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7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食管6例、腹膜后5例和肠系膜4例。50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24例,交界性14例。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50/50)。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76%(38/50)。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2.
潘鑫  毕纯龙  万霞 《重庆医药》2009,38(13):1610-1612,16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倒,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何强  王翔 《江苏医药》2012,38(13):1552-1553,148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尹玲  武淮昌 《医药论坛杂志》2011,(9):156-157,15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和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17例GIST发生在胃12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肠系膜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4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基本均匀,边界清晰,强化均匀、规则;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强化也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也有一定的特点,对于临床医师诊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定性诊断在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肺磨玻璃结节患者100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10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病理检查和螺旋CT检查,记录这10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过螺旋CT检查,100例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5%,误诊率为5%;其中良性结节31例,诊断符合率为96.88%;恶性结节64例,诊断符合率为94.12%。结论:螺旋CT定性诊断肺磨玻璃结节,其临床价值较高,有效鉴别良性肺磨玻璃结节和恶性肺磨玻璃结节;加上螺旋CT独有的影像学特征,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6,(23):148-15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病患者62例,其中恶性疾病21例,良性甲状腺结节4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相结合的检查手段,根据影响学检查结果对甲状腺结节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者诊断,分析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MSCT检出恶性18例,良性44例,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92.68%,假阳性率为16.67%,假阴性率为13.64%,准确率为85.48%;良性结节病的MSCT检查主要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钙化为条片状。恶性结节病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钙化为颗粒状(P0.05);恶性结节强化扫描表现为肿瘤周围半岛样或残圈样强化,而良性结节的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CT表现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40例胆道梗阻患者的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螺旋CT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良性诊断符合率为88.5%,恶性诊断符合率为85.7%,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5%(38/40)。各类型胆道梗阻性疾病CT表现有特异性。结论螺旋CT对胆道梗阻性疾病定性、定位诊断准确,可作为胆道梗阻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良、恶性肾脏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4肾脏肿瘤患者的CT影像表现,将CT检查、手术病理结果二者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出CT检查良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误诊率。结果经CT检查,诊断出恶性肿瘤45例,43为肾癌,2例为肾结核,病灶面积最小值为12 cm;良性肿瘤9例,纤维瘤2例,血管脂肪瘤5例,2例不能肯定。病灶面积最小值为1.22 cm;良性肿瘤9例,纤维瘤2例,血管脂肪瘤5例,2例不能肯定。病灶面积最小值为1.22.5 cm。CT检查的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3.5%,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根据肿块的CT值、钙化、边缘、形态、密度等情况,多层螺旋CT检查可有效鉴别肾脏肿瘤的良性与恶性,针对CT影像和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要结合其他影像检查、临床病史等进行诊断。总之CT检查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其诊断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排螺旋CT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70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单排螺旋CT检查。结果有肿块在CT平扫均可显示,良性肿瘤22例,恶性肿瘤48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CT值增高约为20~50Hu。肿瘤均位于腮腺内,其中位于浅叶26例,深叶11例,同时累计深浅叶23例,CT诊断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良性者(CT22例)24例与病理诊断一致,恶性者(CT48例)44例与病理诊断一致,符合率为87.5%。结论CT能对腮腺肿瘤准确的定位并有较高的定性价值,有助于腮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漏诊率和误诊率较低,这对于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么喜存 《首都医药》2014,(16):23-24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及MR表现,探讨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GIST患者的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结果术后病理显示肿瘤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病理证实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最大径<5cm,边界较清楚,密度较均匀;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6cm,肿瘤边缘有分叶,坏死常见。肿瘤病变呈现等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肿瘤多数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CT及MR检查相结合,可以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CT表现及特点。方法对18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间质瘤发生于食管2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3例;肿瘤向腔内生长6例,向腔外生长9例,腔内外生长3例;平扫肿瘤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12例(其中内见液化坏死区伴或不伴有出血者10例、内见钙化者2例);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其中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13例(液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6例肿瘤静脉期强化程度普遍强于动脉期强化程度。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提高认识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结果 15例GIST中原发于胃8例,十二指肠1例,空回肠3例,结肠1例,肠系膜来源2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囊变、坏死及出血,实质部分强化明显,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 CT能够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术前定位、定性和肿瘤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例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大肠2例。6例向腔内生长,15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瘤最长径≥50mm,13例肿瘤最长径〈50mm;1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18例,3例明显强化。高度危险4例,中度危险7例,低度危险8例,极低危险2例。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GIST,并判断其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仝莉  巢惠民  王劲武 《安徽医药》2018,39(5):564-567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危险度分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评价CT在预测GIST病理危险度分级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合肥第一人民医院35例病理资料完整的GIST患者资料,按病理诊断危险度分级分为3组:低危险度9例,中危险度12例,高危险度14例。比较3组患者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有无囊变坏死、脂肪间隙情况、侵犯转移情况、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有无肿瘤血管等CT影像学征象。结果 3组GIST患者在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囊变、周围脂肪间隙、侵犯转移情况、动脉期强化程度、肿瘤血管等CT征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生长方式上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结论 术前分析GIST患者的CT影像学征象,可以预测肿瘤的病理危险度级别,给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0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3例。腔内生长者5例,腔外生长者12例,腔内一外混合生长者3例。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不规则分叶形。大多数肿瘤密度不均,内部常发生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而出血、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但对GIST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预测肿瘤良、恶性,对预后判断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勤  王欢欢  张淮民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71-3172,I000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GIST均为单发,位于胃10例,小肠4例。肿瘤多为圆形、类圆形,少数为分叶状不规则形。免疫组化检查:CD117(+)12例,CD34(+)9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GIST的诊断及定位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