化毒。然瘀毒者,久病多瘀,瘀久成毒,审毒治瘀,当以“解毒通络保肾,活血化瘀导邪”为大法。根据瘀毒所在部位与性质,总结为“痰瘀上犯者,当复其宣肃”“湿瘀困中者,当调其升降”“浊瘀下注者,当引而竭之”“气滞血瘀者,当行气化瘀”“瘀从寒化者,当温阳化瘀”“瘀与热合者,当清热化瘀”“气虚血瘀者,当补气活血”,故消渴肾衰之瘀毒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文章总结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夹瘀毒的用药经验,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胜容教授认为“肾衰一病,脾胃先伤”,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肾两脏相互影响,逐渐走向衰败,并伴有湿、浊、瘀、毒等邪实混杂,贯穿全程.张胜容教授根据自身临证经验,将慢性肾脏病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证、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浊毒内蕴证及气阴两虚浊瘀互阻证.治疗上主张早期就应顾护脾胃,并根据慢性肾...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CKD)主要由脾肾亏虚,湿瘀化毒,毒损肾络而成。近年来微炎症状态作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与“毒损肾络”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依据毒损肾络理论,治疗以益肾活血通络解毒为法,不仅能达到祛瘀化浊之效,亦可改善CK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自拟速效丙肝丹治疗丙型肝炎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拟速效丙肝丹治疗丙型肝炎举隅邱志济浙江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瑞安325200)邱江东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笔者以中医的“邪毒概念”着眼虚、寒、湿、痰、瘀五因、立法“三同治”(即肝胃同治、脾肾同治、痰瘀湿浊同治),自拟“速效丙肝丹”由...  相似文献   

14.
瘀毒致病是阐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认为瘀血、湿浊、湿热蕴结,久化瘀毒、浊毒,裹挟留滞,终成热毒,隐匿为害,导致本病迁延难愈。此外,焦虑、抑郁状态(郁)亦是CAG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讨瘀、毒、郁的内涵以及三者在CAG中的致病机制,并通过辨析瘀与毒、郁与瘀、毒与郁之间的关系,认为“瘀、毒、郁”互结是CAG的核心病机,其中“郁”可能是促进瘀血、湿浊、湿热转为瘀毒、浊毒,进而化生热毒的病理要素。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范畴。为脾肾衰败,湿、热、浊、痰、风、瘀等“毒”邪内阻的本虚标实证,故本病的治疗离不开泄浊解毒,笔者现将临床常用有效的治疗肾衰解毒药对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于俊生  刘丙欣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20-1221
目的:探讨中药和络泄浊方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s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灌胃组、造模组及造模灌胃组),运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法(UUO)制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术后5周取术侧肾脏组织做HE染色,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肾间质纤维化后致纤维化因子TGF—β1表达上调,经和络泄浊方灌胃后,肾间质TGF—β1表达下调,纤维化程度较造模组显著改善。结论:和络泄浊方可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改善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消瘀泄浊饮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瘀泄浊饮对UUO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UUO大鼠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洛汀新治疗组(B组)、消瘀泄浊饮组(X组)。分组用药并监测体重,给药14天后处死大鼠。测定大鼠左肾指数,血清肌酐、尿素氮、白蛋白水平;肾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α-SMA的表达。结果:消瘀泄浊饮能够明显降低实验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能降低肾组织中α-SMA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形态学观察也显示其肾脏损害轻于模型组。结论:消瘀泄浊饮能有效地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可通过抑制α-SMA的表达,减少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形成,从而起到抗肾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痛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严健教授基于“浊毒瘀滞”理论指导全程管理肛肠疾病的经验。严教授认为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浊毒瘀滞是肛肠疾病的关键病机。浊毒瘀滞贯穿肛肠疾病全病程,全程疾病管理应严于术前、慎于术中、善于术后。提出肛肠疾病手术前后的病机演变规律为:术前以浊毒为主,术中以浊瘀为主,术后虚实并存,实以湿浊为多见,虚者兼气阴亏虚。倡导通和治则,临床以益气化浊解毒为主线,根据原发疾病、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等加减用药。创立的经验方,主张以平衡脏腑、升降气机、燥脾润胃、运化三焦、通顺魄门,使浊毒之邪从气化而出。  相似文献   

20.
李俊彪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介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维增 《新中医》2005,37(12):15-16
李俊彪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衰败,湿浊瘀毒羁留为病机关键。治疗主张根据患者阴虚、阳虚首辨阳证和阴证(阴虚为阳证,阳虚为阴证),随症加减,并应用“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蕉”的治水三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