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宏勋  胡晓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735-1739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手段,从滇桑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分别为滇桑素G(1),桑查耳酮B(2),柘树咕吨酮M(3),柘树咕吨酮D(4),桑根呋喃B(5),桑辛素D(6),桑辛素C(7),桑辛素Ⅰ(8),去甲基桑辛素Ⅰ(9),桑查耳酮A(10),异补骨脂查耳酮(11).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张敉  陈曼  孙视  夏冰  张涵庆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601-1602
目的:研究桑白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桑辛素C(moracin C,1),桑辛素M(moracin M,2),桑辛素M-3'-O-β-D-吡喃葡萄糖苷(moracin M-3'-O-β-D-glucopyranoside,3),桑辛素O(moracin O,4),桑皮酮S(kuwanon S,5),桑皮酮T(kuwanon T,6),5,7-二羟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7),5,7,2'-三羟基二氢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5,7,2'-trihydroxyflawone4,-O-β-D-glucoside,steppogenin-4'-O-β-D-glucoside,8),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9),5,7-二羟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7-dihydro-xycoumarin-7-O-β-D-glucopyranoside,10),桑叶苷C(mullberroside C,11).结论:其中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MS)及HPLC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探讨桑白皮及未去外粗皮的桑根皮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异。定性采用HPLC-ESI-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鉴定出桑根皮33种化合物,桑白皮22种化合物,外粗皮26种化合物。桑根皮与桑白皮共有成分22种,桑根皮特有成分11种,桑白皮与外粗皮共有成分15种,桑白皮特有成分7种。定量采用HPLC,分析桑根皮与桑白皮中7种主要成分桑皮苷A、绿原酸、二氢桑色素、氧化白藜芦醇、桑辛素O、桑酮G和桑酮H的含量,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测定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8 9),加样回收率为99.88%~103.0%,RSD为1.7%~2.9%;13批桑根皮、桑白皮样品中7种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去皮加工后,桑皮苷A、绿原酸、二氢桑色素及桑辛素O含量均较未去皮前升高,而氧化白藜芦醇、桑酮G及桑酮H含量较未去皮前均降低。实验结果可为桑白皮要求去除外粗皮的合理性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长胜七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RP-HPLC半制备高效液色谱等技术对长胜七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经^(1)H-NMR、^(13)C-NMR以及质谱等多种波谱学方法共鉴定出11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2-[2-hydroxy-5-(3-hydroxypropyl)-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1)、threo-7-methoxyguaiacylglycerol(2)、4-O-(2-hydroxy-1-hydroxymethylethyl)-dihydroconiferylalcohol(3)、桑辛素(4)、桑根酮醇A(5)、桑根酮I(6)、桑根酮N(7)、leachianone G(8)、儿茶素(9)、表儿茶素(10)、7,4′-dimethoxyisoflavone(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2~11进行细胞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化合物4和5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活性,同时,化合物4也具有潜在的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中的各化合物进行快速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其主要的裂解碎片和二级裂解规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分离和检测;使用Waters公司BRH分析柱(2.1 mm×50 mm,1.7μm);以0.1%甲酸水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1);柱温为25℃。结果: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离所得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结合二级质谱裂解信息,使用Masslynx 4.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参考Sci Finder数据库(美国化学学会在线数据库学术版),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3种黄酮成分,其中有7个Diels-Alder加合物,主要代表物为桑根酮C(sanggenon C),桑根酮D(sanggenon D),6种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代表物为桑辛素(morusin)。结论:通过超高效液相的分离,首次发现了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中的化合物在ESI源中脱去H_2和H_2O的现象,并对其二级裂解碎片的规律进行探讨,同时也为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的成分鉴定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艳萍  吴学谦  胡玲  帅永鑫  况燚  杨胜祥 《中草药》2017,48(15):3032-3036
目的研究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内生真菌Phomopsis sp.YK-7发酵产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Phomopsis sp.YK-7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13个芳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和2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wittifuran X(1)、4-hydroxy-2-(4′-hydroxy-2′-methoxyphenyl)-6-methoxybenzofuran-3-carbaldehyde(2)、erypoegin J(3)、桑辛素S(4)、桑辛素T(5)、桑辛素C(6)、wiffifuran E(7)、iteafuranal A(8)、burttinol D(9)、7-methoxy-2-(4-methoxyphenyl)-3-methyl-5-(3-prenyl)-benzofuran(10)、桑辛素N(11)、桑辛素P(12)、桑辛素M(13)、过氧麦角甾醇(14)和25-hydroxy-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15)。结论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杉寄生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和纯化。结果:从杉寄生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羽扇豆醇(1),环桉烯醇(2),表木栓醇(3),(23Z)-9,19-cycloart-23-ene-3α,25-diol(4),木栓酮(5),正三十二烷醇(6),β-谷甾醇(7),三十二酸(8),芦丁(9),荭草苷(10)。结论:化合物1~8及化合物10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多穗金粟兰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林凤祥  罗永明  李宏焘  张丽  张珊珊  陈怀远 《中草药》2016,47(18):3169-3174
目的对金粟兰属植物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根部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多穗金粟兰的氯仿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鉴定其结构为环银线草醇A-9-O-β-葡萄糖苷(1)、环银线草醇A(2)、银线草醇B(3)、银线草醇C(4)、银线草醇D(5)、银线草醇F(6)、银线草醇G(7)、多穗金粟兰醇B(8)、草珊瑚内酯B(9)、sarglabolide I(10)、8-O-methyltianmushanol(11)、henriol B(12)。结论化合物1、7、9~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和10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俞媚华  侯爱君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2):3002-3006
目的:研究狼毒大戟的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将化合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的筛选。结果: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5,24-甘遂二烯-3β-醇(tirucalla-5,24-dien-3-ol,1),24-亚甲基-5,24-甘遂二烯-3β-醇(24-methyltirucalla-5,24-dien-3-ol,2),大戟醇(euphol,3),丁酰鲸鱼醇(butyrosper-mol,4),24-亚甲基环阿屯醇(24-methylenecycloartenol,5),环阿屯醇(cycloartenol,6),大戟内酯E(jolkinolide E,7),泽漆内酯A(helioscopinolide A,8),异莨菪亭(isoscopoletin,9),西瑞香素(dephnoretin,10),3,3′-二甲氧基逆没食子酸4′-O-β-D-木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 4′-O-β-D-xylo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2,10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9,11对HBsAg和HBeAg有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0对HBsAg有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桑白皮中抗炎的活性物质并初步确定其抗炎机制。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分离抗炎活性物质并利用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构建LPS诱导体外炎症模型,利用ELISA法研究活性成分桑根酮-O和桑根酮-C对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1b(IL-1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作用;利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研究了桑根酮-O和桑根酮-C对RAW264.7细胞i NOS、COX-2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从桑白皮中分离获得2种抗炎活性物质,经波谱鉴定为桑根酮-O和桑根酮-C。体外抗炎结果表明:能够下调促炎症因子TNF-a、IL-1B、IL-6的合成,上调抑炎因子IL-10的合成,并抑制了RAW264.7细胞中i NOS、COX-2、p-ERK蛋白的表达。结论:桑根酮-G和桑根酮-O均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调节促炎因子合成,以及NF-κB和COX-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理论、解结理论的整理,深入认识五迟、五软与肾、肝、脾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调腹通络”思路与技术的奠定基础,进而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挖掘中药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万方知识平台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软件对复方进行药物剂型、频数、药性、药味、归经、剂量、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分析,深入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有241首复方,175味中药纳入数据库中。黄芪、生地黄和山药是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药。黄芪、山药和丹参在所有复方中的整体应用剂量偏大,而五味子、黄连和甘草的应用剂量偏小。丹参是夹瘀兼证中最常应用的活血化瘀药,黄连和知母是夹热兼证最常应用的清热药,黄连和苍术是夹痰/夹湿兼证应用最高频的除湿药。复方中药的药性以寒性和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和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肾经居多。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中潜在支持度最高的对药及角药分别是“黄芪-生地黄”和“黄芪-生地黄-山药”。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存在5个潜在的核心处方。结论 数据挖掘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的用药规律,为气阴两虚型T2DM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秦皮、秦艽、"十大秦药"[子州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及"太白七药"等大宗品种和特色草药均是"秦药"的代表性品种。"秦药"为陕西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是陕西具有潜在发展价值与优势的产业之一,也是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秦药"的种质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建设、品种选育、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论述,并对"秦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陈黎明  陈洁  张晓丹 《中草药》2023,54(8):2596-2606
目的 建立运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快速筛查460份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43份)中常用的50种农药残留。方法 通过对比《中国药典》2020版中药中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优选中药中50种农药残留的适配性前处理方法。中药样品经乙腈溶剂提取,以Qu ECh ERS法处理,采用GC-MS/MS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在460份检测样品中共检出农药残留66份,总检出率为14.3%,检出禁用农药6份,检出率为1.3%,43份中药饮片中农药残留检出率为11.6%,未检出禁用农药。农残的检出是季节性分布集中出现在第3、4季度,农贸市场和种植地的农残检出率明显高于医院和药店,并且存在农残超标情况。中药中根类和叶类受污染最重,中药材全草类中农药残留最多,检出率为20.4%,其次为叶类18.3%和根茎类16.3%,中药饮片中农残最高为叶类,检出率为15.4%,全草类检出率为11.1%、根茎类检出率为6.2%,全草类、根茎类和叶类存在样品中检出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快速筛查中药中农药残留,为保障中药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曹馨慈  徐金娣  孔铭  周桂荣  何毅  毛茜  李松林 《中草药》2020,51(7):1909-1913
目的建立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A和B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蝉蜕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UV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对4个基原40批市售药材的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优化的Alltim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流动相,2种成分能与其他色谱峰分开,并达到基线分离,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53%~102.75%,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样品在24 h内稳定;依据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能作为蝉蜕药材常规定量评价方法;40批蝉蜕药材可聚为3类,但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没有基原特征性。黑蚱蝉基原的蝉蜕商品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差异较大,可能与不同来源的商品污染泥沙的量不同有关。结论山蝉、华南蚱蝉和蟪蛄基原的蝉蜕含有较高的乙酰多巴胺二聚体,且整体色谱特征与黑蚱蝉基原蝉蜕相似,是蝉蜕药材的潜在资源,严控泥沙应该是保证蝉蜕药材质量稳定一致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雷蕾  万果果  耿小玉  陈建都  潘正 《中草药》2024,55(6):2113-2122
由于生长因子类生物制剂药物在治疗伤口愈合中的局限性,从传统中药中挖掘缓解炎症反应、促血管生成、重塑上皮组织、加速伤口愈合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治疗慢性伤口有积极意义。除传统的活血止血类药物如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乳香Oliban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外,清热药如积雪草Centellae Herba、黄连Coptidis Rhizoma,补益药中黄芪Astragali Radix、淫羊藿Epimedii Foli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复方托里消毒散、生肌化瘀汤等在伤口愈合各阶段都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活血止血类、清热类、补益类药物及其活性成分和复方治疗伤口愈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了解中药药效物质在治疗慢性伤口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