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x^2=11.65,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150例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生化学、血清学、病毒学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阳性及阴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9±9.2)岁与(46.4±12.7)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之间AST、ALT、总胆红素、清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水平无统计学差异;HBeAg阳性组好转率为35.0%(14/40)、HBeAg阴性组为36.4%(40/110)(P=0.519);两组的HBsAg定量、HBV-DNA定量无统计学差异;低病毒载量(HBeAg阳性组HBV DNA〈20000IU/mL,HBeAg阴性组HBV DNA〈2000IU/mL)组与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组HBV DNA〉20000IU/mL,HBeAg阴性组HBV DNA〉2000IU/mL)组好转率分别为11.5%(3/26)、43.0%(49/114)(P=0.002)。结论不同HBeAg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化学、血清学改变及预后无明显差异,但HBV DNA载量可能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单一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普通干扰素和联合另一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82例经核苷(酸)类似物(NUCs)初治治疗6个月疗效不佳的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联合普通干扰素42例为治疗组和联合另一种NUCs治疗40例为对照组,疗程48周。结果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LT复常率为85.7%,HBV DNA阴转率为71.4%,HBeAg转阴率为61.9%,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0%、45.0%、37.5%、25.0%,P<0.05);治疗组(干扰素联合组)发生HBsAg血清学阴转率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8.6%、19.0%),对照组无患者发生HBsAg血清学阴转和HBsAg血清学转换,联合治疗组HBsAg血清学阴转、率和HBsAg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联合组无1例发生耐药现象,而对照组有2例发生耐药。联合组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普通干扰素-a联合NUCs)能有效的提高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能快速增加HBsAg血清学阴转率和转换率,并能降低核苷(酸)类似物(NUCs)(的耐药性,而且安全有效。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应答不佳时应早期与干扰素联合治疗,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在慢性重型乙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68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血浆置换),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不良反应率、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阴转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单一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普通干扰素和联合另一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82例经核苷(酸)类似物(NUCs)初治治疗6个月疗效不佳的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联合普通干扰素42例为治疗纽和联合另一种NUCs治疗40例为对照组,疗程48周。结果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LT复常率为85.7%,HBVDNA阴转率为71.4%,HBeAg转阴率为61.9%,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0%、45.0%、37.5%、25.0%,P〈0.05);治疗组(干扰素联合组)发生HBsAg血清学阴转率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8.6%、19.0%),对照组无患者发生HBsAg血清学阴转和HBsAg血清学转换,联合治疗组HBsAg血清学阴转、率和HBsAg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联合组无1例发生耐药现象,而对照组有2例发生耐药。联合组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普通干扰素一a联合NUcs)能有效的提高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能快速增加HBsAg血清学阴转率和转换率,并能降低核苷(酸)类似物(NUCs)(的耐药性,而且安全有效。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应答不佳时应早期与干扰素联合治疗,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组织HBV cccDNA的检测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定量检测36例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的肝组织cccDNA的水平,观察cccDNA与HBV DNA、HBsAg的关系及HBeAg血清转换组与未转换组cccDNA的变化。结果肝组织cccDNA与血清HBsAg滴度正相关(r=0.625,P<0.05)。停药后随访24周,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12例患者,其cccDNA与病毒反跳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24周时cccDNA与明显低于病毒反跳者。结论 cccDNA的含量与HBsAg的含量相关,cccDNA的动态监测可以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急性肝衰竭人工肝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取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亚急性肝衰竭患者48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48例采取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治愈及好转出院36例,治愈及好转率75.00%,死亡12例,病死率25.00%,不良反应发生率12.5%.结论 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9.
王利平  高有方 《安徽医药》2018,22(5):944-946
目的 探索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将5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48周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ALT复常率、AS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治疗48周末,观察组ALT复常率(93.10%)、AST复常率(96.55%)、HBsAg阴转率(10.34%)、HBeAg阴转率(51.72%)、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31.03%)、HBV DNA阴转率(82.76%)均高于对照组,其中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ST复常率、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恩替卡韦有较显著疗效,并且能提高慢乙肝患者HBeAg、HBV DNA阴转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杨翠丽  王斯  马文阁  王向红 《河北医药》2008,30(10):1493-1494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R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乙型重型肝炎患者76例,治疗组33例患者进行T41次血浆置换,对照组43不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肝功能、PT、FTA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药物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给肝功能恢复与肝脏的再生创造良好的内环境,同时还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 32例和对照组 38例 ,两组均按重型肝炎常规综合治疗 ,治疗组同时给予ALSS治疗。结果 :ALSS治疗后 ,重型肝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肝功能等明显好转。治疗组好转率4 6 .9% ,对照组为 2 3.2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重型肝炎早、中、晚期应用ALSS治疗 ,好转率分别为 80 .0 %、5 0 .0 %和 10 %。结论 :ALSS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肯定 ,宜在早、中期进行  相似文献   

13.
刘师伟  梁静  唐飞  刘华  刘磊  刘芳  王凤梅 《天津医药》2021,49(7):723-726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与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LSS组和激素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升高(P<0.05),且ALSS组较激素组疗效更显著(P<0.05)。ALSS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激素组(χ2=5.175,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 ALSS治疗及激素治疗均可有效改善重度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ALSS在显效时间及有效率方面优于糖皮质激素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1医院2003-09~2006-03实施肝移植40例,其中5例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人工肝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中,4例为术前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的血清胆红素降低,肝性脑病得以纠正,凝血功能有改善,均顺利过渡到肝移植手术,术后已生存17~25个月,目前肝功能正常。1例为肝移植术后2个月,发生顽固性高胆红素血症并发感染,经4次人工肝治疗,延缓了肝衰竭的进程,接受了胆管造影,胆管支架置入引流,终因移植肝的功能衰竭,未能再次肝移植,术后5个月病死。结论AISS能纠正肝衰竭患者术前代谢紊乱,改善机体的内环境,为患者等待供肝,提高耐受肝移植手术创造条件,可减少手术风险。也能为术后肝功能提供有力支持,争取再次肝移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刘丽 《淮海医药》2011,29(5):409-410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PE)对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PE)对50例不同时期的肝衰竭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指标显著降低,治疗总有效率78.00%,其中早期87.50%,中期80.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对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8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好转率为82.1%(23/28)),平均住院为28d,对照组好转率为53.3%(16/30),平均住院日为41d。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中毒性鼓肠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别为(586±188)μmol/L和(212±96)μmol/L,血氨分别为(57±12)μmol/L和(39±19)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2±4)%和(72±18)%,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总胆红素,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善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易出现药物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治愈率,缩短治愈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率低.结论 血浆置换能提高药物性肝囊蝎患者的治愈率,是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4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后PT、INR、AT-Ⅲ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Fbg、APTY、TT、PTA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部分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血液灌流与血浆置换对中毒患者肝衰竭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血液灌流和血浆置换在临床治疗中毒患者肝衰竭时的不同效果。方法筛选出各种不同毒物中毒患者分别接受血液灌流(HP组)和血浆置换(PE组)治疗后,比较其肝脏功能指标的改变以及住院天数的差异并加以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肝脏替代治疗以及毒物清除治疗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液灌流组中,患者血内白蛋白下降较血浆置换组明显(P<0.05)。结论对于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和血浆置换都能有效地进行肝脏替代治疗和清除毒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时抗凝剂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20例重型肝炎患者按治疗方法或药物不同分为两组:肝素组;低分子肝素(LM W H)组。肝素组和LM W H组均给予人工肝治疗,但所用抗凝剂不同。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 M P-140)的变化,并行血小板电镜检查,以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形态的变化。结果肝素组和LM W H组可引起血小板计数降低,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素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 P-140)增高,LM W H组则降低。治疗后肝素组可引起血小板结构改变如异常血小板增加、血小板活化等。结论LM W H应用于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时是安全的,且对患者的血小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