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80名健康对照者及18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发病24h内、3d、7d及14d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RP表达水平,将以上指标与急性脑出血出血量多少、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其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恶化的临床预测意义。结果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不同时期内血清IL-1β、IL-6、IL-8、CR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β、IL-6、IL-8和与CRP表达水平与病人脑出血量多少、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炎症因子和CRP的表达水平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恶化具有的预测价值。结论血清炎症因子和CRP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病人病情控制,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的动态表达规律。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乙醇组10只,模型组40只(3、7、14、21 d各10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于制模后3、7、14、21 d 4个时间点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TNF-α、IL-4水平,光镜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并评分。结果制模后3 d大鼠结肠出现炎症和溃疡,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7~14 d溃疡和炎症最为严重,21 d溃疡和炎症已经有所修复。模型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1β、TNF-α均高于空白组和乙醇组,抗炎因子IL-4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和乙醇组,以7 d和14 d升高或降低更为显著(P0.05、P0.01);7、14 d组与3d组比较,IL-1β、TNF-α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而IL-4水平进一步降低(P0.01);21 d组与7、14 d组比较,IL-1β、TNF-α水平下降,而IL-4水平则升高(P0.05)。结论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抗炎因子IL-4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UC的发病及严重程度与促炎因子IL-1β、TNF-α、IL-4的动态表达及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动态测定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后第1、3、7天和第14天时血清TGF-β1浓度。结果:TGF-β1浓度在起病后第1、3、7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至第14天则接近对照组水平,血清TGF-β1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相关性,但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血清TGF-β1与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塞通(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浓度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24h内入院的患者共113人,随机分为血塞通治疗组58例和尼莫同治疗组55例,于发病后第1、3天和第12、、4周抽取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并与35例健康体检人员作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在第1天即升至最高值,第3天至第1周TNF-αI、L-1β和IL-6血清浓度仍高于对照组,至第2周血清IL-6浓度仍高于对照组。和尼莫同组比较,血塞通组患者在第3天、第1周TNF-α血清浓度显著降低,IL-1β和IL-6的浓度在第3天即显著降低。结论血塞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即能降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急性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血清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58例老年健康人群(对照组),62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组)和54例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COPD稳定期组)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结果对照组CRP、IL-1β、TNF-α的血清浓度值明显低于AECOPD组及COPD稳定期组,COPD稳定期组CRP、IL-1β、TNF-α的血清浓度值明显低于AECOPD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在COPD的发病及急性加重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机体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苦碟子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检测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逐渐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苦碟子注射液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调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脉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发病在24h内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缺血性脑血管病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脑脉泰治疗,14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7d、14d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6对患者脑缺血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有重要的影响,脑脉泰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从而有效控制病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于发病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取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并同时测定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分别为368.7±45.9、436.3±52.7和525.9±60.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第1天和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分别为40.2±9.6和36.2±8.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的动态变化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和免疫状态,且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具有损伤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炎性指标对进展性脑梗死病灶损害程度影响以及对疾病进展方向的预测效能评价。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190例,分为进展组(110例)和非进展组(80例)。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依据改良的Rankin量表将进展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4例)和预后不良组(36例)。比较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18、C反应蛋白(CRP)、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Pearson曲线分析IL-1β、IL-18与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浆IL-1β、IL-18水平对急性脑梗死不良进展的预测效能。结果 进展组、非进展组的血浆IL-1β、IL-18、CRP水平、梗死体积、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组血浆IL-1β、IL-18、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与非进展组比较,进展组的易损斑块、大梗死灶明显增多,重、中度的NIHSS评分显著增高,小梗死灶、轻度的NIHSS评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β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方法连续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 d、7 d和14 d GFAP和S100-β蛋白血清浓度,并研究其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结果 GFAP血清水平在脑梗死发病3 d、7 d和14 d均高于对照组,并且GFAP高峰时间在发病第7天,并持续增高到发病后14 d;S100-β蛋白高峰时间在发病第3天,并在发病后7 d、14 d恢复正常.GFAP的血清浓度与梗死灶的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S100-β蛋白与大梗死灶及重型脑梗死有关.结论 GFAP和S100-β蛋白血清浓度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增高,表明GFAP和S100-β蛋白在发病早期参与了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参与了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变化,探讨炎症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的血清IL-18和IL-6水平,并与32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IL-6水平为(168.30±27.42)pg/mL与(0.33±0.43)m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IL-6水平明显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参与了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炎症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IL-6、CRP水平变化,并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判断是否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另选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7例(33.75%)于7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其发病后第1、3、7、14天外周血IL-6、CRP水平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P0.05),第14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当天IL-6、CRP水平与人院时体温、血白细胞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7、0.66、0.51,P均0.01),IL-6、CRP是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CRP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血清IL-6、CRP水平对于监测疾病活动情况及严重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认知功能及炎症因子和S100β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观察组输注乌司他丁,对照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前、术后1d和术后3d炎症因子和S100β 蛋白变化,及术后1 d和术后3 d术后认识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不同时刻组间和组内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和术后3 d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术后3 d血清IL-6、IL-8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和术后3 d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术后3 d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术后3 d 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老年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降低术后POCD发生,可减轻促炎症因子生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清S100β蛋白表达,从而减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脑梗死患者发病不同时间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连续对72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3、10天血清中TGF-β1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TGF-β1含量有先下降后回升的动态变化;梗死体积与血中TGF-β1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TGF-β1是脑梗死急性期敏感、稳定的实验室指标,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脑梗死急性期血TGF-β1含量对病情严重程度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脑梗死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选取我科住院急性脑梗死病人60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疏血通治疗组30例。另选取30例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疏血通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连续使用14 d,对比2组治疗后1 d、3 d、7 d、14 d血清IL-6、CRP的水平及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结果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中IL-6和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疏血通治疗组血清IL-6和CRP含量显著下降(P0.05)。治疗14 d后,疏血通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可通过降低血清IL-6和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外周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AP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 41例AP患者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19例)和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22例),于入院后1、3、7、14 d采集血清,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和sE-selectin水平.另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对照组血清IL-1β浓度为(18.71±2.43)ng/L;MAP组1、3、7 d分别为(61.18±7.47)ng/L、(33.03±5.85)ng/L、(20.73±4.07)ng/L;SAP组1、3、7、14 d分别为(86.91±13.32)ng/L、(81.35±12.71)ng/L、(64.93±5.99)ng/L、(21.40±49.13)ng/L.SAP组入院后1、3、7 d的IL-1β浓度较对照组和MAP组均显著升高(P<0.05),14 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对照组血清sE-selectin浓度为(10.69±2.51)ng/ml;MAP组1、3、7 d分别为(41.60±6.85)ng/ml、(14.90±3.51)ng/ml、(9.85±2.88)ng/ml;SAP组1、3、7、14 d分别为(84.73±15.37)ng/ml、(95.65±13.06)ng/ml、(39.41±3.73)ng/ml、(12.25±2.29)ng/ml.SAP组入院后1、3、7 d的sE-selectin浓度较对照组和MAP组均显著升高(P<0.05),14 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P患者入院第1天的血清IL-1β含量和sE-selectin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851,P<0.01).结论 AP患者血清IL-1 β和sE-selectin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急性重症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观察用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将6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致SIRS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治疗组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每组30例。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用药前(发病48h内)、用药后第3、7、14天血清TNF-α、IL-1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28名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1)两组急性重症脑出血致SIRS患者用药前血清TNF-α、IL-1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醒脑静治疗组血清TNF-α、IL-1用药后较用药前下降明显,用药后3d开始下降(P<0.05),用药后7d下降最明显(P<0.01),用药后14d恢复正常。乙酰谷酰胺治疗组血清TNF-α、IL-1用药后第3天继续上升(P<0.05),用药后7d开始下降(P<0.05),用药后14d仍高于正常(P<0.05)。(3)醒脑静治疗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为6.7%;乙酰谷酰胺治疗组MODS发生率为36.7%。结论醒脑静能显著抑制急性脑出血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能明显干预急性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及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介素(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IL-1Ra)的影响,。方法选取38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丹参酮ⅡA组和对照组,检测和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1β、IL-1Ra并计算IL-1β/IL-1Ra比值。结果两组患者IL-1β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IL-1Ra水平在丹参酮ⅡA组明显升高(P<0.05),在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L-1β/IL-1Ra比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丹参酮ⅡA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丹参酮ⅡA治疗COPD患者的抗炎症效应不是通过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直接起作用的,而是通过升高抗炎症细胞因子IL-1Ra的含量间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及脑心通胶囊的治疗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名。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及比色法动态测定法于1d、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及MDA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至14d仍维持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及第3天,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7天及14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3d、14d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MDA水平只在发病第3天才与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变化(P<0.01)。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于3d、7d、14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MDA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VEGF和MDA共同参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可增加VEGF含量。VEGF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100B蛋白(S100B)、白细胞介素(IL)-1β和C反应蛋白(CRP)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表达,关注其临床意义。方法 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中S100B、IL-1β和CRP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中S100B、IL-1β和CRP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S100B、IL-1β和CRP的表达与脑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S100B的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S100B、IL-1β和CRP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100B、IL-1β和CRP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升高,参与病变的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