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出色的转运工作可大大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我院ICU自1997年底成立以来,相继建立了本地区及相邻区县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系统,并开辟了高危患儿入院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了院前急救水平,保证了每位患儿转运安全,提高了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我院ICU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转运危重新生儿263例,现将转运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邵芳  徐焕畅  陈安琪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504-2505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及途中监护、住院护理的相关措施,降低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根据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对该院急诊科2年内发生的86例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内转运及途中监护、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急诊转运的严重创伤患者采取转运前全面体格检查、准备必要的抢救物品、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到达病房后应与接诊护士认真交接患者的病情及抢救过程等措施,保证患者及时、安全的到达相关科室.结果 86例严重创伤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安全转送到相关科室76例,途中病情恶化10例,其中6例因病情极其危重,在抢救室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根据病情变化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和优质护理是转运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抢救意识、过硬的操作技术、良好的应变能力是转运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对提高危重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完善盐城市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对近三年区域性转运542例新生儿救治效果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 542例新生儿得到安全及时转运、专业救治.结论 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能有效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74例危重患者院前转运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4例危重患者院前转运的相关资料、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结果:危重患者转运成功率提高。结论:不断完善的设施设备配备,转运之前的充分评估,转运途中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与病情监护,安全行车,可有效提高院前转运成功率,降低转运途中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熊罗乐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11-3612
目的:总结成功转运和救护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322例危重新生儿转运及护理.结果:322例危重新生儿转运途中无死亡,转运成功率100%.结论:转运前充分的准备,转运中恰当的救护,转运后与院内急救的紧密衔接,才能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的转运模式。方法成立转运中心,设24h专线电话,在接到转运电话后由新生儿外科医护人员各1—2名,乘新生儿专用转运救护车前往接诊,实施现场急救、途中救护及院内治疗。结果772例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转运至本院NICU,转运成功率为98%;全部转诊病人中,646例得到治疗,治愈599例,治愈率为93%,放弃治疗126例,死亡47例,占总转运人数22%。结论新生儿外科转运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转运途中监护与急救、稳定患儿病情是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转运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将患儿从基层医院转至三级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一个连续监护与治疗的过程[1]。通过对危重新生儿的转运能较大地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转运前准备、转运途中护理及转运后绿色通道的畅通是保证危重新生儿成功转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发挥NICU病房的优势,在辖区内建立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系统,对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及减少致残率、降低病死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2003年11月~2004年12月转运的危重新生儿12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通过单程或双程转运方式转运的危重新生儿的过程、病种及转归.结果 自2012年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以来,本院共转运危重新生儿147例,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入院后经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仅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达99.32%.转运新生儿占同期分娩新生儿总数的8.28%.转运病种排列前4位的是:早产儿占32.0%、呼吸系统疾病占29.9%、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占16.3%、新生儿窒息占13.6%.结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伤残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早产儿转运的护理方法,为转运提供指导。方法对急救中心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院间转运的危重早产儿进行分析,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及护士负责前往求助医院,稳定患儿生命体征后,置转运暖箱中进行多功能监测,转至NICU。结果共转运88例危重早产儿,转运途中死亡3例,转运成功率96.59%。结论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针对危重早产儿易发生低体温、呼吸暂停、低血糖、颅内出血、寒冷损伤等特点,备好转运设备,转运前认真评估及转运中密切病情观察是危重早产儿转运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重症患者转运前核查程序对重症患者转运质量的影响.方法 自行设计、应用重症患者转运前核查程序.观察重症患者院内转运708例次,逢单数进入对照组,双数进入观察组.对照组转运人员凭经验完成转运前准备,观察组按书面核查程序执行.结果 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心血管系统0.57%、呼吸系统1.98%、呼吸机适应0.00%及医疗设备相关0.28%,都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前准备时间缩短,物品携带齐全率100%;患者或家属及转运人员对转运服务质量满意度分别为99.44%、98.87%,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重症患者转运前核查程序可行,有效,可显著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保证转运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检索,对新生儿转运的研究进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了解国内外新生儿转运研究的现状。结果发现,国外通过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转运过程中患儿病情稳定的运用STABLE技术等进行评价,国内也参考上述方法,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而且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提高存活率有重要意义,但转运技术仍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分析我院急诊科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院内转运的108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对照组,该组采用常规的转运护理,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转运的12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该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情况及不满意程度。结果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的意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过程中的不满意程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转运前对危重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风险及利益,在转运过程中实时进行监护及观察,到达相关科室对患者的初步诊断及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接及记录,包括医师之间和护士之间的交接。在转运过程中进行安全的护理对危重患者的预后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急危重症患儿的应用效果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60例重症病患儿(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40例、重症肺炎12例、重型腹泻8例),随机分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按照一般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10.7±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5±2.6)d;且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方面观察组28例较为丰富,对照组为18例,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危重症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显著缩短住院时间,使护理质量与患儿家属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成功救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从本专业的角度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临床药师从药动学、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和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着手,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结果:我院集"三甲"综合医院优势,多学科紧密配合救治,使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所有检查指标均正常,已达到临床治愈。结论:临床药师是医疗团队的重要组成,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樊翠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78-1779
目的探讨肝功能、心肌酶谱在危重患儿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小儿危重病例评分≤80分患儿80例作为危重组,其中18例为极危重患儿(≤70分);非危重患儿(〉80分)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于入院1h内作相应处理后,测定其肝功能、心肌酶谱。结果80例危重组患儿中,ALT升高52例(65.0%),γ—GT升高55例(68.8%),TBA升高46例(48.8%),ALB下降39例(48.8%);AST升高61例(76.2%),CK升高62例(77.5%),CK—MB升高68例(85.0%),LDH升高52例(65.0%),α—HBDH升高54例(67.5%)。非危重组ALT升高9例(11.25%),γ—GT升高3例(3,75%),TBA升高2例(2,5%),ALB下降11例(13.8%);AST升高13例(16.2%),CK升高9例(11.2%),CK—MB升高11例(13.8%),LDH升高8例(10.0%)α—HBDH升高12例(15.O%)。极危重组患儿肝功能、心肌酶谱改变高于危重组患儿,而危重组患儿肝功能、心肌酶谱改变均高于非危重组患儿(均P〈0.05)。结论肝功能、心肌酶谱不只是肝脏、心肌损伤的指标,而且可作为危重患儿的辅助诊断指标,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是分秒必争,而在转运途中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发生各类风险事件,本文介绍了我院急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在转运过程中如何成功降低转运风险的护理体会。主要内容包括:完善风险评估;及时通知各相关科室,确保他们获知病情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密切配合缩短转运途中的时间以降低转运风险;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及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保证各种仪器设备性能良好,保障急救药品的品种齐全;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各种意外情况;做好转运途中记录;认真填写我院自行设计的转运交接单,严格执行急危重症患转运交接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26例,对其侵入性操作频率和医院感染率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关的消毒和护理对策。结果本院急诊科危重患者侵入率操作频率较高,有34位患者出现了医院的感染的情况,医院感染率达到15.04%,针对本院侵入性操作频率较高的特点,本院加强了对于无菌操作和消毒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结论危重科患者存在入侵性操作频率高和医院感染率高的特点,要重视入侵性操作中的消毒和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Development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children contribute to variation in drug disposition with age. Additionally,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suffer from various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 that can lead to pathophysiological alterations that further affect pharmacokinetics (PK). Some factors that can alter PK in this patient population include variability in tissue distribution caused by protein binding changes and fluid shifts, altered drug elimination due to organ dysfunction, and use of medical interventions that can affect drug disposition (e.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and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Performing clinical studies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is challenging because there is large inter-subject variability in the severity and time course of organ dysfunction; some critical illnesses are rare, which can affect subject enrollment; and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usually have multiple organ failure, necessitating careful selection of a study design. As a result, drug dosing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is often based on extrapolations from adults or non-critically ill children. Dedicated clinical studies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are urgently needed to identify optimal dosing of drugs in this vulnerable population. This review will summarize the effect of critical illness on pediatric PK,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ing studies in this vulnerable subpopulation, and the clinical PK studies performed to date for commonly used drug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使用一次性5mL注射器穿刺骨髓腔内输液在危重病儿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2012年5月~2014年6月在非洲博茨瓦纳共和国仰加圭医院援外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失败危重患儿21例,用一次性5mL注射器穿刺骨髓腔内快速输液并给予抢救药物。分析其效果。结果21例危重患儿均1次骨髓腔内穿刺成功,均能在30~180s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结论在危重病儿急救过程中,若外周静脉难以建立,采用一次性5mL注射器穿刺骨髓腔内输液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