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67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B组采用顺铂+5-氟尿嘧啶化疗,分别观察两组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有效率为66.67%,B组有效率为35.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P<0.05)。且A组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在晚期胃癌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 A组:患者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 B组:患者接受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每组40例。结果 A组总有效率45%, B组总有效率5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相当且均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均在耐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了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分析以及安全性。方法 10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51例,治疗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以及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54%和56.96%,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了骨髓抑制、消化道系统以及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5例统计分析,根据计算机SPSS19.0统计学软件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1.9%,观察组总有效率93.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2(白细胞介素-2)、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γ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γ)各项血清细胞因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6.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2%(7/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应用价值高,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82例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接受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和实验组(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各41例,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90.24%vs.70.73%];就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而言,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发生程度明显轻于参照组,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从2010年3月到2012年4月共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50例患者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对照组的50例患者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54%,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56%,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2%,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4%,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来说,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其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均可以作为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替吉奥(S-1)与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A组:每天餐后分2次服用替吉奥胶囊80 mg·m-2,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20mg·d-1;B组:每天餐后分2次服用卡培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20 mg·d-1,14 d为1个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组客观缓解率(ORR)为35.0%,B组ORR为32.5%;2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52.5%和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呕吐恶心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见Ⅳ度不良反应。结论替吉奥与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顺铂联合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化疗;治疗组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晚期转移性胃癌,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elox)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两种治疗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方法 选取6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组为(A组)35例,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B组) 33例,通过观察两组方案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及不良反应,分析评价两种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种方案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案均可作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5月道县人民医院数据库内存在登记结直肠癌患者50例的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组单一采用奥沙利铂治疗,B组应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治疗完成后,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治疗3周后,B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A组的76.00%(χ2=4.153,P<0.05);治疗期间,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4.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0%,2组比较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χ2=4.160,P<0.05);治疗3周后,2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1)。结论应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结直肠癌,无论患者为哪种类型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若为印戒细胞癌,则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病情处理时,需要做好进一步的并发症发生控制,这样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胃癌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50例胃癌手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共189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28例,无变化(NC)13例和进展(PD)5例,总有效率(CR+PR)为64%(32/50)。中位缓解期6.2个月,中位生存期12.3个月,1年生存率为60.5%,临床受益者共45例(90%)。毒副反应可耐受,无患者因为毒副反应终止治疗,无相关死亡出现。结论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沙利度胺方案治疗胃癌手术后淋巴结转移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能够耐受,可作为一线方案在胃癌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徐迅  张长乐 《安徽医药》2015,(5):978-981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及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9月该医院收治的65例局部进展期可切除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患者(实验组)完成新辅助化疗后接受开放手术治疗,32例患者(对照组)入院后直接行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根治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生存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R0切除32例、R1切除1例,对照组患者R0切除24例、R1切除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5);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4.55±1.48)枚和(6.38±2.27)枚(t=-3.838,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1.24±2.67)枚和(20.19±2.71)枚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数分别为3例和3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术中失血量(434.29±86.64)mL,对照组为(190.97±47.9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3.5个月,对照组为17.7个月(P=0.138)。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化疗毒副作用可耐受,可提高进展期胃癌R0切除率,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122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未转移组(101例)和淋巴结转移组(2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镜分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数、肿瘤部位、内镜分型、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未转移组患者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优于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9、5.333、6.228,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分化程度低以及浸润深度深是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 cm、分化程度低以及浸润深度深是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对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临床治疗及诊断早期胃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并比较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晚期胃癌患者治疗情况,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组(A组)25例,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B组)29例.所有病例治疗4~8个周期后,评价其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近期疗效评价,A组有效率为44.0%,B组有效率为4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肝功能损害、外周神经毒性、脱发,其中A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脱发明显高于B组(P<0.05),B组手足综合征明显高于A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两种方案近期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均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用于胃癌术后患者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及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年无复发生存期(RFS)、总生存期(OS)和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后1、2年,两组患者RFS、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用于胃癌术后患者辅助化疗的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相关性因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风险.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入的早期胃癌患者共168例,所有病例标本均为手术完整切除的标本,标本经病理证实癌组织均局限于黏膜以及黏膜下层,检测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共分析了168例早期胃癌患者标本,其中淋巴结转移28例,淋巴结转移率16.7%.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淋巴结转移和16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各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类型和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组织学类型的影响最大(OR=16.96)。结论了解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判断和预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及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the morphology of submucosal tumor invasion and its volume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92 patients with a single les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who underwent gastrectomy with dissection of lymph nodes, and in whom the lesion was histologically-diagnosed as early gastric cancer with submucosal invasion. The volume of lesions (Vsm, S: < 50 mm3, L: > = 50 mm3) was determined by reconstructing submucosal lesions by the surface rendering method using pathological tissue sections (mean, 3.6 sections/les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olume of lesion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between conventional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observed in 18 patients (20%). The depth of submucosal invasion was 1.7 +/- 1.4 mm (mean +/- S.D.; range, 0.2-7.5 mm). sm1 (depth of submucosal tumor invasion < 0.5 mm) was observed in 11 patients (12%), and sm2 (depth of submucosal tumor invasion > = 0.5 mm) in 81 patients (88%). The mean Vsm was 104.1 +/- 215.4 mm3 (0.4-1,730.5 mm3). Fifty-seven patients (62.0%) were in group S, and 35 patients (38.0%) in group 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Vsm (S vs. L) alone (p = 0.006).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Vsm alone was correlated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p = 0.005; odds ratio, 1.2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074-0.401). CONCLUSION: The volume of submucosal lesion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is important for evalua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毕Ⅱ氏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86例外科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例,评价毕Ⅱ氏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价值。结果本组86例中93.0%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5-9年。3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在随访期间2例残胃复发,6例肝转移;55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例复发,2例转移,生存率94.5%。全组共10例随访期间死亡,5年生存率90.7%。结论早期胃癌术前、术中确诊困难,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判断缺少有效的方法,毕Ⅱ氏胃癌根治术是早期胃癌的首选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安徽省肿瘤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行胃癌根治术的113例早期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13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7.96%(9/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肿瘤浸润深度及神经脉管侵犯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及脉管神经侵犯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