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本文主要说明冠脉侧枝循环对心肌梗塞、冠脉成形术和冠脉搭桥术后再闭塞等情况下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冠脉侧枝循环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进展和预后影响较大。本文探讨了心肌梗塞例其梗塞前心绞痛的发生对冠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左室射血分数、梗塞局部射血分数的影响及与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的关系。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间在日本金沢大学第二内科行冠脉造影的陈旧性心肌梗塞共35例,均符合下列条件:(1)引起梗塞的主要冠脉为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近端闭塞;(2)梗塞发生后冠脉造影结果为主要冠脉  相似文献   

3.
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短期预后及侧支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P)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短期预后及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根据AMI前有无AP发作情况进行分组.AP组(88例)及无AP组(63例),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冠心病高危因素、入院时心率血压、溶栓再通情况、磷酸肌酶激酶(CK)及同功酶MB(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严重心功能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及死亡率,用冠脉造影诊断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室壁瘤情况.结果 AP组年龄较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心病高危因素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P组溶栓再通率较高,CK及CK-MB峰值较低,左室功能(LVEF)保存较好,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破裂发生率较少,AMI死亡率降低,两组间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AP组临床短期预后较好.冠脉造影示AP组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侧支循环丰富,无AP组以单支病变多见,两组间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AMI前的AP发作,提示临床短期预后较好,可能部分与侧支循环丰富有关.  相似文献   

4.
对177例有、无梗塞前心绞痛的首次AMI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为有梗塞前心绞痛组CK值、住院死亡率、严重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梗塞前心绞痛组,此仅与梗塞前服用抗心绞痛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细胞与冠脉侧枝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0年Furchgott等[1]发现内皮细胞释放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以来,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新热点。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在血管调节和血管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血管活性物质维持着血管张力和器官血流调节。当组织缺血缺氧时,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在参与疾病病理损伤的同时,并作为缺血的适应性反应,分泌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侧枝血管形成以达到更新供血。因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活…  相似文献   

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78-182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瘃动脉再通过长期预后的影响。自1991年7月至1995年1月按本课题研究方案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急性期生存出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血管再通按临床再通标准判定。本课题组36所医院共随诊了1267例,其中再通组843例,平均随诊16.0±10.4个月,未组424例,平均随诊19.2±12.2个月。以死亡作为终点或随诊截止于1995年3月底。血管再通组不通组相比(1  相似文献   

7.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74-177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过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课题组于1993年5月至199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组溶栓治疗患者1138例,采用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的标准。1138例中,再通者757例(66.5%),未通者381例(33.5%)。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比较,4周病死率分别为3.4%和21.8%(P〈0.001);各种严重并发症前组显著低于后组(P〈0.01-0.001)。Co  相似文献   

8.
<正> 在冠心病人中,良好侧枝循环的建立通常是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的征象,但同时又可保护病人免受心肌缺血的损伤.此类病人虽然冠脉病变严重,但无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的严重程度亦较轻.因此,促进冠脉建立良好侧枝循环的治疗措施,可能使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明显下降.本文综述冠脉侧枝循环建立的机制及影响其血流量的因索.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急诊病,死亡率极高。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480例死于心肌梗塞,平均1例/min。面对该病的高发态势,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如何更好的改善其预后是我们治疗该病的基本目标,那么我们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理清影响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以便早期干预。下面我总结了过去几年我们医院所救治不同预后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0.
作者为600例导管检查有明显冠脉疾病者作前瞻性血管造影,观察冠脉侧枝循环。结果:侧枝循环随患病血管数增加而明显增加(P=0.0002)。侧枝循环的密度亦增加(P=0.05)。从血管阻塞性病变总数看,70.4%产生侧枝循环(不论病变在哪支血管)。若按90%以上狭窄病变分析,右冠脉病变时侧枝循环的密度和频度均高于左前降支和左回旋等狭窄。按病变的位置的不同定量地分析了冠脉侧枝循环分布,若狭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观察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27例AMI予以静脉溶栓,于溶栓后90分钟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溶栓前后作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并与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差异有极显著性(866±122msvs35.8±167ms,P<0001),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90分钟冠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I~II者,溶栓后2小时QTcd显著降低(872±128msvs59.5±136ms),而IRA未开通者其QTcd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6例溶栓前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明显高于无伴心律失常者(948±92msvs84.2±120ms,P<005),溶栓后其IRA血流均达TIMIII级,QTcd降至683±88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IRA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长期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共964例AMI行急诊PCI治疗的资料,分析长期随访期间临床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52.7±11.7)月,最长达8年。随访期间出现MACE者的年龄[(66.16±11.34)岁:(60.04±11.49)岁]、陈旧心肌梗塞比率(67.04%∶45.24%)、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71.47%∶20.60%)、反映心肌梗塞面积的CK-MB峰值[(140.74±127.43)U/L∶(112.52±119.37)U/L]、糖尿病患病(63.53%∶47.22%)、入院血糖水平[(11.81±7.46)mmol/L∶(9.69±4.85)mmol/L]、纤维蛋白原浓度[(280.24±76.59)mg/dL∶(272.35±70.18)mg/dL]、入院白细胞水平[(11.68±4.36)×109/L:(10.77±3.40)×109/L]、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6.24±7.33)h∶(5.30±3.92)h]、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记分[(115.09±52.74)分:(86.26±43.91)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0.01),出现MACE者心肌梗塞溶栓心肌灌注(TMP)明显差于未发生者(P=0.000)。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术后TMP分级≤Ⅱ级(RR=5.08,P=0.000)、陈旧心肌梗塞病史(RR=2.73,P=0.046)、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RR=2.68,P=0.0006)、糖尿病病史(RR=2.25,P=0.025)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RR=2.12,P=0.033)。结论:术后TMP分级≤Ⅱ级、陈旧心肌梗塞病史、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糖尿病病史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均为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术后TMP分级≤Ⅱ级的相对危险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课题组于1993年5月至199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患者1138例,采用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的标准。1138例中,再通者757例(66.5%),未通者381例(33.5%)。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比较:4周病死率分别为3.4%和21.8%(P<0.001);各种严重并发症前组显著低于后组(P<0.01-0.001)。Cox回归模式4周死亡风险分析,血管未通者的死亡风险是已通者的6.69倍,血管再通与否是最重要独立因素。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都提示梗塞相关血管再通,对改善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已有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心得安能降低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病人的门脉压。其机理可能与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内脏静脉流入量减少以及内脏动脉床阻力增加有关。心得安能否选择性地减少门体侧枝血管尤其是食管曲张静脉的供血血管(如胃左静脉)的血流量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服用心得安后比较门静脉和胃左静脉的血流变化了解该药对门脉侧枝循环有否选择性作用。病人和方法:1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男5例,女7例,年龄19~64岁。受试者禁食一夜后取仰卧位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服药前和服心得安40mg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急性心梗患者梗塞相关冠脉血管病变情况 ,以期明确国内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特点 ,为临床防治提供较客观的依据。方法 :从 1993年至 1997年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中选取在心梗急性期 (30天 )内冠造者 ,对其冠造显示的冠脉病变部位、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 4例患者纳入观察范围。年龄 2 8~ 74岁 ,平均 5 4 1± 11 4岁 ,其中男 88例 ,女 16例 ;梗塞相关冠脉狭窄程度平均为 83 3%± 16 5 % (30 %~ 10 0 % ) ,其中病变直径狭窄 <5 0 %者 5例 (4 8% ) ,5 0 %~ 6 9%者 15例(14 3% ) ,70 %~ 89%者 2 6例 (2 5 % ) ,90 %~ 99%者 35例 (33 6 % ) ,完全闭塞 (10 0 % )者 2 3例 (2 2 1% ) ;病变累及LAD者 5 3例 (5 1 0 % ) ,累及RCA者 4 2例 (40 4 % ) ,累及LCX者 9例 (8 7% ) ;纳入TUCC研究的 15例患者中LAD 10例 ,RCA4例 ,LCX 1例 ,其平均狭窄程度 92 7% (70 %~ 10 0 % )。结论 :AMI者急性期冠造仍显示有较严重的冠脉病变 ,相当一部分仍完全闭塞 ,可能与未溶栓或溶栓效果欠佳有关 ,提示应考虑急诊或补救性PTCA及冠脉支架治疗以争取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对长期预后的影响。自1991年7月至1995年1月按本课题研究方案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急性期生存出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血管再通按临床再通标准判定。本课题组36所医院共随诊了1267例,其中再通组843例,平均随诊16.0≤±10.4个月,未通组424例,平均随诊19.2±12.2个月。以死亡作为终点或随诊截止于1995年3月底。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1)心脏原因死亡分别为2.85%与4.72%(时序检验P>0.1);(2)Kaplan-Meier曲线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和73.9%(时序检验P<0.001);(3)再梗塞发生率分别为5.69%和5.90%,两者相近;(4)1267例Cox回归模式对随访生存分析结果,血管再通是独立因素,较未通者生存机会增加33.5%,复发再梗塞1次减少生存机会36.5%。年龄和梗塞部位也是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对长期预后的影响。自1991年7月至1995年1月按本课题研究方案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急性期生存出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血管再通按临床再通标准判定。本课题组36所医院共随诊了1267例,其中再通组843例,平均随诊16.0±10.4个月,未通组424例,平均随诊19.2±12.2个月。以死亡作为终点或随诊截止于1995年3月底。血管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1)心脏原因死亡分别为2.85%与4.72%(时序检验P>0.1);(2)Kaplan-Meier曲线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和73.9(时序检验P<0.001);(3)再梗塞发生率分别为5.69%和5.90%,两者相近;(4)1267例Cox回归模式对随访生存分析结果,血管再通是独立因素,较未通者生存机会增加33.5%,复发再梗塞1次减少生存机会36.5%。年龄和梗塞部位也是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D后阻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对本病预后的影响众说不一,故本文将予以论证。选择AMI后进行冠脉造影者146例,其中120例阻塞冠脉侧支循环建立者为A组、26例半建立者为B组。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8±11岁和51±11岁、AMI至冠脉造影时间分别为29±19天和19±15天,p均>0.05。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胆固醇水平、阻塞的冠脉、用药史、左室射血分数、收缩与舒张半期容积等均无差异。平均随访时间各为42±18个月。随访期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A组23例,(19%)、B组8例(31%),p>0.05;再梗A组14例(12%)、B组2例(8%)、p>0.05;充血性心力衰竭A组19例(16%)、B组3例(12%),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肺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畸形(ALCA)是少见病种。本文对ALCA病人术后进行长期随访,并重点探讨冠状动脉间侧枝循环与手术结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严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影响,及是否具有时间依赖性。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狭窄≥95%的冠心病患者395例(男性299例,年龄65±15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侧枝的形成按照Rentrop分级系统进行评级,评分0~1分为侧枝循环形成不佳,2~3分为侧枝循环形成良好。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吸烟、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及其他药物服用史、血脂水平等,采用SPSS16.0软件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服用瑞舒伐他汀患者有利于侧枝循环形成(P<0.01),根据术前服用瑞舒伐他汀的时间分两组,≤3月组对冠状动脉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无明显作用(P0.11),>3月组对侧枝循环的形成有显著意义(P0.003),病变冠状动脉的数量越多(P<0.05)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侧枝循环越好,糖尿病患者侧枝循环形成不良(P<0.05)。结论长期服用瑞舒伐他汀(>3月)、稳定型心绞痛、多支病变与严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