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成像技术在咯血相关异常支气管动脉的优势及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36例以咯血、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行胸部CT平扫及薄层增强扫描检查.将获得的图像资料利用特殊重建技术,充分显示支气管动脉走行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36例中,右侧BA清晰显示49支,左侧BA清晰显示40支.本组36例同时进行DSA检查,将BA-CTA成像结果与BA-DSA对比,结果真阳性89支、假阳性7支,敏感度为92.7%,特异度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A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特异性,而且可以利用各种重建技术,准确、直观地显示出BA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了更多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对原发性肺癌进行对比诊断,探讨此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60例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和60例无肺癌者对照使用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检查。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观察,对比原发性肺癌和正常组之间的BA显示率及直径的差异。结果通过对扫描结果的检测、分析,肺癌组的BA显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左侧肺癌组与右侧肺癌组的患侧BA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同侧BA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统计数据可知,原发性肺癌的BA显示率和直径均明显大于正常组,指示BA为肺癌提供了血运,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为此结果提供了检测手段,在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病灶内支气管动脉(BA)形态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肺部炎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CT扫描。两组患者的原始图像均经过多平面重组、行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处理后,分析和观察两组患者在支气管动脉形态上存在的差异。结果经过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图像,观察组50例肺癌患者中,可见病灶内BA的为43例,BA中断9例,迂曲22例,成团6例,血管湖7例;对照组可见病灶内BA的为12例,BA中断2例,迂曲21例,成团2例,血管湖0例。两组显示率、成团、血管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累及肺段及胸部以上患者在经过多层螺旋CT造影后,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肺部病灶内支气管动脉形态,通过患者的血管征象来确定病情,对肺癌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磊 《江西医药》2007,42(4):345-34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0月36例怀疑颈部血管有异常改变的,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行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建.结果 除1例左颈总动脉起源异常未显示外,其余35例各支血管均清晰显示,颈总动脉狭窄5支,颈内、外动脉狭窄8支,椎动脉狭窄及异常22支,血管钙化14支.结论 16层螺旋CT对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TA及DSA两种成像结果.结果 CTA及DSA诊断22例26支下肢动脉共156个兴趣区内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CTA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的钙化范围.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可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及评价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肝癌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扫描诊断后,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重建。结果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还能清晰显示l~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双源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及疗效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咯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与数字减影(DSA)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的差异,评价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介入栓塞剂的选择及预防再出血的特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于65例介入栓塞前的大咯血患者进行胸部平扫检查与薄层增强扫描,对检查的图像结果进行薄层的重建,通过将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容积再现技术(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Add/Remove Structure、任意角的旋转等功能,对患者的供血血管和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充分显示,并对供血血管的三维解剖学特征,比如血管的数目、走形等进行显示。与此同时,对供血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还能有利于变异血管的显示。再将患者在数字减影(DSA)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加以佐证及对比,为临床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信息。结果本组病例65例中,右侧支气管动脉显示89支,左侧支气管动脉显示72支。47例患者为单侧肺病变,18例患者为双侧肺病变;42例患者为单一的血管供血,23例患者为多种的血管供血。介入栓塞治疗结果:65例患者中63例一次性插管成功,2例未找到明确的出血动脉。63例大咯血患者行共栓塞85支血管。随访18个月期间共9例复发,总有效率为89%。结论介入栓塞前先行CT增强加薄层扫描观察支气管动脉及出血血管,借此指导介入手术,为彻底栓塞出血病变及预防复发提供信息,对大咯血介入栓塞术后的发病率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同时还能为今后治疗大咯血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的三维成像技术对于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本院5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的三维图像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对5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采取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通过VR容积再现技术、MPR多平面重建技术以及MIP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对患者支气管动脉的具体空间解剖结构予以三维重建,从多个角度对患者支气管动脉空间解剖结构予以分析。其中有8例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做对比分析。结果:5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螺旋CT三维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起始部位、支气管动脉的相关走向、途径以及支气管动脉的内部管腔直径。据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的三维图像结果显示,5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动脉的主干部位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扩张以及迂回、弯曲表现。结论: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较为精确、清晰地显示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动脉的具体空间解剖结构,因而对支气管扩张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有利于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优势。方法对临床高度疑似后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的32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的CTA扫描,并对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等后处理。结果 32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开口、范围、内膜瓣的情况、真假腔的大小、假腔内血栓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肾动脉及髂动脉等)的受累情况,并能显示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清晰、迅速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其主要分支以及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占军  陈凯  梁明柱 《中国医药》2009,4(8):604-60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资料,其中动脉狭窄14例,动脉闭塞2例,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12例,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结果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可显示,其中大脑前、中动脉清晰显示5级分支。动脉狭窄14例,CTA均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闭塞2例,CTA清楚显示中断部位、形态、范围。脑动脉瘤9例,CTA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与其及载瘤动脉关系。动静脉畸形12例,CTA均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静脉畸形1例可显示左顶叶静脉畸形。烟雾病1例,CTA显示各动脉的闭塞部位及侧支血管团形态。40例患者中,5例动静脉畸形及1例烟雾病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证实,6例动脉瘤及4例动静脉畸形经手术证实。结论CTA是一种快速、无创、有效的脑血管病变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bronchial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BACE)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年龄在3982岁的原发性肺癌或转移性肺癌患者168例,其中男性106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7.6岁,鳞癌101例;腺癌41例;小细胞癌及小细胞伴肺内转移13例;混合性癌4例,转移性肺癌9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一般行右股动脉穿刺插管,运用4FCobra导管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后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造影后予以敏感化疗药物灌注化疗,予聚乙烯醇颗粒、明胶海绵栓塞,3年内随访患者,根据其主观疗效、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等情况评价其远期疗效。结果 1随访168例不同病理组织细胞类型、不同病理分期的患者于术后反复复查胸部CT、生活质量及3年生存率等均明显不同,表明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2术后3年期间,随访168例肺癌患者目前135例患者已死亡,33例患者仍存活,部分患者出现疼痛症状。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肺癌根据既往文献及本科室研究观察,近期疗效已较为显著。随着我科室对此类患者的随访,初步考虑BACE治疗肺癌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肺栓塞20例CT检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CT平扫发现肺栓塞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经CTA确诊肺栓塞患者20例,将CT平扫与增强片同层面同部位对比观察.结果 12例于平扫发现与CTA部位形态显示一致的管腔内异常密度阴影.间接征象除支气管动脉扩张症外平扫与CTA显示无差异.结论 肺动脉栓塞于增强前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较大动脉内的血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例烟雾病患者均行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工作站上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容积重建(MPR)。结果14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1例大脑发育不良,MS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颅底异常血管网,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12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结论MSCTA可以清晰显示烟雾病血管改变特点,检查方法简单、快捷,VR重建能显示狭窄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较好地显示颅底烟雾状血管,而MIP和MPR在显示细小血管方面较好。CTA是怀疑此病的首选无创筛查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或合并用栓塞(BAE)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肺癌经支气管动脉共190次介入治疗的疗效,其中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54例(共化疗148次);化疗合并栓塞26例(共治疗42次)。两次治疗间隔3~4周。结果BAI组有效率94.4%,显效率70.4%。BAI加BAE组有效率100%,显效率80%。化疗合并栓塞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合并用栓塞是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的治疗肺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中央型肺癌(CLC)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侵犯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43例临床确诊的CLC患者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判断其准确性.结果 43例患者气管、支气管受侵,CT诊断气管、主支气管、叶支气管、近端段支气管的准确性分别为100%、97.67%、96.74%、88.37%.38例患者肺门血管受侵,CT诊断肺门血管受侵和可疑受侵的准确性分别为88.23%、75.00%.结论 64排螺旋CT能比较准确地显示CLC气管、支气管、肺门气管侵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总结隆突支气管肺动脉切除重建治疗中心型肺癌的经验。方法应用隆突支气管肺动脉切除治疗中心型肺癌60例,其中右上叶袖状切除重建29例,右全肺半隆突切除1例,右全肺隆突切除3例,右上叶袖状合并隆突切除3例,右中叶及下叶背段袖状切除重建5例,左上叶袖状切除19例,同时行肺动脉切除成形1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1~5年,生存1年57例(95.0%),3年29例(48.3%),5年19例(31.7%)。结论本方法可扩大中心型肺癌的手术指征,符合肺癌手术“两个最大限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叶加支气管袖状切除和气管隆凸切除重建术对治疗中央型肺癌的优越性。方法总结并分析我院自1995年至2004年21例接受该类手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取得手术成功,5例发生肺不张,其中3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肺叶加支气管袖状切除和气管隆凸切除重建术治疗中央型肺癌,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肺组织和肺功能,而且能较彻底消除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例经病理学诊断的肺癌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患者。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75例,普通导管插管造影后,将导管或微导管超选择性插至肿瘤供血动脉近端,经微导管注入抗癌药及抗癌药超液态碘油混悬乳剂,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124例,普通导管插至支气管动脉主干造影证实后,经导管注入抗癌药。结果75例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者,完全缓解(CR)19例,部分缓解(PR)41例,稳定(SD)11例,进展(PD)4例,有效率为80.0%;0.5、1.0、2.0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8.7%、69.3%。124例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者,CR21例,PR55例,SD30例,PD18例,有效率(CR+PR)为61.3%;其0.5、1.0、2.0年生存率分别为87.9%、60.5%、46.8%。两组有效率及1年和2年生存率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安全有效且其疗效明显优于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浅谈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52例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处理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图像质量Ⅰ级19例(37%),图像质量Ⅱ级29例,(56%),图像质量Ⅲ级4例(8%)。结论只有在检查全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才能获得良好的图像,提高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头颈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正常3例,颈总动脉狭窄16例,颈内动脉狭窄25例,椎动脉狭窄或纤细14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脉畸形4。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治疗计划、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