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室构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而行二尖瓣置换术(MVR)者79例,其中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组(MVRP)40例,不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组(MVRNP)39例,再根据病因不同分为二尖瓣狭窄(MS)组29例(MVRP 14例,MVRNP 1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组27例(MVRP 15例,MVRNP 12例)和双瓣置换术(DVR)组23例(MVRP 11例,MVRNP 1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和3月三维超声测量左房面积(LAA)、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及收缩期末容积(LVESV),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3月,MVRP组MI及DVR患者FS、LVESV、LVEF、LAA及LVEDV优于MVRNP组(P<0.05);两组MS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MVRP组左室构型呈椭圆形,MVRNP组呈偏心形或圆形.结论 与不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的MVR术比较,保留二尖瓣后瓣瓣下结构的MVR术对于MI、DVR患者更有利于改善左室构型及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保留后瓣的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构型及运动的变化。方法保留后瓣组29例,全切组25例,对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0天、术后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及左室EF、FS。结果 1)术后10天,MVR组左室上下径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MVRP组左室左右径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3个月,MVRP组左室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室EF、FS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3个月,MVRP组与MVR组各项指标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心脏构型的改变早于心脏功能;保留后瓣的二尖瓣置换术有利于心脏构型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潘丽 《广西医学》2004,26(8):1090-1092
目的 采用超声评价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方法 将 96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 5 6例保留瓣下结构为观察组 ,4 0例按传统方法手术为对照组。应用HP 10 0 0型多功能心脏超声诊断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3个月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左室短轴缩短率 (FS)、每搏量 (SV)、左室舒张末容量 (LVEDV)、左室收缩末容量 (LVESV)、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左室收缩末内径 (LVs)、左房腔内径 (LAD)等心功能多项指标。结果 术前两组间的EF、FS、SV、LVEDV、LVESV、LVd、LVs、LAD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两组LAD和LV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P <0 0 5 ) ,术后观察组EF、FS、SV等心功能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有益于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4.
潘丽 《医学文选》2004,23(4):409-410
目的 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96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 5 6例保留瓣下结构为观察组 ,40例按传统方法手术为对照组。应用 HP-1 0 0 0型多功能心脏超声诊断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3个月测定 EF、FS、SV、LVEDV、LVESV、LVd、LVs、LAD等心功能多项指标。结果 术前两组间的EF、FS、SV、LVEDV、L VESV、LVd、LVs、LAD均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术后两组 LAD和 LV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 P <0 .0 5 ) ,术后观察组 EF、FS、SV等心功能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有益于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潘丽 《微创医学》2004,23(4):409-410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辩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保留瓣下结构为观察组,40例按传统方法手术为对照组.应用HP-1000型多功能心脏超声诊断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定EF、FS、SV、LVEDV、LVESV、LVd、LVs、LAD等心功能多项指标.结果术前两组间的EF、FS、SV、LVEDV、LVESV、LVd、LVs、LA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LAD和LV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观察组EF、FS、SV等心功能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有益于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4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用超声心动图于术前、术后1周、半年、1年分别测量左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LA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缩短分数(FS)和Te i指数等进行比较。结果单纯二尖瓣狭窄20例,术前平均瓣口面积约0.9±0.12 cm2;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者28例,以此分为Ⅰ组和Ⅱ组。术后1周,Ⅰ组LA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少,Te i指数延长,其余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Ⅱ组LAD、LADV、LVEDd、LVEDV、LVESd、LVESV较术前明显减少,Te i指数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I组LAD、LADV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少,Te i指数延长,与术后1周相比不明显,LVEDd、LVEDV较前增大(P<0.05);Ⅱ组LAD、LADV、LVEDd、LVEDV、LVESd、LVESV均较前减少,术后1年与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以二尖瓣狭窄为主者,术后近期Te i指数延长可能与换瓣后瓣口面积增大,左室充盈良好,左室舒张功能改善有关,其余左室各指标改变不明显,长期指标改变较明显。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者,术后短期及长期疗效较显著,且能保持左室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的92例患者.其中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有48例(试验组),其余44例患者行传统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包括组内与组间)术前、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情况,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血管活性药物运用时间[(4.25±1.19)d]明显短于对照组[(5.64±1.63) d](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3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 (P=-0.031).术后6个月,试验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32.64±3.76)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43.60±3.68)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31.81±4.73) 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64.86±4.23)%、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36.04±2.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有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和短期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部分或全部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64年,Lillehei等借鉴Rushmer有关二尖瓣乳头肌与心室壁运动研究的基础上,率先采用保留瓣下结构的技术进行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以降低术后低心排发生率与手术死亡率。但此后多年该术式一直未获推广,随着人们对二尖瓣瓣下结构,瓣环与左室壁之间在懈剖和生理上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部分或全部保留二尖瓣结构的MVR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SVD)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和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对成功行VSD封堵术的40例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7d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结果VSD封堵术后LVDd、LAD、EF、FS、CO较术前逐渐减小。结论PSVD经国产封堵器封堵后改善了心脏形态和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二尖瓣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二尖瓣手术中,保持二尖瓣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维持左心室功能和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可明显改善术后左心室功能,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发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2]。2012年9月-2014年9月,笔者科室收治不同手术方式的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患者214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组与完全保留及不保留组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20例患者术前、后心腔尺寸及心功能 ,术后亦观察人工腱索及左室流出道.结果显示:术后左房径(LAD),左室舒末径(LVEDD)及左室缩末径(LVESD)明显缩短(P<0.01);射血分数(EF)明显增加(P<0.05);缩短分数(FS)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腱索平均长度3.2cm(2.64~4 .3cm),未观察到左室流出道梗阻.以上初步的超声心动图观察结果表明,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治疗二尖瓣狭窄的瓣膜置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尖瓣狭窄病人采用“钮扣状”转移保留全瓣装置二尖瓣置换的方法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5 6例二尖瓣狭窄需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 ,分为 :A组 (术中“钮扣状”保留全部二尖瓣瓣下结构 ) ,B组(术中仅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 )和C组 (术中未保留瓣下结构 ) ;于术前 ,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术前、术后出院前、术后 3~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监测心功能指标。结果 :A组术后心排指数、每搏指数、左室收缩功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及左室长轴舒张末内径均优于B ,C组 ,且EF值恢复优于B ,C组。A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较B ,C组延长 ,但总转流时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行瓣膜置换时可采用“纽扣状”转移保留全部瓣下装置 ;病人术后早期心功能的改善优于部分保留组和不保留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置换 (MVR)术后远期心功能不全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超声追踪随访 4 4例 MVR术后 3个月至 13年半 ,并根据手术的远期效果 ,分为康复组 (A组 )和心功能不全组 (B组 )。除注意人工瓣和自然瓣的病变外 ,还分析了这两组手术前后左房、左室及 EF的差异。 结果 超声显示 B组二尖瓣位单组或伴主动脉瓣位双组人工瓣异常 5例 ,其他自然瓣明显病变 11例。术后 B组的左室内径明显大于 A组 (P<0 .0 5 ) ,EF明显小于 A组 (P<0 .0 1)。超声提供的信息为 36 .4 % (4/11)心功能不全代偿期和 6 6 .7% (8/12 )失代偿期患者找到了导致心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结论  MVR手术前后超声追踪扫查 ,对其术后远期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具有很大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变化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室间隔缺损 (VSD)经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前后左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的变化。 方法 :对成功行Amplatzer伞VSD封堵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 3d、3个月和 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左房内径 (LAD)、左室射血分数 (EF)、左室短轴缩短率 (FS)、左室心输出量 (CO)和肺动脉收缩压 (SPAP)。 结果 :VSD封堵术后LVDd、LAD、EF、FS、CO较术前逐渐减小 ,肺动脉压降低。SPAP与LAD呈正相关 (r =0 .834,P <0 .0 5 )。 结论 :左室收缩功能和肺动脉收缩压的逐渐减低 ,是VSD被封堵后心功能和肺动脉压特征性的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组Ⅰ:术后3 d复发房颤组;组Ⅱ:术后7 d复发房颤组;组Ⅲ:术后2周复发房颤组;组Ⅳ:术后2周仍保持窦性心律组),对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房容积(RAV)、左房容积(LA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组Ⅲ、组Ⅳ的 LAD、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CHD-VSD)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43例CHD-VSD患者,术前经胸片、超声心动图诊断,术前及术后3 d、1、6个月、1年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前后径(LA)、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主动脉内径(AOD)、肺动脉压力(PASP)、每分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收缩率(FS).结果 40例均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术后第3 d出现封堵器脱落,改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LA、LVEDD、LVESD、LAD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AOD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ASP术后3 d明显下降(P<0.01),术后1、6个月、1年较术后3 d下降(P<0.01),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下降(P<0.05).CO术后3 d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CO术后1、6个月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年继续下降(P<0.01).SV术后3 d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 d EF、FS无明显变化,术后1、6个月、1年EF、FS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介入治疗CHD-VSD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术后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e repair,MVP)治疗二尖瓣脱垂的手术方法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MVP的164例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的二尖瓣病理改变,运用矩形切除、腱索转移、腱索置换、缘对缘技术、人工瓣环成形技术、自体心包条瓣环成形技术、滑行瓣环成形技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治疗部分患者合并的其他心内病变,术中行注水试验和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术后超声检测成形效果。结果:术中TEE检测,成形效果不佳者2例,出现SAM现象2例,均改行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术后因出血过多行再次开胸3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2例重度低心排综合征,1例恶性心律失常,其余顺利出院。术后l周、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内径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的二尖瓣病理改变,灵活运用多种成形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成形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手术的早期效果,总结此类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2002年8月到2006年5月,42名冠心病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合并二尖瓣手术.二尖瓣关闭不全原因为:缺血性38例(90.48%,38/42);风湿性2例(4.76%,2/42),退行性2例(4.76%,2/42).全组患者术前心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0.20~0.80(平均0.41±0.14),行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12例,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uloplasty, MVP)30例.结果:院内死亡4例(9.52%,4/42),术后早期二尖瓣返流无到轻度36例,残余中度返流2例,均不需再次手术.全组患者心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0.41±0.14,术后0.45±0.12, P=0.152);而行MVP组EF值与术前相比改善明显 (术前0.36±0.08, 术后0.41±0.10,P=0.013).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二尖瓣的处理以成形为首选,使用二尖瓣成形环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行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左室功能的变化,采用放射性核素平衡法多门电路心血池显像,测定了14 例行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患者的术前和术后6 月左室心功能。结果显示,术后左室射血分数51.68±18.2, 较术前 40.0±17.8 有明显升高( P< 0.05),术后侧壁的局部射血分数为 69.7±21.2, 较术前 51.0±18.1 也有显著升高( P< 0.01),表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左室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前后左心系统房室大小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记录22例PDA患者在介入手术前、术后2~3 d及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颈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及左房内径(LAD),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内径缩短分数(FS).并与2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LAD对照组为30.3±3.8 mm,PDA组术前为35.9±6.3 mm(P<0.01),术后3个月时为31.5±5.1 mm(P>0.05).对照组为46.2 3.3 mm,PDA组术前为59.1 8.5 mm(P<0.01),术后3个月时为50.3 7.0 mm(P<0.05).LVEF对照组为0.64±0.05,PDA组术前为0.61±0.08(P>0.05),术后3个月时为0.58±0.10(P>0.05).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安全、有效,术后3个月时PDA引起的左室容积和功能的改变已经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