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P-45899是一个化学合成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体内外抗菌协同作用国外已有报道。1981年我所合成了CP-45899,本文介绍它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在体外对耐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的革兰氏阳性、阴性菌的协同抗菌作用。 实验用菌株均为1979年至1982年在四川地区收集的临床致病菌共106株。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是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菌接种量约为10~6个/ml。做MIC时肉眼未见生长管,吸0.1ml作平皿培养,37℃培养24小时,无菌落生长为MBC。β-内酰胺酶由四川制药厂提供的腊样芽孢杆菌63503菌株所产生,每毫升约80万单位。CP-45899与酶作用时间以及加入青霉素的时间各为30分钟,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为检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CP45899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P45899是继克拉维酸以后,于1978年报道的又一新的有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1],它对几种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具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与β-内酰胺抗生素联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较多的耐药 菌均能降至抗生素敏感范围之内,与其他类型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比较,CP45899具有毒性低,稳定性高,制备容易,原料易得等优点。 据报道~[2~8],CP45899的合成以6-APA为原料主要有两条路线:  相似文献   

3.
CP45899的簿层层析或酸碱滴定测定法分析周期长,精密度较差,尚未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报道。本文研究了影响CP45899色谱行为的有关因素,并制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P45899的方法。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较好。 使用Waters244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RadialpaKA;甲醇-0.5%磷酸二氢铵水溶液(5:95,pH3.0)为移动相;紫外检测器254nm测定。外标曲线峰高法定量。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高效、低毒的抗生素。但随着医疗上的广泛应用,各种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使其应用价值大大降低,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克服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当代医学研究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由于耐药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发展趋向。文章分(1)具有新型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2)新的头孢菌素衍生物,(3)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三个方面,通过对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两大类抗生素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发展了青霉烯类衍生物、碳杂青霉烯衍生物(如硫霉素)、氧杂青霉烯衍生物、碳杂和氧杂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如诺卡霉素)等过程进行了阐述。同时择要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已经应用于临床或将应用于临床的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文引用主要参考文献64篇。  相似文献   

6.
引论1940年由 Abraham 和 Chain 首先叙述了破坏青霉素的细菌酶,他们称它为青霉素酶。从那时起,所叙述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酶,其数目和复杂性都已增加。随着连续对这种水解有拮抗作用或者是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新化合物的研究,又出现了新的破坏药物的酶。因此,已经在平行进行着的研究,是从对β-内酰胺酶的底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起的作用来考查抑制β-内酰胺酶的方法。虽然,企图用抗β-内酰胺酶的血清和某些化学药品抑制这些酶,但主要的进展则是用β-内酰胺类化合物自身作为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谱性和安全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感染的治疗。然而,自上世纪40年代使用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众多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其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威胁。  相似文献   

8.
新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谱性和安全性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感染的治疗。然而 ,自上世纪 40年代使用第一个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以来 ,众多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细菌对其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威胁。目前公认的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 4种 :①产生β 内酰胺酶 ,灭活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②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使抗生素无法进入菌体而发挥抗菌作用 ;③改变靶位蛋白 ,使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或降低抗生素对靶位蛋白的亲合力 ,从而降低抗菌作用 ;④外排泵机制 (effluxpumpmechanism) ,由于细菌内膜降低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或将其…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是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广泛地存在于革蓝氏阳性和阴性细菌中。近年来,许多重要的病原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明显增加。表1列出伦敦一家医院从门诊病人分离出的耐药金葡菌出现的频率。从中看出,分离菌株中已有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青霉烷砜(CP—45899)是一个青霉烷酸的衍生物,能抑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脆性拟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在CP—45899存在时,这些产生酶的菌株对于青霉素G或氨苄青霉素均敏感。CP—45899也抑制由肠道细菌和绿脓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但对这两种菌,CP—45899和β—内酰胺抗生素的协同作用不稳定。本文报道了CP—45899和氨苄青霉素及六种较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包括硫苯咪唑青霉素(Mezlocillin)、羟苄四唑头孢菌素(Cefamandole)、噻吩甲氧头孢菌素(Cefo-xitin)、氧哌羟苯唑头孢菌素(Cefoperazo-ne)、氨噻肟头孢菌素(Cefotaxime)、羟羧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为品种最多、研究进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上市至今将近6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住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了解决产酶耐药问题,近年来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途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开创了广阔前景.本文论述了β-内酰胺酶分类、生物活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特点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主要品种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上世纪40年代使用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索青霉素以来,由于众多该类抗生素的滥用,细菌对其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威胁。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了战胜疾病,人类使川近似剂来克服β-内酰胺酶的破坏作用,使β-内酰胺酶失去活力,这就是近10年来发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按照作用机理分类.这些抑制剂可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类,其中竞争性抑制剂按其作用性质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类。  相似文献   

13.
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4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以及BRL-42715)的特性、各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作用 机制,以及这些酶抑制剂与不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后的协同作用,并对酶抑制剂抑酶作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 ,疗效较好的一类抗生素。为改善抗生素对产酶耐药菌的作用 ,近年来成功开发出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 ,从而拓展了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抑菌谱 ,降低了治疗费用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分类和作用特点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已成为严峻问题 ,其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 β 内酰胺酶使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开环而失去抑菌活性。开发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细菌耐药性的关键所在。这种酶抑制剂在使酰化…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导致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致病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耐青霉素类的细菌由最初的3/5440株发展到1965年的16.6%,1970年超过80%以上。随耐药性的增强,抗生素用量日益增高,苄青霉素MIC最初为0.02μg/ml,1951年增大为25μg/ml,现已分离得到MIC为2000μg/ml的菌株。许多学者认为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的形成。为此。各国药物工作者进行新抗生素的筛选或化学结构改造,以寻找新广谱抗生素,既耐酶的水解作用,又具强的抗菌活性。此外,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理寻找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克拉维酸问世之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引起医药界的广泛兴趣。有关这类药物的筛选、作用机理、生物学性质、结构改造及临床应用的报道与日俱增,成为八十年代抗菌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广义的抑制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及合成和半合成两大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试验了耐药菌平板法(一法)、底物变色法(二法)及β-内酰胺酶平板法(三法)等三种方法。结果表明,一法受耐药菌产生的代谢物影响,导致较多的假阳性,误差较大;二法阳性较少,却容易受肉汤成分、测定温度等因素干扰;采用无细胞酶液的三法,结果比较可靠,初步认为是较理想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广泛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许多细菌已耐受这两类抗生素,从临床已分离得到的耐青霉素的细菌的耐药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产生钝化青霉素的一种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因此一些实验室开始从链霉菌的发酵液中筛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我们利用平板法筛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方法为制备二种琼脂平板,试验平板为肉汤琼脂平板,200ml中含有10μg/ml苄青霉素钾,接种1.2mlβ-内酰胺酶产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肉汤,对照平板除不加苄青霉素钾外,其余与试验平板完全一样。放线菌发酵液加入琼脂孔中,两种平板在37℃培养18小时,测定抑菌圈的大小。如试验平板上抑菌圈大于对照平板上的抑菌圈,表示此样品中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