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用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SP基因表达产物免疫小鼠,观察其在宿主体内各组织的抗原分布情况.方法提取目的基因PfCSP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产物,免疫注射BALB/c小鼠.取免疫后4周及7周小鼠心脏、肝脏、脑、脾及肌肉,通过免疫酶组织化学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组织内的抗原.结果免疫7周后的BALB/c小鼠肝脏组织枯否氏细胞内及肝细胞膜上可见棕黄色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而免疫鼠心、脑、肌肉未出现明显的阳性反应.结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SP基因表达蛋白能被肝实质细胞特异性识别,其免疫后的抗原分布主要在肝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裂殖子表面蛋白-2(MPS-2)和环子孢子蛋白(CSP)组成的DNA多价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的特性及抗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K/CSP和pBK/MSP-2经骨骼肌注射BALB/c小鼠,小鼠经多价疫苗免疫8wk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T淋巴细胞的分化,并体外培养脾脏细胞,用夹心ELISA法测定IFN-γ和IL-2的产生;用血清学方法测定免疫鼠IgG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CD^4 cd^8 淋巴细胞有显的增高,体外培养的脾脏细胞IFN-γ有一个高浓度的分泌。同时,免疫鼠血清对疟原虫抗原都表现了一个较高水平的IgG类抗体反应。结论:恶性疟原虫FCC-1/HN,pBK/MSP-2和pBK/CSP多价疫苗诱导了一个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应答类型。  相似文献   

3.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DNA疫苗 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方法】将恶性疟原虫FCC 1/HN株重组质粒pcDNA3 Pfs2 5及 pcDNA3 EBA175 /HRPⅡ经骨骼肌途径分别单独注射或两者混合注射免疫BALB/c小鼠 ,观察免疫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IgG抗体滴度、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CD4 /CD8 T细胞亚群比值和NK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pcD NA3 EBA175 /HRPⅡ与 pcDNA3 Pfs2 5分别单独肌肉注射或两者混合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后 ,均可见血清IgG抗体滴度增高 ;针对恶性疟原虫抗原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 ;CD4 /CD8 T细胞比率下降以及NK细胞杀伤活性增强。【结论】提示肌肉注射为一有效的DNA疫苗免疫途径 ,采用编码恶性疟原虫有性期阶段或无性红细胞阶段的重组质粒单独或两者混合免疫小鼠 ,均能诱导明显的体液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和NK细胞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疟原虫FCC-1/HN株泉殖子表面蛋白-2(MSP-2)DNA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及抗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 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K/MSP-2经骨骼肌注射BALB/c小鼠。小鼠经DNA疫苗免疫8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T淋巴细胞的分化,并体外培养脾脏细胞,用夹心ELISA法测定IFN-γ和IL-2的产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CD4^ CD8^ 淋巴细胞有显著性的增高,体外培养的脾脏细胞IFN-γ有高浓度的分泌。结论 恶性疟原虫FCC-1/HN MSP-2 DNA疫苗诱导了一个TH1的免疫疫答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和表面蛋白-2(MSP-2)与BCG多价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的特性及抗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将重组pBCG/MSP-1和pBCG/MSP-1—2多价疫苗经皮下注射BALB/c小鼠,经多价疫苗免疫8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T淋巴细胞的分化,并体外培养脾细胞,用夹心ELISA法测定IFN-γ和IL-2的产生;用血清学方法测定免疫鼠IgG抗体的动态变化,体外测定了抗体介导的抑制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有显著性增高,体外培养的牌细胞IFN-γ有一个高浓度的分泌。同时,免疫鼠血清对疟原虫抗原都表现了一个较高水平的IgG类抗体反应,抗体对原虫的增殖产生明显抑制。结论恶性疟原虫FCC-1/HN pBCG/MSP-1和pBCG/MSP-2价疫苗诱导了一个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应答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成熟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表面抗原(MESA)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palo-alto株MESA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四对引物,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4个部分序列重叠的MESA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pMD-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这4个基因片段的序列,拼接得到全长MESA基因序列。应用DNAstar、AnthProt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抗原表位区预测。结果PCR扩增得到特异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ESA基因片段,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包含MESA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FCC1/HN株MESA全基因编码区长4102bp,A T含量为72.11%,G C含量为27.89%,有1个内含子;编码132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154470u。序列分析表明,FCC1/HN株与Palo-aho、D10株MESA蛋白在长度和序列组成上呈多态性,序列差异较大区域位于MESA蛋白的氨基酸重复区1、3、4、5和7。经多参数综合分析,有7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区。结论测定、分析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ESA基因序列。FCC1/HN株MESA基因与其它分离株的MES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的表达及免疫活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GDH)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测定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GDH基因,双酶切后克隆入pGEX-4T-1载体中进行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特异性血清,并用琼脂双向扩散法检测效价,ELISA、Westernblotting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获到了重组表达的抗原蛋白,表达产物能与鼠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发生特异反应,并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抗体滴度为1:16。结论:恶性疟原虫GDH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并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肝期抗原1基因(LSA-1)3′端序列,比较FCC1/HN株与国外分离株LSA-1,3′端序列的差异。方法:应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LSA-1,3′端序列,用T-A克隆法将其克隆入pMD18-5载体。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扩增鉴定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软件进行不同分离株LSA-1,3′端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 LSA-1,3′端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pT-LSA-1重组质粒。测序表明,所克隆的LSA-1,3′端大小为795bp,编码26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国外的NF54、T9/96、KEN、PNG及BRA株LSA-1,3′端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只在3个位点存在不同。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 LSA-1,3′端片段。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FCC1/HNLSA-1,3′端序列与其它分离株有高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抗恶性疟原虫EBA—175的单克隆抗体(McAb),为恶性疟原虫的诊断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恶性疟原虫EBA-175(Ⅱ区F2段)重组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间接ELISA筛选分泌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效价,ELISA、Western blot试验分析其特异性。结果筛选获得6株稳定分泌抗重组EBA-175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1F3、2E8、2H5、4Al、4C3、4H9,6株McAb经鉴定其亚类5株为IgG1,1株为IgG2a,6株McAb的培养上清ELISA效价为1:256~1:512,腹水效价为1:12800-1:25600,间接ELISA显示其中4株McAb 1F3、2H5、4A1、4H9能与恶性疟原虫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只有1F3、4A1、4H9在Western blot试验中识别恶性疟原虫Mr约35000的虫源蛋白。结论获得了能稳定分泌高特异性抗EBA175McAb的杂交瘤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pG佐剂对以PfCP-2.9f/ISA720佐剂为基础的联合疟疾抗原的免疫原性。方法使用ISA720及ISA720+CpG佐剂与恶性疟原虫抗原制备制剂,免疫BALB/c小鼠,考察不同佐剂增强免疫的效果。通过检测免疫血清中特异性IgG的水平、识别天然抗原的能力、分析特异性IgG的亚类分布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CpG佐剂显著提升了联合疟疾抗原在BALB/c小鼠中产生特异性抗体的量(P〈0.01),免疫血清能有效识别红内期疟原虫天然抗原,IFA滴度显著提高(P〈0.01),IgG亚类分析显示该佐剂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针对PfCP-2.9和Pfclet-3的多种IgG亚类抗体。结论CpG显著提高了联合疟疾抗原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子孢子表面蛋白2(PfSSP2)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PfSSP2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fSSP2基因,并克隆入pMD-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用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基因结构及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PfSSP2基因序列,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正确的pT-PfSSP2重组质粒。测序表明,所克隆的PfSSP2基因大小为1680bp,编码559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国外的3D7、DD2、FCR3、HB3A、K1、Thai814、Thai838、Thai842、Thai947及7G8株PfSSP2的氨基酸序列在33个位点存在氨基酸替代,1处氨基酸序列增加;各株间PfSSP2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在95.7%以上。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SSP2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恶性疟原虫不同分离株间有高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节结相关组氨酸富集蛋白(KAHRP)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PCR技术分两段从FCC1/HN株基因组A趸扩增出部分序列重叠的KAHRP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pMD-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这2个片段的序列,从而得到全长KAHRP基因序列。应用AnthProt、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基因结构及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恶性疟原虫FC1/HN KAHRP全基因长2358个核苷酸,在112至564位核苷酸是内含子,全基因编码634个氨基酸残基,其中赖氨酸含量为14.35%,丙氨酸含量为9.15%,组氨酸含量为7.72%;分子量为69.37kDa。序列分析表明,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国外的3D7、FCR3、India-1、India-2、NF17、Palo-alto,PUPSP株KAHR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残残留基有52个氨基酸残基替代位点,并存在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增加和缺失。经多参数综合分析,可能有5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区。结论 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KAHRP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表明,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KAHR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HRA)诱导小鼠细胞免疫的反应.方法: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体外分别经ConA、HRA和可溶性裂殖子抗原(SMA)的刺激,3H-TdR参入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含佐剂的HRA免疫BALB/c和C57BL/6小鼠后,其脾细胞经HRA刺激后,增殖明显,可溶性裂殖子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经HRA刺激发生明显的增殖.结论:HRA上的T细胞位点发挥了效应.具有一定的突破MHC限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FCC1/HN)裂殖子表面蛋白2(MSP2)融合HBsAg基因片断真核表达质粒pVXORF1-PiMSP2-HBS在小鼠骨骼肌的表达。方法KM小鼠分3组,用0.5%盐酸布比卡因对3组小鼠行预处理后,在同一部位Ⅰ组注射浓度为1μg/μl的重组质粒pVXORF1-PiMSP2-HBS100μl,Ⅱ组注射浓度为1μg/μ的质粒pVXORFI1-HBS100μl,Ⅲ组为正常对照组,注射pH7.4PBS100μl。分别在免疫后4周和8周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小鼠注射部位肌肉组织中重组蛋白MSP2的表达。结果小鼠经DNA疫苗注免疫4周和8周后肌肉组织呈特异性阳性反应。结论重组质粒pVXORF1-PfMSP2-HBS免疫小鼠后,肌肉组织有重组蛋白MSP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汉坦病毒感染BALB/c小鼠组织中特异性抗原及病毒RNA,建立汉坦病毒感染动物的评价体系。方法将1000LD50的汉坦病毒悬液经肌肉注射感染BALB/c小鼠,在感染后的第3天,分别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研磨后制成病毒悬液,以ELISA法和q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织中的汉坦病毒特异性抗原及病毒RNA。结果BALB/c小鼠感染汉坦病毒后短期内在脑和肝组织中可以检测到大量汉坦病毒特异性抗原以及病毒RNA,而心、脾、肺、肾组织中未检测到特异性抗原及病毒RNA。结论实验结果为建立汉坦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Pf332抗原的结构和抗原表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FCCl/HN株Pf332抗原(Ag332)的初级结构和潜在的抗原表位。方法 根据Pf332基因已知序列,合成9对引物用于从恶性疟原虫FCCl/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f332基因片段。将扩增得到的9个Pf332基因片段插入pMD-18T载体后测序。用DNAstar软件将测定的Pf332基因片段序列拼接出成完整的Pf332基因序列。分别用SAPS、Tmpred、SingalP和Blastn程序来分析Ag332的初级结构和序列同源性。将与Pf332基因的9595-10083、10339-10767和10855-11247位碱基对应的RO、R1和R2片段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S。将pcDNA3-R0、pcDNA3-S-R1和pcDNA3-S-R2分别免疫Balh/c鼠,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表达产物。通过ELISA和体外疟原虫生长抑制实验来鉴定DNA免疫所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结果扩增到特异的9个Pf332基因片段,并正确插入pMD-18T载体。序列测定和拼接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332基因长16377bp,编码545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615.28ku。Ag332包含17个调度简并的富谷氨酸重复序列,抗原中谷氨酸占30.18%。恶性疟原虫FCCl/HN株和3D7株Ag332的氨基酸残基同源性达94.5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R0、R1和R2在鼠肌肉组织中表达。分别免疫了pcDNA3-S-R0,pcDNA3-S-R1和pcDNA3-S-R2的实验组IgG含量显大于空白对照组和pcDNA3组(P<0.05)。体外疟原虫生长抑制实验结果表明,pcDNA3-S-R0,pcDNA3-S-RI和pcDNA3-S-R2组的免疫血清在1:5稀释度时对恶性疟原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 Pf332抗原是一包含很多调度简并的富谷氨酸重复序列的大蛋白,Pf332基因片段R1和R2编码潜在的抗原表位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编码PAc结构基因A—P片段的重组质粒pCIA—P以经肌肉和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TSG)两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在小鼠颌下腺中的表达。方法 将2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重组质粒pCIA—P经肌肉、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两种途径免疫小鼠及pCI质粒和生理盐水肌肉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将pCIA—P经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以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结果 颌下腺区皮下注射法免疫后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和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均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周。肌肉注射法后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明显升高,但未有效诱导产生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在小鼠颌下腺中检测到PAc蛋白的表达。结论 重组质粒pCIA—P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原,该DNA防龋疫苗经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免疫是可诱导长期粘膜免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携带编码人天然颗粒溶素(GLS)和小鼠IL-12基因质粒(pZM03)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经鼻粘膜免疫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与表达。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质粒(pUV15)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滴鼻BALB/c小鼠后2周,处死小鼠,观察肺、脾组织中荧光蛋白和耻垢分枝杆菌的分布;将携带GLS和IL-12质粒(pZM03)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滴鼻免疫BALB/C小鼠3次,第1次免疫后4周,处死小鼠,用免疫组化检测肺、脾组织中GLS表达,用ELISA检测血清IL-12和肺泡灌洗液特异性SIgA的水平。结果:在BALB/c小鼠肺、脾组织中均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和耻垢分枝杆菌的分布,以及GLS的表达,并有血清IL-12水平升高和粘膜特异性SIgA的产生。结论:携带GFP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可在肺和脾组织分布;携带GLS和IL-12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经鼻粘膜免疫小鼠后,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特异性抗菌免疫,以及GLS和IL-12的体内表达,为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GDH)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测定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GDH基因,双酶切后克隆入pGEX-4T-1载体中进行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特异性血清,并用琼脂双向扩散法检测效价,ELISA、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获到了重组表达的抗原蛋白,表达产物能与鼠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发生特异反应,并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抗体滴度为1∶16。结论恶性疟原虫GDH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编码pac结构基因A-P片段的重组质粒pCIA-P以经肌肉和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TSG)两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在小鼠颌下腺中的表达。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重组质粒pCIA-P经肌肉、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两种途径免疫小鼠及pCI质粒和生理盐水肌肉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将pCIA-P经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以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的表达。结果:颌下腺区皮下注射法免疫后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和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均明显升高,并持续24周以上。肌肉注射法后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明显升高,但未有效诱导产生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在小鼠颌下腺中检测到PAc蛋白的表达。结论:DNA防龋疫苗经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免疫是可诱导长期黏膜免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