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九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8):77-77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在对症支持疗法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5d,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曾美月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4):500-503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热毒宁注射液0.5 ml/(kg·次)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 ml,静滴,每日1次,3日为1疗程,必要时重复1疗程.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次)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 ml,静滴,每日1次,疗程与治疗组相同.结果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病程均<1d,不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的1~5岁的HFMD婴幼儿189例,随机分为热毒宁组和利巴韦林组,分别采用热毒宁和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种药物在5d疗程内的疗效。结果热毒宁组总有效率为93.65%,显着高于利巴韦林组(77.01%)(P<0.01);热毒宁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49±0.42)d,显着少于利巴韦林组的(1.91±0.52)d(P<0.01);热毒宁组皮疹消退平均时间(3.39±0.61)d,显着少于利巴韦林组(4.1±0.72)d(P<0.01)。结论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手足口病患儿18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肌酶普遍降低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温正常比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腔疱疹消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手、双足、臀部的皮疹消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运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6.
黄苏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7)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医院儿科2011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取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热毒宁注射液0.5~1ml/ kg +5%葡萄糖溶液100~250ml 静脉滴注,1次/ d;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 kg +5%的葡萄糖溶液100~250ml 静脉滴注,1次/ d;5d 为1个疗程,分析2组患儿经治疗后咽部红肿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P <0.05);治疗组疱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咽部红肿消退时间及总病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100例患儿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十分显著,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缩短病程,使疱疹快速消退,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4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16%,治疗组在退热,皮疹和疱疹消退时间方面比对照组短.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治... 相似文献
9.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121例手足口病婴幼儿随机分为热毒宁组61例和病毒唑组60例,分别采用热毒宁和病毒唑治疗,比较两种药物在7d疗程内的退热、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热毒宁组总体有效率为96.72%,显著高于病毒唑组(80.00%)(P<0.01);热毒宁组退热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病毒唑组(86.66%)(P<0.01),热毒宁组皮疹消退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病毒唑组(83.33%)(P<0.01),热毒宁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4±0.24)d,显著少于病毒唑组的(2.24±0.35)d(P<0.01);热毒宁组皮疹消退平均时间(1.87±0.15)d,显著少于病毒唑组(3.78±0.28)d(P<0.01);热毒宁组口腔溃疡愈合平均时间(2.89±0.31)d,显著少于病毒唑组(4.96±0.42)d(P<0.01)。结论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病毒唑,而且未见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32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退热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皮疹消退方面,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洪绍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8):15-16
目的 探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热毒宁+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治疗,连续用药3~5 d.观察和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和手足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有效缓解症状、体征,缩短治疗时间,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5):55-56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1·d^-1和利巴韦林10ml·kg^-1·d^-1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5d;对照组仅应用利巴韦林注射剂10ml.kg-1.d-1静脉滴注,连续3-5d。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并观察2组患儿发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热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注射剂,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颜廷彦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2):13-14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剂(思密达)治疗,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6例手足口病患儿按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118例和治疗组1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补液,退热等治疗,合并感染时加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或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同时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薄芝糖肽1~2 mg/d静脉滴注,疗程为3~5 d。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71.8%,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分别为29.7%、77.1%,两组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17,P〈0.01),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24,P〈0.01);治疗组的退热时间,手足疱疹、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具有明显的抗病毒、退热以及增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改善症状和体征,缩短疗程,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儿童手足口病279例临床特点及护理经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2008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279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并采取隔离、密切观察病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与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策略。结果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在5~8月,高发年龄为3岁以下小儿,279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普通病例267例(95.7%),重症病例12例(4.3%),除3例重症患儿死亡,其余276例均治愈。结论患儿入院后及时给予隔离并制定全面系统的护理策略能缓解患儿症状,更好地促进康复,及时发现重症病例,减少病死率;及时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消毒隔离与合理舒适的护理能够减轻患儿的症状、缩短病程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4期)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诊断和治疗的危重症手足口病(4期)17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随访。结果17例患儿年龄(19.8±11.1)月,入院时病程(3.180±0.834)天。其中EV71感染15例,COA16感染2例。影像学检查:头颅MRI阳性6例,头颅CT阳性2例,脊髓MRI阳性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脑干受损14例。治疗上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支持,维持血压、血糖及内环境稳定,行呼吸机支持治疗及头部亚低温治疗。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5例(放弃时间分别为入院后1、3、7、30、50天)。出院时完全治愈4例,遗留斜视(外展神经损伤)3例,面瘫(面神经损伤)2例,吞咽功能障碍(舌咽神经损伤)2例,肢体活动功能障碍4例。结论手足口病为EV71感染多见,病情进展迅速,年龄为1—3岁为多,经积极综合治疗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热毒宁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利用光阻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及10%葡萄糖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分别与上述注射液配伍放置8h内栀子苷及绿原酸的含量变化,以及溶液外观和pH值的变化。结果热毒宁注射液与上述3种输液配伍后,微粒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8h内pH值以及栀子苷、绿原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而与10%葡萄糖溶液配伍4h后pH值及绿原酸含量显著改变(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不宜配伍,与其余注射液配伍应注意不溶性微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傅国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3):11-12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早期退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92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6例。2组均采用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病毒唑注射液治疗;试验组使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6%高于对照组的90.4%,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早期退热,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孟祥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0):3050-3052
目的 分析患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归性分析我科收治121例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对比分析普通型患儿及重症型患儿一般资料区别.结果 与普通型患儿相比,重症型患儿早期多表现为体温升高,血常规异常,神经精神症状.多合并有营养不良,贫血或有毛细支气管炎史(P<0.01).121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或严重后遗症.结论 治疗手足口病应重视早期明确诊断,对疑似重症型患儿应建议入院治疗,尽早干预;治疗上采用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