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大鼠肢体移植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肢体移植是一种复合组织移植。有研究提出靶细胞的凋亡是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目的:采用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观察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特征。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医科大学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56只、Wistar大鼠28只.体质量200~250g,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移植组供、受体分别为Wistar及SD大鼠(各28只),对照组为SD大鼠(各28只)。干预:建立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移植组)及自体肢体再植模型(对照组),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表现,术后1.3、5,7d切取移(HE)植体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各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移植肢体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②移植肢体细胞凋亡指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一次要结局:各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结果:移植肢体术后(3.43&;#177;0.79)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皮色变红,平均存活时间为(7.42&;#177;1.72)d,移植组织中皮肤排斥反应程度最强,病理分级术后3.5,7d分别为(1.14&;#177;0.38).(2.28&;#177;0.48).(2.86&;#177;0.38)级,与肌肉、神经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皮下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其次为骨骼肌细胞,凋亡指数与急性排斥反应分级成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参与大鼠肢体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可作为判断移植物损伤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心脏移植中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0):1106-1108
心脏移植已成为终末期心脏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全世界心脏移植每年以2000~3000例手术量增加,出现了相当数量生存质量高及长期存活的群体。然而,急慢性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血管病仍是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目前,许多证据表明,细胞凋亡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观察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并探讨FK506对移植肢体细胞凋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行大鼠异体肢体移植,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免疫抑制剂,实验组注射FK506 1mg/(k&;#183;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移植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移植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术后(343&;#177;0.79)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皮色变红,平均存活时间为(7.41&;#177;1.72)d.实验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两组间皮肤组织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术后3、5.7d对照组分别为(1.14&;#177;0.38),(2.28&;#177;0.48)和(2.86&;#177;0.38)级、实验组为[0.42&;#177;0.53),(0.57&;#177;0.53)和(0.86&;#177;0.38)级(P&;lt;0.01)。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皮下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两组间凋亡指数术后3d对照组为(8.85&;#177;2.58)个、实验组为(4.60&;#177;2.42)个(P&;lt;0.05),术后5,7d对照组为(13.63&;#177;3.12)和(17.59&;#177;4.91)个、实验组为(5.52&;#177;2.46)和(7.35&;#177;2.38)个(P&;lt;0.01)。结论:细胞凋亡是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FK506能明显减少移植肢体细胞凋亡的发生,延长移植肢体存活时间,FK506对移植肢体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移植物细胞的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观察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并探讨FK506对移植肢体细胞凋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行大鼠异体肢体移植,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免疫抑制剂,实验组注射FK5061mg/(kg·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移植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移植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术后(3.43±0.79)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皮色变红,平均存活时间为(7.42±1.72)d,实验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两组间皮肤组织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术后3,5,7d对照组分别为(1.14±0.38),(2.28±0.48)和(2.86±0.38)级、实验组为(0.42±0.53),(0.57±0.53)和(0.86±0.38)级(P<0.01)。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皮下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两组间凋亡指数术后3d对照组为(8.85±2.58)个、实验组为(4.60±2.42)个(P<0.05),术后5,7d对照组为(13.63±3.12)和(17.59±4.91)个、实验组为(5.52±2.46)和(7.35±2.38)个(P<0.01)。结论:细胞凋亡是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FK506能明显减少移植肢体细胞凋亡的发生,延长移植肢体存活时间,FK506  相似文献   

5.
大鼠小肠移植中细胞凋亡发生的阶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小肠移植后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排斥反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相关肠系膜淋巴结(GALT)中出现凋亡细胞的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封闭群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同时根据移植肠是否缺血预处理分为4组;同基因移植组(A组)、同基因缺血预处理组(A^+组)、异基因移植组(B组)、异基因缺血预处理组(B^+组),未行移植F344/N大鼠为空白对照。每组术后2h、1d、3d、5d、7d分别处死4只大鼠,获取移植肠及相关肠系膜淋巴结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h:A^+、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术后1d:A^+、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减少,而B、B^+组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术后3d、5d、7d:B、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呈渐进性增加,而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呈渐进性减少。结论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细胞凋亡,早期移植肠第1次出现凋亡细胞系缺血再灌注损失所致,移植肠第2次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则是排斥反应的标志。早期移植肠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排斥反应有关并发生于排斥反应出现前。  相似文献   

6.
凋亡是一种牛理性细胞死亡过程,在维护内环境的稳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凋亡细胞以及凋亡细胞所携带的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影响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强度.本文就凋亡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损伤及免疫耐受中所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杀伤性细胞抑制性受体(KIRs)表达在NK细胞和部分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MHC-I类分子。KIRs具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基序,可传导免疫受体抑制性信号,与感染、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有密切关系,在移植排斥特别是骨髓移植排斥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这些KIRs^ 细胞参与移植物抗主病及移植物抗肿瘤免疫。本文就杀伤性细胞抑制性受体与移植免疫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杀伤性细胞抑制性受体(KIRs)表达在NK细胞和部分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MHC-Ⅰ类分子。KIRs具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可传导免疫受体抑制性信号,与感染、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有密切关系,在移植排斥特别是骨髓移植排斥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这些KIRs~+细胞参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肿瘤免疫。本文就杀伤性细胞抑制性受体与移植免疫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6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18只糖尿病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供胰缺血预处理组(DIPC组,n=6)和受体双后肢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6),均行单纯胰腺移植(18只正常SD大鼠为供体);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h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用TUNEL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I/R组比较,DIPC组和RIPC组大鼠再灌注后的血糖、MPO活性和移植胰组织细胞调亡指数明显降低,移植胰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增高(均为P〈0.01)。结论 供胰和受体大鼠双后肢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大鼠移植胰细胞的凋亡现象。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肢体移植过程中,细胞凋亡是引起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严重时可导致移植失败.假设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与细胞凋亡有关.目的:观察免疫抑制剂FKS06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Bcl-2 mRNA,Bax 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SD受鼠及Wistar供鼠各56只.FK506为口本藤泽药品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00143G.方法:将供鼠右后肢自大腿上段离断,肝素盐水冲洗供肢内残血,对受鼠行右后肢原位异体移植建立损伤模型.造模后受体鼠随机分为两组:免疫抑制组注射FK506 1 mg/(kg·d),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免疫抑制剂,28只/组.术后1,3,5,7d切取大鼠右后肢包含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股动静脉的组织块待测.主要观察指标:RT-PCR法检测移植肢体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应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56只模型鼠均进入结果分析.FK506注射3,5,7d,免疫抑制组Bcl-2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7.18~21.20,P<0.01):Bax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3.35~14.01,P<0.01或0.05);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7.17~9.42,P<0.01).结论:FK506能使移植肢体中Bcl-2 mRNA表达增强,Bax mRNA表达减弱,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他克莫司应用于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免疫耐受已多见报道.目的:探索他克莫司在异体肢体移植时的最佳应用剂量.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大鼠模型,移植造模后设立给予不同他克莫司剂量的0.5,1,2 mg/(kg?d)组及对照组,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时间分别是对照组(3.43±0.79) d、0.5 mg/(kg?d)组(5.68±0.97) d、1 mg/(kg?d)组(9.13±1.17) d、2 mg/(kg?d) 组(9.61±2.38) d,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4组分别为(2.61±0.38),(1.57±0.43),(0.85±0.24),(0.71±0.19)级.移植后各给药组CD4+、CD8+检测值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轻度增加或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照组CD4+、CD8+无明显变化,CD4/CD8比值明显增加.提示,他克莫司的应用剂量在1 mg/(kg?d)时就能达到理想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用量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他克莫司应用于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免疫耐受已多见报道。目的:探索他克莫司在异体肢体移植时的最佳应用剂量。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大鼠模型,移植造模后设立给予不同他克莫司剂量的0.5,1,2mg/(kg·d)组及对照组,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时间分别是对照组(3.43±0.79)d、0.5mg/(kg·d)组(5.68±0.97)d、1mg/(kg?d)组(9.13±1.17)d、2mg/(kg?d)组(9.61±2.38)d,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4组分别为(2.61±0.38),(1.57±0.43),(0.85±0.24),(0.71±0.19)级。移植后各给药组CD4+、CD8+检测值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轻度增加或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照组CD4+、CD8+无明显变化,CD4/CD8比值明显增加。提示,他克莫司的应用剂量在1mg/(kg·d)时就能达到理想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用量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3.
大段骨缺损已成为现代矫形外科较棘手的问题,临床上多采取骨移植进行肢体重建。异体骨来源广泛、大小形状不受限制且具有生物活性能与受体骨发生生物结合。大块异体骨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切除术后肢体重建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由于免疫反应、处理方法及固定方法的影响,术后仍有感染、骨折、骨不连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胫骨中段骨肉瘤患者的保肢手术并发症多,其保肢手术方案是当前临床治疗中的难点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的胫骨中段骨肉瘤病例,评估其综合临床疗效。方法:7例胫骨中段骨肉瘤患者,完成同种异体骨移植前正规辅助化疗方案,并移植前确认无远处转移。7例患者均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内固定术治疗,异体骨平均长度12.5 cm,移植中全部行腓肠肌肌瓣转移覆盖移植骨。移植后5例患者完成化疗方案,2例部分完成化疗方案。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18-36个月。移植后1年局部复发1例,行截肢术后出现肺转移死亡;移植后1.5年肺转移1例,转移灶切除后存活;移植后2年死于肺转移1例;余4例无瘤生存。MSTS评分:平均26.5分。ISOLS评分:平均31分。4例未成年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畸形,患肢缩短2 cm。无移植后感染病例和移植后病理性骨折病例。结果提示,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使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胫骨中段骨肉瘤能够获得较好的移植后功能;移植中行腓肠肌肌瓣转移覆盖移植骨是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组织移植学和保存技术的发展,移植用组织库更广泛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组织库标准和指导原则协同化日益突出,质量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结合20 多年同种异体组织库的科研、医学临床和管理实践,对组织库的建立及应用进行阐述.方法:由第二、三作者检索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 1966/2010、荷兰生物医学文摘1974/2010,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1999/1999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9 等移植用组织库建立与管理、质量标准与控制等方面文献.结果与结论:移植用同种异体组织库在临床治疗中的发挥重要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方便的治疗选择.组织库的建立与应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医学领域,具有它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体系.一个完整的组织库应具备的流程管理主要包括设置及管理模式、技术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应对组织库的所有操作环节进行规范,并把其纳入到医疗机构科学化管理范畴中来,使同种异体组织库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医学事业.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着组织移植学和保存技术的发展,移植用组织库更广泛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组织库标准和指导原则协同化日益突出,质量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结合20多年同种异体组织库的科研、医学临床和管理实践,对组织库的建立及应用进行阐述。方法:由第二、三作者检索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1966/2010、荷兰生物医学文摘1974/2010,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1999/1999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9等移植用组织库建立与管理、质量标准与控制等方面文献。结果与结论:移植用同种异体组织库在临床治疗中的发挥重要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方便的治疗选择。组织库的建立与应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医学领域,具有它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体系。一个完整的组织库应具备的流程管理主要包括设置及管理模式、技术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应对组织库的所有操作环节进行规范,并把其纳入到医疗机构科学化管理范畴中来,使同种异体组织库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医学事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学变化、神经细胞凋亡现象以及氨基胍的治疗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病理室进行.①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单纯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各30只。糖尿病组30只大鼠一次性左下腹腔内注射60mg/kg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有24只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并随机均分为糖尿病未治疗组和氨基胍治疗组(造模后氨基胍按1g/L加入大鼠饮水中,给药量150mg/(kg&;#183;d))。②于饲养1,3,6个月时,随机选取糖尿病未治疗组、氨基胍治疗组各4只和对照组大鼠10只处死,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厚度和神经节细胞数目变化。以TUNEL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进行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 结果:5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视网膜厚度:饲养1个月时3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养3,6个月时,糖尿病未治疗组和氨基胍治疗组视网膜变薄,但氨基胍治疗组好于糖尿病未治疗组(P〈0.001)。②神经节细胞数目:饲养1个月时3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养3,6个月时,糖尿病未治疗组和氨基胍治疗组细胞数目少.但氨基胍治疗组好于糖尿病未治疗组[3个月:(273.88&;#177;1.28),(261.83&;#177;1.34)个/mm^2;6个月:(231.95&;#177;1.36),(207.40&;#177;1.57)个/mm^2,P〈0.001]。③TUNEL阳性细胞数:饲养1个月时3组未发现有凋亡细胞的阳性表达。饲养3,6个月时,糖尿病未治疗组和氨基胍治疗组阳性细胞数增加,但氨基胍治疗组少于糖尿病未治疗组[3个月:(60.13&;#177;0.40).(67.95&;#177;0.50)个/mm^2;6个月:(105.15&;#177;0.43).(125.08&;#177;0.27)个/mm^2;P〈0.001]。 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出现光镜组织学改变,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神经细胞丧失的主要方式,氨基胍可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发生及其细胞凋亡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诱发糖尿病模型 ,分别在动物模型建立后第 4、8、12、2 0周 ,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观察肾脏细胞凋亡情况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 2的表达 ,并检测尿素氮、血肌酐等反映肾功能的有关指标。结果 糖尿病组肾小管凋亡细胞数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多 ,肾小球在 8周时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后逐渐增多 ,对照组肾小球未见凋亡细胞。与对照组相比 ,bcl 2基因表达减弱 ,肾脏细胞凋亡数与bcl 2表达具有相关性 ( P <0 0 5 )。结论 肾脏凋亡细胞的不断增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bcl 2参与肾脏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