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Flk-1、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SD 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 模型,术后24h大鼠随机分为标准环境组(造模对照组,SE组) 、探索学习环境(LE)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的表达。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梗死区神经元变性、坏死,VEGF和Flk-1在梗死周边区表达明显增加,经探索学习环境干预后,VEGF和Flk-1表达大量增加。 结论:LE可促使VEGF和Flk-1表达上调,进而促进微血管新生,利于脑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制造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后,各治疗组分别施以电针、磁刺激和电针加磁刺激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干预方法对VEGF及Flk-1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梗死灶周围VEGF和Flk-1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P<0.05);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VEGF和Flk-1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强(P<0.05),尤以电针加磁刺激组为明显(P<0.01).结论电针或磁刺激治疗均可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和Flk-1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后脑损伤,促进脑功能的康复,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后不同时点表达的变化,探讨VEGF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栓线法MCAO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VEGF及Flt-1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及FIt-1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中表达。结论这些发现表明短暂MCAO后VEGF及Flt-1的表达上调,提示可能VEGF及Flt-1表达的增加对促进缺血周边区血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缺血半暗区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再分为术后3 d、7 d、14 d三个亚组(n=6)。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用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治疗,针刺组采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康复组给予跑台训练,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治疗。术后各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m NSS)进行评定,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半暗区皮层Flt-1、Flk-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m NSS评分降低(P0.05);术后7 d、14 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Flt-1、Flk-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Flt-1、Flk-1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针康法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可能与其持续促进缺血半暗区皮层Flt-1、Flk-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导致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及模型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前3 d用插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模型组第一次手术将线栓前推5 mm,不阻断血流,其他同预处理组.假手术组仪插入尼龙线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间神经细胞变化.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3组神经功能评分、光镜下脑缺血再灌注区神经细胞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面积及缺血程度均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而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在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及FLK-1mRNA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时间与部位的相互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1-06/2002-04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1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组110只.脑缺血组又随机分为0,1,2,3,6,24,48 h,1,2,3,4周共11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方法应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诱导的方法,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动脉结扎和缺氧处理,其余步骤同脑缺血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同时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②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形成情况.结果1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缺血3,6,24,48 h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31.13±2.21)个/视野,(13.32±1.31)个/视野;(43.11±2.43)个/视野,(19.40±3.22)个/视野;(85.41±2.75)个/视野,(47.63±2.45)个/视野;(98.66±1.76)个/视野,(57.32±3.35)个/视野,(P<0.05)].48 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逐渐下降,至2周恢复到对照水平.②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 mRNA的表达缺血3,6,24,48 h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 mRNA表达在3周时达对照水平(P<0.05).②血管形成平均数48 h,1周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47.2±2.11)个/视野,(29.4±2.37)个/视野;(199.2±3.45)个/视野,(76.6±4.62)个/视野,(P<0.05)].结论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 mRNA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在缺氧情况下,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强,表达具有时空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Flt-1)和VEGFR-2(Flk-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分为3组各30只,模型组及补阳还五汤组(中药组)采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对照组)作为正常对照。术后中药组用补阳还五汤灌胃。3组均采用Westernblot法分析脑内Flt-1和Flk-1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未见Flt-1和Flk-1蛋白表达;模型组造模后1dFlt-1和Flk-1开始表达,持续增高至21d;中药组补阳还五汤干预后7、14及2ld时Flt-1和Flk-1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Flt-1于21d达高峰,Flk-于14d达高峰(均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增强脑出血大鼠脑Flt-1和Flk-1蛋白表达,以促进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康复组;模型组和康复组动物以线栓法制成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康复组术后1天开始进行运动训练.每周5天,共4周;其余两组常规饲养。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因子表达,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缺血区神经元变性、坏死,VEGF和因子在缺血周边区表达明显增加.经运动训练干预后,VEGF和因子表达大量增加,做血管数目明显增加。结论:运动训练可通过促VEGF表达上调.促进微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左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分别于成模后1 h、3 d、7 d、28 d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脊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以激光散斑成像采集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数据,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测量微血管密度。结果:Longa线栓法术后大鼠大脑中动脉血供、微血管密度、脑脊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脊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高峰出现在缺血后1 h到缺血后7 d之间,高峰在缺血后3 d,测得浓度为(4.56±0.34) pg/ml;微血管密度持续升高但没有出现明显高峰。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微血管密度=0.023+1.724×时间-0.09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提示大鼠缺血后微血管密度与术后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存在线性关系(F=524.681,P=0.000)。结论:大鼠缺血后微血管密度与术后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存在线性关系,但这一结果需要更严密的实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细胞动员疗法对心肌梗死大鼠冠脉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缺血心肌,建模后第24h、48h和4周时处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以及Ⅷ因子表达。结果使用干细胞动员剂后,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CD34^+浸润,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梗死灶及周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AMI组及假手术对照组。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在大鼠AMI模型中,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有效促进微血管形成;通过上调VEGF和VEGF受体Flk-1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缺血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环境干预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3,他引:9  
目的:研究独居、社会交往、探索学习和丰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65只.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电凝大脑中动脉,其余步骤与手术组相同。术后24h随机分为独居组(n=15)、社交组(n=15)、探索学习组(n=15)、丰富环境组(n=15)和假手术组(n=5),分别于术后第1、3、7、14、21、28d对大鼠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及修订的神经功能评分(mNSS)进行评定。结果: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及mNSS评分均显示探索学习组及丰富环境组在术后14—28d后明显优于独居组和社交组(P〈0.05)。结论: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的行为学恢复有明显影响,丰富环境及探索学习均能改善大鼠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5只,采用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独居组(n=20)、社交组(n=30)、探索学习组(n=20)、丰富环境组(n=20)、假手术对照组(n=5)。于不同时点分批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阳性细胞数。结果:梗死灶周嗣皮质GFAP和GAP-43阳性细胞数第1d时即增多,1—4周时探索学习组和丰富环境组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独居组和社交组:社交组1~4周时GFAP阳性细胞数多于独居组,1—2周时GAP-43阳性细胞数多于独居组;第4周时GFAP阳性细胞数,丰富环境组高于探索学习组。结论:丰富环境、探索学习及社会交往均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表达。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EE)的不同干预强度对脑缺血大鼠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及神经病理学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 方法: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丰富环境干预1h组、12h组、24h组。横木行走、抓握力量、触觉刺激实验评价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变化;尼氏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皮质运动感觉区神经元及尼氏体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 结果:每天1h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加缺血大鼠触觉敏感度(P<0.05),但对横木行走能力、前肢抓握力量及神经病理学没有明显影响;12或24h丰富环境干预,可增强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增加皮质运动感觉区神经元数量,减轻尼氏体脱失程度,上调GAP-43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结论:适宜强度丰富环境干预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肢体感觉功能康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GAP-43蛋白表达和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突触膜糖蛋白(Syn)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35只,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130只为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组1的30只为独居组,一鼠一笼喂养;模型组2的40只为社交组,每笼5只喂养;模型组3的30只为探索学习组,饲养于圆笼和方笼组成的迷宫笼;模型组4的30只为丰富组,笼中有平衡木、滑斜板秋千及各种小木块、玩具等;另5只为假手术组.饲养同社交组。于不同时点(7、14、21及28d)分批处死大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梗死灶周围皮层Syn光密度(cA)。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它模型组在各时间点梗死灶周围Syn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模型组4和模型组3各时间点均高于模型组1及模型组2,模型组4各时点均高于模型组3(P〈0.01),模型组2在7、14及21d高于模型组1(P〈0.05)。结论:丰富环境、探索学习及社会交往均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层Syn表达,而丰富环境和探索学习对脑梗死大鼠功能恢复更有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NCAM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48h后随机分为3组:运动训练组、手术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均单独饲养于小鼠笼中,运动组每天被动跑笼40min.在MCAO后7、14、21、28天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梗死灶周围皮层NCAM mRNA的表达.结果:梗死灶周围皮层NCAM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运动训练组梗死灶周围皮层NCAM 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训练组(P<0.05).结论:脑缺血梗死可明显诱发NCAM mRNA的表达,运动训练可增加其表达.  相似文献   

16.
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脑内MMP-9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变化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各25只,假手术组10只,右颈内动脉插入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参照Bederson评分标准,每组于术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各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结果:头穴丛刺组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较术后第24小时、第3天有较大改善,并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头穴丛刺组及模型组在术后第24小时、第3天梗死灶周围MMP-9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第7天后均回落,在上述三个时间点比较,头穴丛刺组MMP-9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平均光密度值的比较与MMP-9阳性细胞数比较在头穴丛刺组和模型组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头穴丛刺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头穴丛刺降低早期梗死灶周围MMP-9的表达,从而减轻脑梗死早期血管源性脑水肿及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和新生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及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术后24h随机分为标准环境(SE)组、探索学习环境(LE)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不电凝大脑中动脉,其余步骤与手术组相同。分别于术后第7天、28天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在学习记忆能力上,LE组成绩明显优于SE组(P<0.01),与Sham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密度显示LE组在术后第14天、28天新生血管明显多于SE组(P<0.05),与Sham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探索学习可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与微血管新生,改善大鼠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干预对慢性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突触素(SYN)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丰富环境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备慢性低灌注大鼠模型。丰富环境干预50d后,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YN、MAP-2的表达。结果:慢性低灌注大鼠空间参考记忆能力下降,搜索隐藏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径明显延长;定位记忆障碍,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准确穿越平台位置的次数减少;工作记忆明显损害,寻找移动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路径比正常大鼠明显延长(P0.01或P0.05)。海马CA1、CA3区SYN、MAP-2的免疫反应明显减弱(P0.01)。丰富环境干预后,大鼠搜索隐匿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准确穿越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比模型组增加;移动平台位置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时间和游泳路径明显比模型组缩短(P0.01或P0.05);海马区SYN、MAP-2的积分光密度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结论:丰富环境干预可改善慢性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与上调海马SYN、MAP-2蛋白表达,提高突触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饲养的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恢复及梗死灶周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不同环境进行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5只)和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90只)。手术组用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术后标准笼中群居社交组,5只为一组,共30只;迷宫笼中居学习组,10只一组,共30只;30只居于丰富环境笼。术后剖颅取脑,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测梗死灶周围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情况,分别在术后28天、14天、7天、3天、1天随机在各组中选取5只进行,假手术组于术后1天、3天、7天随机选取大鼠5只处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IGF-1阳性细胞表达:社交组MCAO术后3d可见梗死灶周围IGF-1表达增高(P〈0.05),7d时表达略有下降,各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手术组梗死灶周围皮质IGF-1阳性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于MCAO术后第14天和28天时各手术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探索学习组、丰富环境组于MCAO术后IGF-1表达均明显优于社交组在14天和28天(P〈0.05)。结论在丰富环境及学习笼中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IGF-1的表达明显上调,可能为功能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