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死亡观与安乐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乐死的本质含义应该是重病患者在不同逆地趋向死亡的过程中,无论在肉体状态还是精神状态下,都能安乐地去死,医学手段只能使人的肉体由痛苦状态转向安乐状态,而社会科学可使人的精神由痛苦状态转向发乐状态。文章从死亡是人生的自然归宿、是一种心理巩具、死亡是对现实 痛苦解脱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死亡观对安乐死被认同和实施 的重大影响,以引起人们对此 关注。 相似文献
2.
通过审视安乐死的基本精神,重新思考安乐死在中国的实现途径。安乐死一词与中国的“善终”思想契舍,应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重拾安乐死的本意,通过死亡教育树立安乐死亡观,在全方位开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的安乐死进程。 相似文献
3.
死亡与安乐死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生命之必然,不可超越。恪守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挽留着医学无法逆转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安乐死并不是生与死的选择,而是临终者安乐死亡还是痛苦死亡方式的选择。尊重生命,包括尊重有尊严的死亡,才是符合人伦道德的。 相似文献
4.
5.
西方死亡观与医学观的历史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死亡——哲学和医学共同的研究对象 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曾指出:“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1]。 死亡如何定义呢?生物学认为,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6.
8.
临终关怀与道德生命、道德死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临终关怀的重点是生命 ,焦点是死亡 ,因此 ,道德生命与道德死亡是临终关怀的主要道德范畴。中国儒学泰斗孔子曰 :“未知生 ,焉知死 ?”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哲学家蒙太涅认为 :若知生 ,便知死。革命导师恩格斯则指出 :“生就意味着死。”(《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第 2 71页 )所以 ,要明白死亡是怎么回事 ,就必须先研究生命 ,生死两相依 ,不能割裂开来 ,不清楚道德生命与道德死亡这一对范畴的基本内涵 ,临终关怀人员就不可能体现真正人道主义意义上的临终关怀。但是 ,迄今为止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研究极其有限 ,尽管对此问题的思考同人类… 相似文献
9.
死亡观教育--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观是医学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死亡观教育、认识死亡的本质及生命的神圣性不仅可以使个体生命更积极、更健康,也可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死亡观教育中应当坚持生命神圣与生命价值观的统一,认识医学不断进步与医学技术局限性及卫生资源有限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关于安乐死立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乐死是一种文明的死亡状态,现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有的国家已经或正在为安乐死立法。我国对该问题的讨论始于本世纪80年代,现在医学界、伦理学界、法学界、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对安乐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多数观点认为,立法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但对于立法及其实施所必须解决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法律原则还存有争议,笔者就争议中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1正确认识安乐死我国对安乐死的界定的认识和研究,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1.1本Mta9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也称为沿用西方解释阶段。尽管有的学者对安乐死的本质有… 相似文献
12.
选择死亡:安乐死伦理证明与立法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个媒体再次强烈关注安乐死的问题。起因是2个重要的事件。一是王明成(全国第一个安乐死法律案件的当事人)要求安乐死。媒体报道“17年前他曾背负杀母罪名2次被关终不言悔,17年后重病的他申请让自己以同样方式离世”。二是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就作为安乐死立法提案人的胡亚美,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再次在2 0 0 3年的人大会议上提出安乐死的议案。安乐死的讨论再次掀起,只是更为深入了。1 背景:中国安乐死的重大事件回顾1980年,蔡根法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国内首篇介绍安乐死的文章后,仅有少量反对… 相似文献
13.
14.
“安乐死”是老龄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安乐死”是个古老的命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人的寿命得到理想的延长,从而整个社会出现与日俱臻的老龄型。因此,自本世纪以来尤其二次大战后,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推行“安乐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1986年汉中地区出现首例“安乐死案”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随着时间推移,“安乐死”必将成为21世纪老龄化社会乐于倡导的伦理道德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安乐死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涉及医学、哲学、经济、法律、宗教、伦理、社会等诸多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人们以往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遇到了人类理智的挑战。人们对生与死的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对生死问题开始了公开、认真的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世界首部安乐死法被推翻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3月,澳大利亚联帮参议院经过彻底辩论,以38票对34票的微弱多数推翻了世界上第一部安乐死法(晚期病人权利法)。安乐死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且争论激烈的问题,其激烈程度从澳安法(1995年5月25日通过)刚刚呗呗坠地就一命呜呼可见一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38对34的微弱多数”就否决了晚期病人选择死亡的正当权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微弱的数字比例意味着什么?微弱的数字比表明,安乐死依然面临传统意识的顽强抗拒。传统意识的抗拒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命神圣论,即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 相似文献
17.
18.
19.
传统医学目的是;治疗与解除病痛维护和促进健康,挽救死亡,延长生命.传统医学目的的核心是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其服务的着重点是疾病的诊治而不是预防.传统医学目的对待疾病和死亡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强调生命神圣论的观点.认为对待生命应无条件地保护和延长,不能对生命和死亡有任何触动和侵犯.要让生命自然地生、自然地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长期以来,人们对有严重先天缺陷的婴儿,对不可逆的昏迷病人,对患了不治之症而精神躯体又极度痛苦,并且渴望早日结束生命的病人,所采取的处置原则就是:只要病人还有一口气,就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到底.结果是,延长无价值的生 相似文献
20.
安乐死的研究者往往强调死得"安乐",但是安乐死首先面对的问题仍然是"生"与"死"的问题,本文从儒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探讨安乐死问题,儒家世界观认为"天人一体",在死亡面前,应该坦然接受死亡,这为安乐死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儒家人生观认为,并非存在持续性的痛苦的患者都可以申请安乐死,只有疾病已阻止到了对人格理想的追求时才可以申请安乐死,并且痛苦不包含精神上的痛苦。生命权的地位问题是安乐死的一个热点问题,儒家价值观认为,生命权并不是绝对神圣的,还对安乐死所附带的功利主义效果予以肯定,虽然这种功利主义效果不能作为实行安乐死的理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