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后最佳压迫止血的时间.方法 将600例采用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拔针后压迫止血3~4min;观察组拔针后压迫止血5~6min.结果 观察组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为6.0%(18/300),低于对照组的21.3%(64/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后最佳压迫止血时间为5~6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后最佳压迫止血的时间.方法 将600例采用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拔针后压迫止血3~4min;观察组拔针后压迫止血5~6min.结果 观察组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为6.0%(18/300),低于对照组的21.3%(64/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后最佳压迫止血时间为5~6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方法,减轻婴幼儿出血和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方法从我院儿科注射室抽取静脉穿刺拔针后的0个月~5岁婴幼儿600例,分两组,对照组300例婴幼儿使用传统方法,即拔针后给予干棉枝局部按压穿刺点。实验组300例,静脉穿刺后拔针只用保留的3L输液贴,家长用大鱼际肌在穿刺点起固定按压作用,其余四指环绕起支持作用,就象家长整只手握着患儿穿刺的手或脚,进行大面积按压,按压时间同为4min。结果实验组出血、皮下瘀血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是手、足、头等部位的拔针,实验组都能有效降低患儿出血和皮下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70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70例和对照组210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针,试验组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对比观察2组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时间的穿刺部位皮下瘀血情况。结果试验组皮下瘀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瘀血面积直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可明显缓解拔针后皮下瘀血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后,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对献血者造成的影响。方法A法是先用无菌棉球盖在穿刺点上,拔针时按压住穿刺点,然后迅速拔出针头。B法先用创伤愈合海绵盖在穿刺点上,不加压力,迅速拔出针头后,立即按压住穿刺点上。结果A法拔针对献血者造成的疼痛明显,出血、瘀血、血肿、渗血、血管阻塞发生明显多于B法。结论静脉穿刺后,建议用B法拔针,并用创伤愈合海绵覆盖针眼,可加速创面愈合,并起到保护针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静脉穿刺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静脉输液和注射均是迅速而有效的补液、抢救给药方法,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医院水平和患者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瘀血,使病人减轻疼痛,同时保护静脉为下一次穿刺创造条件。笔者通过十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初步克服了静脉穿刺拔针疼痛和拔针后皮下瘀血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爱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70-2570
静脉输液和注射均是迅速而有效的补液、抢救给药方法,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瘀血,使病人减轻疼痛,同时保护静脉为下一次穿刺创造条件。笔者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初步克服了静脉穿刺拔针的疼痛和拔针后皮下瘀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牛瑞红 《医药世界》2010,12(1):25-26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穿刺部位拔针止血新方法,防止穿刺血管及周围皮肤瘀斑发生,减轻疼痛,保护血管,利于血管的重复利用,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从1200例中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0例,拔针后手放松迅速垂直举高上臂为实验组;采用消毒棉按压针口处为对照组。1.5min后对比两组所得结果。结果:实验组拔针后,针口处无渗血及皮下瘀血发生。结论:实验组拔针止血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研究2种不同型号头皮针逆行静脉穿刺在内科老年病人中应用的选择。方法 将237例内科老年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在手背部指掌关节上1cm~2cm处实施逆向静脉穿刺1504例次,A组选用7号穿刺输液,B组选用5.5号头皮针穿刺输液。观察2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评价、脱针及液体渗漏情况,拔针时按压5min局部出血、淤血情况。结果 B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发生率、脱针及液体渗漏、局部出血、淤血情况与A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尤其是随着静脉穿刺难度增加,一次穿刺成功率与A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内科老年慢性疾病病人选用5.5号头皮针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痛苦,提高静脉利用率,减少输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囊式创口贴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后加压止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8年9月18~50岁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气囊创口贴压迫止血法、胶带卷纸压迫止血法、弹力绷带加纱布压迫止血法,每名透析患者均连续统计10次止血效果,共600例次,对比三组的止血效果。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后,观察组(气囊创口贴)止血效果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01)。结论:气囊式创口贴的局部压迫止血效果更显著,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舒适的护理,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进纱布折叠法在血液透析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拔针后采用改进纱布折叠法按压止血,对照组拔针后采用常规纱布折叠法按压止血。比较2组拔针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止血时间。结果观察组皮肤出血和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4%、2.2%,低于对照组的22.2%、13.3%;拔针后压迫<20min、≥20min出血和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2%、0,低于对照组的8.9%、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纱布折叠法用于血液透析拔针后止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静脉采集血标本后拔针是一个必要程序,尤其是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相对血小板活性物质释放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性和黏附性降低,凝血迟缓,止血缓慢,使拔针后压迫针孔止血的时间延长。稍有忽视将使穿刺局部产生皮下血肿,疼痛等不良后果。我们应用二乙酰胺乙酸乙二胺棉签压迫针孑L止血效果显著。现将此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拔针后应用输液贴按压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输液贴指压法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的效果。方法将静脉输液患者394例次,随机分为实验A组(输液贴三指横压法)、实验B组(输液贴拇指直压法),观察输液贴不同指压法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再将静脉输液患者241例次,随机分为输液贴组(实验组)、传统棉签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制定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使用输液贴指压法按压止血效果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使用输液贴不同指压法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输液贴指压法与传统棉签按压法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液贴指压法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针眼固定、不移位、止血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止血效果明显优于棉签按压法。  相似文献   

14.
许多护理工作者对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研究,对避免静脉穿刺后拔针不当致针眼出血、皮下出血、血肿和瘀血等局部组织血管损伤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种拔针后止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0例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采用自制小纱块卷沿血管走向直接压迫穿刺点上,用4条长10~12 cm纸胶布横向粘贴固定,24 h后拆除;对照组进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后指导实习护生使用三指并排横向按压局部20 min.结果 与对照组止血效果比较,两组穿刺点局部出血、肿胀及皮下淤斑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小纱块卷用于桡动脉抽血拔针后压迫止血能有效保护了患者血管,减少局部出血、肿胀、淤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肘正中静脉是采集血标本常用的静脉之一,该静脉成太粗浅,压力较大、穿刺成功率高。拔针时易出血。由于小儿的特点,在此外科结拔针压迫止血带来了困难。特别是针眼压迫时间延长,疼痛,瘀血,术后患儿哭闹恐惧造成胶压增高,影响腹部U日的愈合,也给家长造成恐惧心理.我们自1997-1998-06对3O例患J[采用立止血棉签压迫级计,效果较好,报道如下.l对象与方法将60例肘正中静脉被采血者随机分为2组.立止血棉签压迫组30例。酒精棉常规压迫组30例。其中男29例,女引例年龄5一匕岁。取03kll立止血溶液,抽取在无菌注射器内然后左手持无菌…  相似文献   

17.
胡碧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115-116
目的:分析举手止血法在采集动脉血后拔针中的应用效果,以确认举手止血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入本院呼吸内科治疗的经动脉采集血液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举手止血法,对照组采用压迫止血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相对于常用的压迫止血法,举手止血法在患者皮下淤血、组内平均止血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压迫止血法,通过操作原理的解释,患者也容易接受。结论:举手止血法比较适用于动脉血采集拔针后的止血治疗,应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术中采用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技术与常规静脉穿刺出现不良反应的差异性,探讨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技术在血浆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36例需行血浆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采用BD静脉密闭式留置针穿刺(120例),B组采用普通静脉穿刺针穿刺(116例)。结果A组静脉炎2例,液体外渗9例,其他不良反应3例;B组静脉炎8例,液体外渗18例,其他不良反应4例。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术中采用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技术可降低穿刺部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静脉输液患者200例,采用单、双日自身对照法,单日采用常规拔针法,双日采用改进拔针法。比较2种拔针方法的疼痛、渗血发生情况。结果改进法疼痛发生率低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种方法的渗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拔针法可减轻患者疼痛,避免皮下出血,有利于再次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后造成皮下渗血甚至血肿并非罕见,尤其是选用较大号针头作静脉抽血后更是如此。通常拔针在拔针前先用一支棉棒横压针眼至拔针后约5分钟。这种方法会增加针头对血管壁的磨擦及损伤。棉棒只压迫了皮肤的针眼而未压迫静脉壁的针眼,易造成静脉壁针眼渗血。在寒冷季节受术者穿衣较多,尤其是袖口有松紧带者,当袖口拉起至上臂时,如同上血带使局部受压。另外拔针后短时间内术侧过度用力,均可使静脉压力升高,也是穿刺拔针后皮下渗血甚至形成血肿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