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EMBU和SCL-90对太原市某中学655名高中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并对两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太原市某中学高中生父母对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养方式优于男生和低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良好的教养方式与SCL-90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与之呈正相关;性别和学习成绩也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态度特点,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态度关系。方法采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自编大学生性态度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云南省某高校45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生性态度开放倾向、情感倾向和需求倾向维度得分分别为(3.41±0.87)、(3.16±0.95)、(3.84±0.84)分,明显高于女生的(2.72±0.71)、(2.83±0.94)、(3.59±0.83)分,而回避倾向维度女生得分为(2.76±0.67)分,明显高于男生的(2.37±0.83)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开放倾向得分大一和大二年级分别为(2.77±0.75)、(3.12±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乡、不同专业、父母职业、父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性态度无明显影响(均P>0.05),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性态度有明显影响;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性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农村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评价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抽取300名农村中学生进行EMBU和SES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自尊得分普遍较低,自我能力感与父母亲因子F1(r=0.440,P=0.001)和M1(r=0.389,P=0.005)呈显著正相关,与F2、F5和M4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接纳与父亲因子F1呈显著正相关,与F2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总分与父亲F1和母亲因子M1呈显著正相关,与F2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使子女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t考验与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同成份的影响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广州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广州6所大学5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0进行了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两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性和人际信任度的影响正逐渐减弱,而周围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态度的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有所增大结论社会和家长应该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作相关调整,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以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意识量表(PHSS)为测试工具,对157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青少年的行为与合群2个自我意识分量表得分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小学生创造性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安徽35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的四种创造性人格的平均等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好奇心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惩罚严厉都与想象力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84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远璇 《中国校医》2007,21(5):514-516
目的考察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包含《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了解学生自然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南京市2所小学的84名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母亲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养方式有所不同,小学高年级的女生更加受到母亲的过分保护;城市与乡村相比,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母亲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结论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及子女性别影响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养方式,母亲在教养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方法运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各维度得分最高的是珍爱生命(4.60±0.53)分,其次是积极进取(3.79±0.55)分,然后是悲观困惑(2.61±0.73)分,得分最低的是狭隘(2.59±0.78)分,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生命价值观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正相关(P〈0.05),而与父母拒绝呈负相关(P〈0.05);悲观困惑、狭隘生命价值观与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呈正相关(P〈0.05),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呈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情感温暖对珍爱生命、积极进取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P〈0.01),而父母拒绝对悲观困惑、狭隘价值观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P〈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越是正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越是积极、健康。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自尊在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为提升医学生的幸福感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596名医学生,用国际生活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问卷进行调查,采用Amos6.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 (1)自尊在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和主观幸福感间存在的完全中介效应,效应度为0.12;(2)自尊在父亲教养方式过度保护和主观幸福感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效应度为-0.10;(3)自尊在母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与主观幸福感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度为0.18,总效应为0.47,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8.30%。结论 自尊是父母教养方式和医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2.
曹志成  王戈  张澜 《中国公共卫生》2019,28(12):1666-1670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对初中生健康危害行为的影响。  方法   于2018年10 — 12月,在云南省红河州、贵州省黔东南州、珠海市随机抽取8所学校共2 089名初中生,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修订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3地的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得分率(61.17 %、64.07 %)高于平均水平(50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得分率(41.04 %、41.37 %)低于平均水平(< 50 %),但过度保护得分率(54.43 %、57.5 %)稍高于平均水平(50 %);初中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得分率(57.5 %)高于平均水平(50 %),正性情感得分(3.47分)接近平均水平(3.50分),负性情感得分(4.15分)高于平均水平(3.50分);初中生健康危害行为的均值(0.27分)远低于高危行为的界值(2分);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能显著预测健康危害行为(P < 0.05),主观幸福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健康危害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孩子的主观幸福感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危害行为。  相似文献   

13.
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1名到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了测评。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青少年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父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多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两组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结论: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陕西省和河南省抽取4 所监狱共805 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5 名服刑人员人格障碍的阳性筛查率为38.76%;服刑人员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人格障碍得分为(65.36±12.59)分;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的得分分别为(41.27±10.54)、(23.46±6.58)、(22.52±6.21)、(10.15±4.56)、(12.52±5.41)、(12.47±2.75)分,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和否认、惩罚和严厉、偏爱被试的得分分别为(48.82±10.23)、(38.12±8.16)、(17.42±5.38)、(15.86±6.25)、(12.19±3.43)分;社会支持评定问卷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分别为(6.48±2.26)、(17.25±4.13)、(6.76±1.42)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以及父亲过分干涉、母亲偏爱被试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均呈正相关(P<0.05),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均呈负相关(P<0.05);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均呈负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直接或通过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障碍,且模型拟合度较好(χ2=423.51,P<0.05,GFI=0.90,NFI=0.91,CFI=0.92,RMSEA=0.26)。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与罪犯人格形成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罪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对162名罪犯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试。结果 162名罪犯年龄为19~54岁,平均(30.14±7.12)岁;罪犯组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维度得分分别为(12.54±5.41),(16.65±3.72),(8.85±3.81)分,常模组分别为(5.96±2.84),(10.63±4.44),(12.17±3.57)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罪犯组基本人格特征为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罪犯组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精神质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罪犯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燕  姚彩琴 《中国校医》2013,27(12):881-883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的自尊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2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南京市江宁大学城2所高职院校的368名学生进行施测。结果高职男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自尊水平,高职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职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性别高职生自尊水平不同、高职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关系密切,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的高职生的自尊水平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样的教养方式对城市和农村大学生自尊的形成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方式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性格和特定的行为取决于父母和儿童双方的行为和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亲子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相互影响的,形式多样的。  相似文献   

18.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探索犯罪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调查275名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将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对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犯罪青少年在4个维度上的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掩饰性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神经质与父母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呈负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预防青少年的人格问题需要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罹患神经症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罹患神经症的关系。方法:采用EMBU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40例大学生神经症患者与46名正常大学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测查,并进行比较。结果: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FF2)、过分干涉因子(FF3)。拒绝否认因子(FF5)和过度保护因子(FF6)的得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MF3)和惩罚、严厉(MF4)因子得分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FF1、MF1)、偏爱被试因子(FF4、MF5)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干涉因子(MF2)得分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父母的某些不良的养育方式可能是大学生罹患神经症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