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体位性低血压,通常在体位改变时发生,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其患病率与年龄相关,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并且有其相关的不良反应。现对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多继发体位性低血压,被认为系植物神经功能受损害之一。此种损害除与心功能受影响有关外,尚涉及血压的内环境稳定机制。初期糖尿病肾病对这方面的影响目前尚不详。本研究对直立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的变化进行观察,并同时测定肾血液动力学指标。病人和方法研究以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糖尿病患者10例,不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糖尿病患者9例和健康者5名为观察对象。糖尿病患者大多数病情控制良好。UAE<30mg/24h 为正常自蛋白尿症,30~300mg/24h 为微量白蛋白尿症。肾血液动力学观察项目有肾血浆流量(RPF)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并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护理风险防范。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测量的结果将患者的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组(观察组)和直立性高血压组(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不同年龄段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情况。结果年龄在80岁以上的患者其发生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年龄在65岁-80岁之间的患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体位性高血压患者和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和体位性高血压都比较常见,同时往往都存在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血压不稳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压不稳定综合征是以血压随着体位、进食、运行和睡眠而异常波动为特征。认识血压不稳定综合征,能加强高血压的治疗并减少与之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调查了该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到直立位时,收缩压(SBP)下降≥2.67kPa(1kPa=7.5mmHg),舒张压(DBP)下降≥10mmHg,即确定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改变后3min,血压下降最明显。大约20%65岁以上、30%7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体位性低血压,且与摔倒、晕厥、脑缺血症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老年人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与因年龄造成的生理变化如自主神经机能不全、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对体位变化的反应较差,或摄入的药物损伤内环境有关。心率改变是体位性低血压的重要信息。随着体位变化,心率改变<10bpm,表明压力  相似文献   

5.
临床认识较为广泛的是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即从卧位转为直立后3 min内血压下降超过20/10 mm Hg.OH是公认的跌倒、晕厥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1].体位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是从卧位转为直立位后血压升高,是一种体位...  相似文献   

6.
答: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标准是体位变换为直立后3min内SBP下降幅度大于20mmHg,或DBP下降幅度大于10mmHg。体位性低血压可见于各年龄段,常见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的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血压调节过程中任何环节障碍,均可能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自主神经调节障碍。  相似文献   

7.
神经原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主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及诊治等方面均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对体位性心运过速综合征及神经介导性晕厥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10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6例(60~79岁),高龄组46例(≥80岁)。测量并记录患者卧位及直立位血压,并对各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组男性(69.6%vs 32.1%,P=0.000)、年龄[(85.26±3.42)岁vs(68.91±5.85)岁,P=0.000]、体位性低血压(28.3%vs 10.7%,P=0.022)、轻度贫血(32.6%vs 7.1%,P=0.001)、冠心病(82.6%vs33.9%,P=0.000)、脑卒中(37.0%vs 19.6%,P=0.042)、肌酐[(82.05±18.95)μmol/Lvs(68.91±5.85)μmol/L,P=0.000]、胱抑素C[(1.50±0.26)μmol/L vs(1.10±0.17)μmol/L,P=0.000]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空腹血糖、白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P0.01)。校正混杂变量前,老年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呈正相关(OR=4.760,95%CI:1.569~14.444,P=0.006),且在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TG、TC、HDL-C、胱抑素C等对血红蛋白指标及贫血状态有影响的因素后,该相关性仍然独立存在(OR=4.977,95%CI:1.111~22.309,P=0.036)。结论 体位性低血压及轻度贫血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高龄老年人更为多见。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轻度贫血状态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贫血的筛查与干预。  相似文献   

9.
答: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标准是体位变换为直立后3 min内SBP下降幅度大于20 mm Hg,或 DBP下降幅度大于10 mm Hg.  相似文献   

10.
了解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血压长期低于90/60mm Hg,常见的有体质性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前者主要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和脑力劳动者。一般症状不明显,但较重时会出现疲倦、头晕、健忘,还可能出现心前区憋闷。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低血压,常在平卧、下蹲突然站起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此时会出现眩晕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防治体质性低血压要忌偏食,饮食要荤素搭配,应摄取含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多的食物,加强运动锻炼能调整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蹲位站起来时动作应缓慢。另外,体位性低血压也可因多种疾病或药物引起,如脊髓有病、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因服用降压药不当及过量等。因此应去医院查明病因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SDS)有哪些临床表现? 此病发病年龄为21~83岁,平均55岁,男女比例约为2~3:1。发病常为隐袭性,缓慢逐渐进展,病人多表现单薄、苍白,似乎有慢性病,与其年龄相比显得较为年轻,首发症状为排尿障碍、疲乏、无力,头晕及不耐热等,男性常以阳萎及性欲丧失为首发症状。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往往表现为立位或走路时出  相似文献   

12.
一、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 体位由卧位变为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下肢血压上升,头部血压下降。因静脉壁具有伸展性,血液移向低处,向心性静脉回流减少,心搏出量减少。此时心肺以及动脉压感受器发挥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动静脉收缩,心率增加;脏器血流分布也发生改变以维持循环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构成和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方法筛选我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初步诊断直立不耐受患者133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的患者114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7例,统计分析直立不耐受病因及倾斜试验的特点。结果直立不耐受患者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53.5%,老年男性患者阳性率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vs 36.2%,P<0.05)。在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中,主要病因为直立性低血压(67.2%),其次为血管迷走性晕厥(16.4%)和直立性高血压(16.4%)。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中,80.0%既往有至少1次晕厥发作,其中的87.5%在硝酸甘油诱发试验后出现阳性结果。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中,根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迟发性低血压(3~30min)占41.5%,其次是经典型直立性低血压(30s~3min内)占36.6%,而21.9%的患者提示为早期低血压(30s内一过性)。结论直立倾斜试验是鉴别老年直立不耐受性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包括直立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高血压等。  相似文献   

14.
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致人虚弱又难以治疗的慢性疾病。治疗目标为改善体位改变时的症状,延长耐受时间而不是以达到直立时血压正常(此类病人往往出现卧位时高血压)为目标。由于体位改变的应激随周围环境而变化,单纯的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而以病人为本的宣教和非药  相似文献   

15.
眩晕、头晕和昏厥是脑循环受损病人的主诉。当这些症状仅发生于直立体位时,常存在直立性低血压。人体直立位,身体长轴与地球引力相平行,约300~800毫升血液郁积于下肢。从胸腔引出大量血液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若不加以阻止,则使动脉血压明显下降。中心血容量的减少使右心室充盈压降低。在缺乏神经以及其他调节时,充盈压的降低会导致心脏舒张期扩张不足,结果发生心搏量、心排出量和动脉血压降低。  相似文献   

16.
于1982年5月~9月调查了武汉地区老年前期和老年期1,152人低血压发生情况和有关因索。 资料与方法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有关的系统检查。老年患者收缩压为100mmHg(下同)或更低,舒张压为60或更低,二者同时存在者诊断为低血压。分为无症状型,有症状型,和直立性(体位性)低血压三型。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IO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植物神经功能不全,直立时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水平降低≥20mmHg,而心率不加快。由此引起的低血压和脑灌注不足可导致晕厥。本文报告应用消炎痛(Indomethacin)治疗4例IOH患者和1例体位性低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结果。这些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PRA)降低,限盐和利尿剂刺激不能使之增高。醛固酮水平正常,用利尿剂治疗后升高。血浆容量、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尿儿茶酚胺、甲基肾上腺素和3-甲氧基-4-羟基杏仁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基础直立倾斜试验中的不同血流动力学反应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选择443例晕厥或头晕或走路不稳患者在安静环境空腹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持续监测心电和血压,观察其血压、心率变化.结果 共443例患者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其中阴性312例(70%)、直立性低血压66例(15%)、血管迷走性晕厥14例(3%)、体位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19.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体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增加全因死亡率。目前在研究体位性低血压时,越来越多采用连续无创血压测量设备,且常结合直立倾斜试验,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型。本综述将重点介绍公认的两种分型,即形态学分型及生理学分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老年患者卧-立体位转换时血压调节机制的影响。方法 67例接受奥氮平治疗(5~10mg/d)的住院老年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卧、立位血压,计算卧-立位血压差值,并观察治疗前、后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结果老年患者在接受奥氮平治疗后,卧-立位收缩压的差值、舒张压的差值及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0、0.009、0.005);既往无抗精神病药使用史(P=0.007)、治疗前卧-立位收缩压差值较大者(P=0.023)更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结论奥氮平可影响老年患者卧-立体位转换时的血压调节机制,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护理中应重点观察,预防优先,早期识别,及时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