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蔺焕萍  郜红 《四川中医》2011,(11):50-51
本文针对"葛根竭胃汁"的理论提出和近代医家对此的看法,结合笔者随师临证体会和临床上对此药的粗浅认识,从药物的性味功能、配伍应用剂量和患者的辨证情况加以分析,认为只要注意葛根的用量和配伍,在正确的辩证下可以放胆使用。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一说,在后世医家中多有争议,但大部分医家和学者都是局限于对具体药物或方剂的功效及运用进行探讨。笔者在梳理叶氏医案时发现,此句当为互文之语,“柴胡”“葛根”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是某一味药物或某个方剂,主要是代指风寒之邪初犯人体三阳阶段时所用的辛温散表的治法;“竭胃汁”“劫肝阴”所代表的是人体津液损伤的不同程度,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叶氏此说有着深刻的理法内涵,体现了叶氏手足分治,寒温异法;顾护胃汁,尤重肝阴;重视节令,审察体质等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一语,见叶天士《幼科要略》论疟一节。笔者早年囿于叶氏之说,治温热病极少用葛根。后读谢映庐撰《得心集医案·头痛门》治阳明风热所引起的眉棱骨痛,药仅石膏、生地、石斛、丹皮、葛根五味,一剂而愈,顿有所悟,试之辄效。中年以后,读书稍多,临症亦有粗浅体会,认为葛根治疗温热暑湿诸病,若用之得当,绝无竭胃汁之弊。除上述诸贤之成法常用于临床之外,个人尚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4.
农芳 《四川中医》2002,20(11):19-19
参阅历代名肾之论 ,就柴胡、葛根的药性特点、适应症候进行分析,认为只要配伍得当,则柴胡可收疏肝解郁之功而无劫肝阴之虞,更不能因为葛根能升胃中下陷之阳气,就认为该品竭胃汁而忽略它生津止渴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葛根竭胃汁自叶天士提出后,临床医家各抒己见,实验研究亦是颇多,但仍然争论不休,究其原因,因徐灵胎批阅《临证指南医案》而引起,因此本文通过《伤寒论》《临证指南医案》追源溯流,葛根有升津液之功,并无生津液之用,而是推陈布新之理;因此大量使用葛根却有竭胃汁之虞。  相似文献   

6.
葛根泻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慎清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1):511-511
葛根泻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100例钟慎清山东省阳谷县中医院(阳谷252300)笔者以自拟葛根泻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100例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男35例,女65例;年龄37~66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3年余;临床...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叶天士香岩先生在《三时伏气外感篇》和《幼科要略》中都提出了“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的论点。由于叶氏是温病学名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尤以江南一带为甚。叶氏此言,是在论治小儿暑症中说的,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如徐灵胎在该段的眉批云“古人  相似文献   

8.
张司农治暑全書,載有“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說。叶天士論瘧又引用此語,諄諄以戒吐人之浪用柴、葛,可謂苦口婆心,而后人不察,奉为金科玉律,信而不疑。但余对此种說法。别有见解提出商討如下: 柴胡葛根,同为清热解表之剂,其性味則涼而不燥,考各家本草所載,柴胡能潤心肺,清泄少阳邪热,葛根生津止渴,堪清阳明胃火。再观叶天士所註本草經解,亦从未有柴胡刧肝阴,葛根而竭胃汁之論。于此柴胡刧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说,似有所不能成立之处。且临床之用柴胡  相似文献   

9.
洪小平 《江西中医药》2009,40(10):11-11
温病大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香燥,胃喜柔润也”,创立了养胃阴一法,弥补了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发展了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开拓了新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渊源 ,临床实践 ,以及通与泻 ,通与补 ,通法的运用变化等方面探析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观点的内涵、运用原则、规律、方法。认为叶氏这一观点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临证指南医案》为研究内容,分析、总结叶天士的"存胃阴"思想。其"胃阴学说"倡导脾胃分治,注重保存胃津,存胃阴的的同时需顾护胃气、胃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在治病用药中的体现。清火润胃法、增液润燥法、补肝和胃法、润胃益肺法是其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治胃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临床医学贡献卓著。特别是论治脾胃病证学验俱丰。叶氏治胃,唯通是求,但不限于见胃通胃,而是从胃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入手调理五脏以通降和胃。现据《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拾要探析。一、远脾疏胃叶氏喻胃为冲綮要道,五脏为患最易干犯胃  相似文献   

13.
后世皆知叶天士擅长养胃阴,全面创立胃阴学说。笔者偶读《喻嘉言医学三书》,发现清初医家喻昌弘扬仲景之学术,治病非常重视养护胃中津液,并在理、法、方、药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1 感后虚热宜养胃中津液感证后期,多形成邪热未尽,津液已伤之病理局面,于此之时当“补虚清热”。喻昌认为,“补虚,应着重于生胃中津液,因为“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且“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  相似文献   

14.
葛根“起阴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本草经》称葛根能"起阴气"。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指出"起阴气"本义是指其具有治疗男性性功能失常,阳痿不育的作用。但明清一些医家又将其解释为生腾脾胃之阴以生津止渴,并从药物本身的性状、胃阳与脾阴的关系、对脾胃阴津的影响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其机理。这些见解都有合理的成分,也各有其不足之处。但都为临床使用葛根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应正确学习前人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肾者胃之关”作为一重要的生理学说,是由病理推导而来,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云:“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主水司开合,与脾、肺、三焦、膀胱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所支持。而作为六腑之一的“胃”,与肾直接配合并主水液代谢,则既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脾胃病学说独具特色,其以《素问》阴阳离合论为理论基础,以仲景阳明病学说为临床核心,形成了系统的"胃阳学说",发展了中医的脏象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脾胃病理论。本文从胃阳之生理、病理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初步总结了叶氏的"胃阳学说"。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多从“消渴”出发,以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论治,继而“脾胰同源”理论的提出揭示了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虚胰病。现代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小肠内分泌细胞、肠道菌群等均有密切的联系。葛根芩连汤本为治疗协热下利之方,现代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其健脾升清、调和脾胃、燥湿厚肠之功与其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调节肠道菌群之功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通过结合2型糖尿病的病机、葛根芩连汤的方义及现代研究,基于“脾胰-胃-肠”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机制,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卧不安”,历代医家多认为是不得安寐,近代又有“不能平卧”之释。然对“胃不和”之因,则多从《医学心悟》“食积所致”之说。笔者对此难以苟同。“胃不和则卧不安”应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而表现为不能平卧或不得安寐。既可以是独立的病证,又可兼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兹就其证机探析如下:1酒食所伤胃腑阻滞《素问·厥论》:“酒入于胃,……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医学心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熟腐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  相似文献   

19.
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丰富了脏腑学说[1].  相似文献   

20.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健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14-714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长期以来,这一名言被不少医家作为一种病因病机,用以解释由“胃气不和”所导致的失眠或不寐。笔者完整地分析原文,发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的本义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