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转眼又到立秋了,但此时余暑还未消,加之频繁降雨,导致湿气过重,正是"长夏"时节。长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有的时间划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这一时段,又俗称为"秋老虎"。长夏,首见于《内经》,《内经》对时的划分主要有四时、五时等,四时是对一年春夏秋冬的划分,而五时则是指春、夏、长夏、秋、冬。长夏这个特殊季节天气闷热,雨水多,湿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其实,湿本身是一种正常气候变化,适当的湿气是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当湿气过盛,侵入人体造成疾病时,就成为了湿邪。而长夏湿盛,人体最易感受湿邪,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中医 ,临证实施中、西医“双重诊断”,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 ,尤其对于急危重症、疑难病症 ,不能动摇。“双重诊断”是患者的呼唤 ,法规、法律的指向 ,“双重诊断”功在病人 ,也利在医生 ,并且是合理应用中、西医治疗手段的前提。中西医毕竟共处于医学科学的矛盾统一体内 ,其研究的疾病对象是共同的 ,因而中、西医各自的诊断方法、诊断内容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转化、互相统一。通过辨主症、辨病名、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机 (病理生理 )、辨病性、辨疗程七个方面的分析 ,表明西医“辨病”(指西医的诊断及其方法 )可以帮助中医“辨证”(泛指中医诊断 ) ,借鉴西医“辨病”的方法和内容 ,关系中医自身学术的发展 ,尤其是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正总编寄语:七月即将进入长夏的时节,从二十四个节气来说包含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此时,由于天气炎热,自然环境中湿气弥漫,人体非常容易遭受到湿气的侵扰,因而容易出现头晕、心烦不安、疲倦乏力、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再加之有些朋友老病缠身,冬病延绵,受到老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眼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困扰。所以,这个  相似文献   

6.
<正> 第四节太阴病证太阴病是脾胃机能衰弱的病证,以腹满时痛,呕吐,腹泻,不欲饮食,脉缓或沉迟为基本特征。在内伤杂病中比较多见,在外感热病中偶见。在八纲辨证中属于里寒、里虚之证。太阴病可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但主要是寒邪直中所致。太阴属脾,病至太阴,侵犯于脾,使脾  相似文献   

7.
1.清代医家吴塘在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温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的变化列入其中。即温病始于上焦,病在肺与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病在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病在肝与肾。三焦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又是脏腑辨证在外感热病方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湿乃大气中一种正常气候,人们种庄稼需要湿气,人的体内也需要一定的水液来滋润骨头、经络、关节与肌肉,所以正常的湿气是人类必需的东西.但是湿气过甚,就会阻滞气机的升降运行而产生湿邪至病.湿本长夏主气,即于夏末秋初相交时,暑热没完全消失,雨水开始增多,湿热熏蒸,气候比较潮湿,这就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气过甚,即易伤人.湿气伤人致病有如下两个特性:①湿即水,水属阴,故湿为阴邪,阴有趋下之性,故<素问·太阴阳明>篇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所以湿邪侵袭肢体经络关节,则关节酸痛着重,固定不移.  相似文献   

9.
<正> 腑病辨证一、胆病辨证胆郁痰扰证【临床表现】主症:烦躁不寐,胆怯易惊,口苦呕恶。次症:胸闷胁胀,善太息,头晕目眩。舌脉: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相似文献   

10.
<正> 腑病辨证五、膀胱病辨证(一)膀胱湿热证【临床表现】主症: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小便淋漓,尿色黄赤或浑浊,或尿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所定疾病、证候、治法等内容 ,在原有“辨证论治电脑系统”的基础上 ,于近期研制成“WF Ⅲ中医 (辅助 )诊疗系统”。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 ,该诊疗系统在分析研究中医诊断治疗思维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建立起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整体方案 ,病、证、症结合 ,理、法、方、药俱备 ,全面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医疗、科研以及教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1 研究的意义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中医的运用方式 ,完善中医的内部整合 ,是提高其疗效 ,扩大其影响力 ,增强其生命力 …  相似文献   

12.
在第8章病性辨证的内容里面有:“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或称为病机。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证求因之谓”,这里既说病性是病因,又说病性为病机,显然这里教材谈的病性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而笔者认为病性辨证中的病性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在绪论中明确指出:“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势所做的病理性概括。”可见辨证的目的就是明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最后作病机性概括。假如证里面病性既是病因,又是病机,那么辨证里面再谈病性还…  相似文献   

13.
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13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通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中医诊治规范(草案)”〔1〕,对FD中医诊疗起到了规范作用。近年来,在证候分布〔2〕、临证治疗、诊疗流程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2008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协作组”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起草小组,在充分地讨论后,结合国内外现有诊治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提出疾病范围由FD拓展为消化不良(dyspepsia)。在此基础上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消化不良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制订了“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并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 ,其不仅侵犯与骨骼连接的滑膜、软骨、韧带、肌腱和肌肉等组织 ,还影响到心、肺、血管等器官。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人体消耗大 ,致残率高。祖国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病”范畴 ,更与古籍中“历节病”、“风湿”、“鹤膝风”等病的描述相似。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见于《素问·痹论》 ,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 ,“所…  相似文献   

15.
<正> 太阳病辨证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以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苔白,脉浮为基本特征。故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由于感受邪气和人体抗病力强弱不同,又有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之分,两者统称为“经证”。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内侵入  相似文献   

16.
<正> 脏腑兼病辨证九、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主症:大便溏泄或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腰膝及少腹冷痛喜按,面浮肢肿或水臌胀满。  相似文献   

17.
崩漏崩漏,是指妇女非正常行经而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的症状。势急而出血量多者为崩;势缓而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者为漏。多由血热、湿热、气虚、血瘀、外伤等所致。妇女月经病变,崩漏病,以及石瘕、胎漏、异位妊娠、新产血崩、产后恶露不绝,疫斑热、紫癜病、血溢病等...  相似文献   

18.
长夏即夏至至处暑五个节气。时值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温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终归脾胃,故临床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湿气伤人致病,四季均可发生,以长夏居多。  相似文献   

19.
长夏即夏至至处暑五个节气,时值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湿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终归脾胃,故临床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湿气伤人致病,四季均可发生,以长夏居多。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应激反应与中医内伤病证候阶段性研究概述 根据观察,中医内伤病气病为病多在初期发生。中医所谓“初病在气”而初期气病又多为实证,所谓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故气的实证多在初期发生,即气滞,多为第一阶段证候,又有“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故气血阴阳又在中期交织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