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患者不同部位的髋部骨折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骨折部位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667例,根据骨折部位将髋部骨折分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04例,男96例,女208例,平均年龄(80.33±7.94)岁;股骨颈骨折组217例,男74例,女143例,平均年龄(79.82±9.33)岁。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资料、术后死亡率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ASA分级、麻醉方式差异不明显,但入院至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术后1、3、5 d白细胞计数较高,血红蛋白、白蛋白较低。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期间、术后1、3、6、12个月内死亡率较股骨颈骨折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患者中,出院时、术后1、3个月股骨颈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恢复更为满意,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相比,日常独立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机体应激较大,但排除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后,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差异不明显。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相比,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良好,但手术后1年,两者功能恢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78例6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8例,其中3例术前死亡,25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死亡原因以心肺疾病为主,占60.7%。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内固定术治疗与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年龄<75岁与≥75岁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较高,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肺疾患、高龄,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转子间骨折患者在股骨近端骨密度(BMD)上的不同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520例60岁及60岁以上初次髋部骨折患者:股骨颈骨折237例,男67例,平均年龄80.0±8.5岁,女170例,平均年龄79.0±8.2岁;转子间骨折283例,男95例,平均年龄80.2±8.4岁,女188例,平均年龄82.4±6.7岁。比较两种髋部骨折患者健侧股骨近端五个区域(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Ward区)的BMD,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股骨近端不同区域BMD与髋部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大转子BMD显著低于同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女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Ward区的BMD显著低于同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按年龄分层后,60~6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Ward区BMD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五个区域BMD均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79岁转子间骨折患者只有大转子BMD显著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中增龄、大转子、转子间、全髋部以及Ward区的BMD与髋部骨折类型存在统计学关联(P0.01),而男性中只有大转子BMD与髋部骨折类型存在统计学关联(P0.01)。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和转子间骨折患者存在不同的BMD水平,女性股骨近端BMD与髋部骨折类型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4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08例,女241例;平均年龄为76.3岁(60~10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90例,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术前心力衰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 56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男522例,女1 047例;年龄81.00(75.00,90.0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896例,股骨颈骨折673例。根据术前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和无心力衰竭组,将心力衰竭设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并存病和血液学指标等,先进行单变量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心力衰竭组和无心力衰竭组患者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0d和1年的死亡率。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91例,男40例,女51例;年龄82.00(79.00,87.0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55例,股骨颈骨折36例。无心力衰竭组患者1 478例,男482例,女996例;年龄81.00(75.00,86.0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841例,股骨颈骨折6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心律失常和痴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观察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9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相关指标,同时将患者术前全身状态及术后康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①股骨颈骨折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8例;82 7%患者于伤后1周内行手术,术后出现系统并发症者占34 2%;64 8%患者住院时间<3周.②术前患者全身状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内随访病死率及临床康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③疗效满意率达75 5%,临床康复程度A、B级与C、D级比较,术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测定、主要合并症以及认知障碍伴有率均有差异,D级康复组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结论 在恰当掌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老年髋部骨折具有较满意的手术疗效.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术前全身状态、营养状况、认知障碍及伤后手术时间,而与年龄、性别及骨折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短期疗效。方法自2006-01—2012-01共收治11例65岁以上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8例股骨颈骨折均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总结此类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并报道短期随访临床结果。结果 5例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术后12 d死亡,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患者于术后7、9个月死于心血管意外,其余8例基本恢复术前的活动能力。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平均61.7(49~74)分,股骨颈骨折平均82.6(69~92)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愈合,至末次随访时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X线片未发现股骨假体松动。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合并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围手术期评估非常重要,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合适的手术方式选择能明显提高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术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比较,为临床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纳入6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颈骨折组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解剖部位以及术前合并症等基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 结果股骨颈骨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8)岁(男性10例,女性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0)岁(男性12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238.33±97.82)ml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44.80±130.01)ml,P<0.05]、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14.46±130.30)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59.73±173.34)ml,P<0.05]、显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77.78±27.29)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60.42±51.03)ml,P<0.05]和总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92.24±133.62)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620.15±171.11)m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均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半髋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术)较股骨颈骨折组(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有较多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P<0.05)。但两组内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更多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在临床诊治中,尤其需要更加重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相似文献   

9.
我国老年人口较多, 正在进入高速老龄化时期, 随之与骨质疏松相关的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激增。老年髋部骨折是指发生于≥65岁人群、由低能量损伤引起的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转子下骨折[1]。老年人群由于各系统生理储备下降, 且常伴有多种合并症, 围手术期护理面临巨大挑战, 易出现谵妄、营养不良、感染、静脉血栓栓塞、低体温等多种问题。优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和护理流程,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此背景下, 编写此共识旨在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提供具体、可靠的实践标准, 以期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髋部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发生率逐年增高。目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第三代Gamma钉已广泛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PFNA与第三代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75~84岁,平均79.9&#177;3.3岁。分别采用Gamma钉治疗17例和PFNA治疗19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负重下地时间、术后尖顶距(TAD)以及Harris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负重下地时间、术后TAD以及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FNA与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对照组纳入自2013-01—2014-06常规围手术期处理的42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7例),观察组纳入自2014-07—2016-12行MDT围手术期管理的39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股骨粗隆下骨折5例)。结果 8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10~32)个月。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诊疗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应用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孔令英  刘瑞波  白音 《中国骨伤》2002,15(6):332-334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0年我院手术治疗的727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平均年龄7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12例,根据骨折的类型,病人的健康状况选择手术方式,本组中有并存症610例(83.9%),主要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术前对并存症做适当治疗,术后3周内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腹泻,其中大部分病人经积极治疗后康复,死亡6例(0.8%),结果:315例股骨颈骨折中290例(92%)恢复到伤前状态,25例(8%)没有达到伤前功能状态,4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74例(91%)例恢复到伤前状态,38例(9%)效果差,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531例髋部单发骨折患者,男242例,女289例;平均年龄59.2岁(28~93岁).股骨颈骨折3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2例.分析不同骨折类型、D-二聚体浓度、性别、年龄及术前制动时间与DVT发生率的关系.对于出现DVT的患者,给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行骨折内固定术. 结果所有531例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1例发生DVT,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34例发生DVT,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中无一例发生DVT.55例患者DVT均发生于术前,发生率为10.4%(55/531).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的发生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47、0.376).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和术前制动时间对DVT的发生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7、0.037).55例发生DVT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结论对于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的发生不具有临床意义,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和术前制动时间对DVT的发生有临床意义.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确保骨折内固定手术及术后康复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髋部骨折4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5例,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65-90岁。股骨颈基底部骨折1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手术时间为伤后3-5 d。  相似文献   

15.
高龄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病人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3月进行手术治疗的年龄大于80岁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病人48例,男16例,女32例,年龄80-97岁(85.02±4.12)岁。股骨转子问骨折4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4例,所有病例均随访观察至术后1个月。统计病人一般资料,观察术前伴随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统计学分析性别、年龄、术前时间、术前伴随症数量与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术前并存伴随症33例(68.75%),术前伴随症最多者为贫血。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7例(35.42%),围手术期并发症最多者为肺部感染(16.67%)。性别、年龄、术前时间与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P〉0.05),唯一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的为术前伴随症(P〈0.05,OR=3.33)。术前伴随症越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大。结论术前伴随症数量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卧床并发症、术后谵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患者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雨辰  俞伟忠 《中国骨伤》2021,34(7):612-616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疼痛、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镇痛模式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5例,年龄65~86(78.5±9.1)岁;男21例,女14例;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对照组35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 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 F=8.668,P0.001; 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苏中地区3所中医院老年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纳入自2010-09—2015-08靖江市中医院、扬州市中医院及江苏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 258例60~90岁老年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检索各医院病例系统,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症、致伤原因、治疗方案、并发症、病死率等。结果 3所医院5年共诊治股骨颈骨折8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45例。股骨颈骨折中男387例,女4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男228例,女217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小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所医院5年内老年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逐年增高,年均上升3.68%;其中股骨颈骨折发病率年均上升3.15%,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年均上升4.48%。结论苏中地区3所中医院老年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是高危因素,而正确的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17例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5月~2010年6月收治17例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同期收治正常人群髋部骨折患者20例,分别比较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群髋部骨折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患者随访16~47个月,平均(30.5±3.6)个月.精神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准备时间分别平均为(5.28±2.56)d、(3.3±1.16)d(t=2.174,P=0.0231),精神病患者股骨颈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颈骨折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4.8±1.75)d、(2.8±1.31)d(t=2.887,P=0.0049),精神病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平均为(71.85±7.31)分、(79.3±6.70)分(t=2.173,P=0.0231),精神病患者股骨颈骨折组与正常人群股骨颈骨折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平均(79.0±6.44)分、(80.9±7.30)分(t=0.6165,P=0.272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精神病患者髋部骨折要给予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要选择坚强、有效地内固定器材,股骨颈骨折患者建议选择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髋部骨折多建议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可进行神经阻滞实现镇痛,术中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通常建议老年髋部骨折应尽早手术,但应结合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灵活把握手术时机。老年髋部骨折应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术式,股骨颈骨折通常采用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主要为内固定,可使用动力髋螺钉或髓内钉;股骨转子下骨折可选择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和外固定。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护理与手术同样重要,建议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康复过程可能持续数月。该文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