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叶天士“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一说,在后世医家中多有争议,但大部分医家和学者都是局限于对具体药物或方剂的功效及运用进行探讨。笔者在梳理叶氏医案时发现,此句当为互文之语,“柴胡”“葛根”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是某一味药物或某个方剂,主要是代指风寒之邪初犯人体三阳阶段时所用的辛温散表的治法;“竭胃汁”“劫肝阴”所代表的是人体津液损伤的不同程度,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叶氏此说有着深刻的理法内涵,体现了叶氏手足分治,寒温异法;顾护胃汁,尤重肝阴;重视节令,审察体质等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参阅历代名肾之论 ,就柴胡、葛根的药性特点、适应症候进行分析,认为只要配伍得当,则柴胡可收疏肝解郁之功而无劫肝阴之虞,更不能因为葛根能升胃中下陷之阳气,就认为该品竭胃汁而忽略它生津止渴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5.
6.
葛根泻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泻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100例钟慎清山东省阳谷县中医院(阳谷252300)笔者以自拟葛根泻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100例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男35例,女65例;年龄37~66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3年余;临床...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叶天士香岩先生在《三时伏气外感篇》和《幼科要略》中都提出了“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的论点。由于叶氏是温病学名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尤以江南一带为甚。叶氏此言,是在论治小儿暑症中说的,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如徐灵胎在该段的眉批云“古人 相似文献
8.
张司农治暑全書,載有“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說。叶天士論瘧又引用此語,諄諄以戒吐人之浪用柴、葛,可謂苦口婆心,而后人不察,奉为金科玉律,信而不疑。但余对此种說法。别有见解提出商討如下: 柴胡葛根,同为清热解表之剂,其性味則涼而不燥,考各家本草所載,柴胡能潤心肺,清泄少阳邪热,葛根生津止渴,堪清阳明胃火。再观叶天士所註本草經解,亦从未有柴胡刧肝阴,葛根而竭胃汁之論。于此柴胡刧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说,似有所不能成立之处。且临床之用柴胡 相似文献
9.
温病大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香燥,胃喜柔润也”,创立了养胃阴一法,弥补了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发展了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开拓了新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渊源 ,临床实践 ,以及通与泻 ,通与补 ,通法的运用变化等方面探析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观点的内涵、运用原则、规律、方法。认为叶氏这一观点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后世皆知叶天士擅长养胃阴,全面创立胃阴学说。笔者偶读《喻嘉言医学三书》,发现清初医家喻昌弘扬仲景之学术,治病非常重视养护胃中津液,并在理、法、方、药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1 感后虚热宜养胃中津液感证后期,多形成邪热未尽,津液已伤之病理局面,于此之时当“补虚清热”。喻昌认为,“补虚,应着重于生胃中津液,因为“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且“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 相似文献
16.
17.
代谢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病,中医学认为“肝胃失和”与代谢性高血压的病机演变关系密切。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有“治肝不应当取阳明”的论述,后人称之为“肝病治胃”学术思想。本文通过对代谢性高血压病机及叶氏“肝病治胃”学术思想的分析与梳理,探讨益胃阴、通补阳明以息肝风、泄厥阴在防治代谢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多从“消渴”出发,以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论治,继而“脾胰同源”理论的提出揭示了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虚胰病。现代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小肠内分泌细胞、肠道菌群等均有密切的联系。葛根芩连汤本为治疗协热下利之方,现代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其健脾升清、调和脾胃、燥湿厚肠之功与其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调节肠道菌群之功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通过结合2型糖尿病的病机、葛根芩连汤的方义及现代研究,基于“脾胰-胃-肠”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机制,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脾胃病学说独具特色,其以《素问》阴阳离合论为理论基础,以仲景阳明病学说为临床核心,形成了系统的"胃阳学说",发展了中医的脏象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脾胃病理论。本文从胃阳之生理、病理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初步总结了叶氏的"胃阳学说"。 相似文献
20.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卧不安”,历代医家多认为是不得安寐,近代又有“不能平卧”之释。然对“胃不和”之因,则多从《医学心悟》“食积所致”之说。笔者对此难以苟同。“胃不和则卧不安”应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而表现为不能平卧或不得安寐。既可以是独立的病证,又可兼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兹就其证机探析如下:1酒食所伤胃腑阻滞《素问·厥论》:“酒入于胃,……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医学心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熟腐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