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凤军  段献荣  冯巧荣  何明 《河北医药》2010,32(11):1406-1407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治疗贲门胃底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3例贲门胃底癌患者施行全胃切除及D2以上的淋巴结清扫,分析贲门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数量、生活质量与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6%、33.7%,pT3、pT4的贲门癌患者pN3转移率分别为5.3%、15.2%,并且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3年、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贲门胃底癌患者lahey法吻合、RouX-en-Y式吻合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79.3%、31.8%。结论对贲门胃底癌患者只要条件许可应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D2+术式),必要时联合脾、胆囊切除,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其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9例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29例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胃次全切除加D1式淋巴结清扫术7例,根治术胃次全切除D2式切除13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式淋巴结清扫者3例.姑息性切除术4例,胃空肠短路术2例.术后16例进行化疗.结果 本组ⅠE期6例,ⅡE期12例,ⅢE期7例,ⅣE期4例,有胃左血管旁淋巴结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41.2%.切除率为93.1%.本组总的3、5年生存率别为72.4%和48.3%.结论 手术治疗是治疗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重要手段.术后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进展期胃癌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1年3月我院施行的胃癌根治术232例,结果 早期胃癌14例(6%),进展期胃癌218例(94%),D1术患者69例,D2术患者102例,D3术患者45例,姑息性切除术16例,术后切除标本病检同时有淋巴转移者18.5%(43/232),术后3年生存率70.17%(80/114),术后5年生存率40?6/40)。结论 针对胃癌生物学特性有选择性的施行胃癌D2或D3手术,扩大淋巴结清扫对提高进展期胃癌生存率是合理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贲门癌全胃切除近远期结果,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对58例贲门癌全胃切除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生存率、术后复发形式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率90%,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4%。无手术死亡率,5年生存率仅18.8%,考虑本组病例较晚期所致,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是腹腔或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血行转移。结论: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对T4患者行腹腔内化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张科  江陈  汪永和  魏祥志 《安徽医药》2013,17(5):801-802
目的探讨贲门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期为贲门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65例采用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淋巴结进行分组并行病理检查,依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分析转移规律。结果 65例共清扫淋巴结866个,转移度28.1%,转移率72.3%。胸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8/65(27.7%),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46/65(70.8%)。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贲门癌有向胸、腹腔两野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多数贲门癌的淋巴结遵循逐站转移、按贲门淋巴在腹腔、胸腔的引流规律转移。外科治疗应根据肿瘤大小选择,以经胸路径为主,腹部切口为辅,清扫胸、腹腔两野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脉管内瘤栓、宫旁浸润、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累积复发率和生存率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P>0.05);肿瘤病理类型与术后累积复发率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率与术后累积复发率和生存率均相关(P<0.05)。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率>7.3%是影响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3.429、2.549,P<0.05),淋巴结转移率>7.3%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3.000,P<0.05)。结论 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对淋巴结转移率>7.3%的患者应加强术后补充治疗及随访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2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资料,施行全胃+贲门切除17例,近端胃大部切除+远端食管切除21例,全胃切除+远端食管切除4例。结果本组40例患者行手术全切除肿瘤,切除率为95.2%,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肿瘤复发者5例,食管下端癌患者与贲门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与一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生存率与五年生存率比较,贲门癌患者明显高于食管下端癌患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胃结合部癌应尽可能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可有效保证手术根治度,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T3 N2 M0期胃底贲门癌有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D2根治性全胃联合脾脏切除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1例T3 N2M0期胃底贲门癌有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临床资料,其中联合脾脏切除的患者101例(切脾组),未联合脾脏切除的患者130例(保脾组),比较两组患者No.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行D2根治术时,第12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为合理地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我治疗组229例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胃癌淋巴结清扫D2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化程度及大小,与第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12a、12b、12p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9%、0.9%、3.5%,其中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肿瘤浸透浆膜与浆膜未受浸润的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0%和4.3%,浸透浆膜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低分化、高-中分化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5%和6.0%,病理低分化肿瘤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肿瘤直径≤5cm及〉5cm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3%和20.3%,肿瘤直径〉5cm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12组淋巴结的转移和胃癌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有关,胃癌行D2根治术中必须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段食管鳞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进行食管次全切除联合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生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3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进行单纯根治性食管切除联合三野淋巴结清扫手术的胸段食管鳞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共计590例,分析术后生存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590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29.6%,其中N1、N2与N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1.2%、23.1%和8.9%(χ2=61.557,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和N分期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全组术后总复发转移率36.6%,血道(62.0%)、中上纵隔淋巴结(44.9%)、颈部淋巴结(35.2%)转移最为常见。结论胸段食管鳞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三野根治术后生存与肿瘤部位、N分期密切相关。颈部、中上纵隔与血道在术后复发转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外科手术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外科进行手术治疗贲门癌患者80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贲门腺癌61例,贲门鳞癌12例,其他病理类型贲门部癌肿7例。结果手术成功78例,成功率97.5%。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50%,其中死于吻合口瘘1例,呼吸衰竭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8.75%)。淋巴结转移率92.4%。结论贲门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术中要充分切除患病食管、胃,扫清淋巴结,术后辅助化疗,以提高贲门癌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IRT1表达与责门癌临床病理学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6例贲门癌组织和32例正常贵门组织中SIRT1、p53、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IRT1在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贲门中的阳性表达率(P〈0.01);176例贲门癌中,SIRT1在淋巴结有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1);且SIRT1表达与贲门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SIRT1阳性组的Ki67蛋白水平高于SIRT1阴性组(P〈0.05)。其中90例有随访资料的贲门癌病例中,SIRT1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低于SIRT1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SIRT1在贵门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增殖状态以及预后相关,可能成为判定贵门癌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胃癌淋巴结转移对手术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988年1月—2006年6月胃癌手术治疗165例中淋巴结转移的82例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5%(48/82),26.8%(22/82)和18.3%(15/82)。按淋巴结转移数进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决定其预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转移仍是其主要死因;术后必要的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胃癌肝转移患者化疗治疗后,经多学科诊疗(MDT)评估为临床缓解,行转化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胃癌肝转移患者10例,采用化疗2~8个周期,术前MDT评估肿瘤分期,在D2根治术的基础上统计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淋巴结转移率,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4月。结果 胃癌肝转移患者7例化疗后获得降期,降期率为70%(7/10)。胃癌肝转移化疗后增强CT下的T分期准确率为70%(7/10),N分期的准确率为50%(5/10)。MDT评估疗效的有效缓解率与病理学评估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8例患者行治愈性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食道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治愈性远端胃大部切除+D2淋巴结清扫+近端胃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食道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胃癌肝转移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2.40±11.19)枚,其中阳性淋巴结转移率33.04(74/224)。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0.1 min、7.9 d及115.0 mL。9例为R0切除,1例为R1切除。10例全部治愈,无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8.0(10~3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0(5~31)个月。结论 胃癌肝转移患者以MDT指导临床评估及术前化疗为基础转化后行根治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钟广俊 《江苏医药》2012,38(2):158-160
目的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病变部位:胃底贲门17例(37.0%),胃体22例(47.8%),胃窦部5例(10.9%),占据胃壁两个部位2例(4.3%)。肿瘤直径1.0-15.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淋巴结清扫11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1.3%(42/46),CD34阳性率80.4%(37/46)。40例患者获随访,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或P<0.01)。结论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寻求贲门癌根治性手术的规范化,探索提高疗效的合理措施。方法 总结1989年7月至2002年7月经手术切除的413例贲门癌,其中408例为胸腹联合切口,3例经上腹正中切口,2例为左侧直接进胸。377例为根治术,36例为非根治术。全胃切除156例占37.8%。淋巴转移以贲门右组居首,食管旁淋巴转移率达10.7%,距贲门5~7cm断食管,断端癌组织残留率为7.5%,PT4贲门癌残留率达25.3%,膈肌受累率达10.2%。结果 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6%、49.3%和33.4%。结论 作者认为贲门癌应采用胸腹联合切口较妥,应常规清扫食管旁淋巴结群;PT3贲门癌应切除8cm食管,PT4贲门癌应切除10cm食管;贲门癌累及浆膜面应注意清除膈肌肌膜及受累膈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毕Ⅱ氏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86例外科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例,评价毕Ⅱ氏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价值。结果本组86例中93.0%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5-9年。3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在随访期间2例残胃复发,6例肝转移;55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例复发,2例转移,生存率94.5%。全组共10例随访期间死亡,5年生存率90.7%。结论早期胃癌术前、术中确诊困难,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判断缺少有效的方法,毕Ⅱ氏胃癌根治术是早期胃癌的首选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胃癌根治术后转移淋巴结的分期是患者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本研究探讨淋巴结阳性转移率(metastatic lymph node ratio,MLR)用于根治术后胃癌患者转移淋巴结的分期并观察其特点。方法我院自2003年至2006年收治的行D2根治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203例,将其分别按UICC/AJCC、JGCA和MLR进行转移淋巴结分期,结合其他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生存分析,从而观察其临床预后意义。结果按转移淋巴结阳性比率(MLR)来划分:MLR0(MLR=0)118例;MLR1(0〈MLR≤22%)53例;MLR2(MLR〉22%)32例。五年生存率分别为:62%(MLR0);51%(MLRI)24%(MLR2)。通过单因素生存分析,转移淋巴结分期(UICC/AJCC分期、JGCA淋巴结分期、MLR)、肿瘤浸润深度及肿瘤大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将这三种转移淋巴结分期方式与其他具有统计意义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发现:MLR分期方式在临床预后方面效果更明显。结论MLR是简单易行、可重复性强的转移淋巴结分期方法,弥补了UICC/AJCC分期及JGCA分期在临床应用的不足之处,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王瑞海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1966-1967
目的分析比较选择性D2^+-D3胃癌根治术与传统的D2、D3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别行D1、D2、D3根治术和选择性D2^+-D3胃癌根治术,对其5年生存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选择性D2^+-D3胃癌根治术组的5年生存率为40.00%,显著高于D2组的16.67%(P〈0.05),而与D3根治术的44.44%无差异。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死亡率较D3根治术减少。结论选择性D2^+-D3胃癌根治术能明显提高Ⅲ期和部分Ⅳ期胃癌的生存期,手术创伤较D3术式小;能避免一部分病人不必要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pN3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分析来进一步评估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2005年12月的胃癌手术患者中成功行R0、D2+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按第七版UICC选取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6个即pN3,且临床病理学资料、随访资料齐全的病例394例,临床病理因素作为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总的5年生存率为2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胃切除方式、侵犯深度、淋巴结送检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度是影响pN3胃癌预后的影响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胃切除范围和肿瘤是否侵透浆膜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对于pN3胃癌患者,侵及浆膜及全胃切除者,应给予更加积极的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观察;对于可行R0切除的患者,应尽量清扫多的淋巴结,改善预后;淋巴结转移度与淋巴结转移数目一样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