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7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5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51.6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19例)和传统开腹手术组(3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比两组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为(68.0±11.0)min,与开腹手术组(66.0±9.0)min相比无明显差距: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失血量为(43.0±14.0)ml,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155.0±55.0)ml;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腹腔镜手术组为(25.2±6.9)h、(5.2±1.7)d,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37.6±8.4)h、(8.4±3.3)d。两组短期(3—12个月)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微创优势。方法 选取 2015 年4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 80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试验组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异常出血、吻合口瘘、切口愈合不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6.30±1.24)cm vs (14.80±3.80)cm]、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68.45±29.65)ml vs (134.68±35.49)ml]、肛门排气时间[(2.89±1.32)d vs (3.82±1.45)d]、住院时间[(11.47±3.04)d vs (18.62±2.67)d]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人次高于试验组(19 vs 4),试验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更低(0/37 vs 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短期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5月-11月,分别采用3D高清腹腔镜(30组)和2D高清腹腔镜(20组)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各30例,对比2组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3D组手术持续时间为(2.4±0.6)h,2D组为(3.0±0.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D组术中失血量(70±14)ml,2D组(80±1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3)。住院费用3D高清腹腔镜组(6.3±1.2)万元,2D高清腹腔镜组(6.5±1.3)万元,两组相比无统计学上差异(P=0.538)。结论3D高清腹腔镜能提供清晰的三维立体视觉,良好的深度感,可实现精确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出血量。3D高清视野下能更快地提高外科医生的腹腔镜手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术后生活质量等。方法 选择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2014年5月~2016年12月因宫颈癌行手术的患者20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100例。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FACT-G评分。结果 腹腔镜组前50例手术时间为(280.0±32.5)min,长于开腹组的(190.0±23.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中按照时间顺序后50例手术时间为(200.0±22.6)min,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出血量(125.3±48.2)ml,少于开腹组的(230.0±70.2)ml,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腹腔镜组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损伤、切口愈合不良、淋巴囊肿发生率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尿潴留发生率为35.00%,高于开腹组的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48 h疼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FACT-G评分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行胸腹腔镜联合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146例(腔镜组)以及开放右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168例(开放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开放组相比,腔镜组的出血量少[(181.8±60.7)mL vs (205.7 ± 105.9)mL, t=-2.396],术后住院时间短[(11.5±5.5) d vs (13.0±7.4)d, t=-2.023],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8.2%(12/146) vs 22.0%(37/168),χ2=11.3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循环和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近期总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和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LC)与开腹手术(OC)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阐析腹腔镜手术的医疗效率。方法采用GIQI生存质量指标测定4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40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5、10、16周的生存质量值。结果LC组和OC组术前平均GLQI指数分别为110分和109分(P〉0.05)。Lc组患者术后2周时的GLQI指数为108分,下降不明显(P〉0.05),手术5周以后,GLQI指数和主观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心理情绪状态各方面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OC组患者术后2周时GLQI指数为101分,降幅明显(P〈0.05),术后5周时GLQI指数为108分,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手术10周以后,GLQI指数和上述3项分值均明显超出术前水平(P〈0.05)。手术10周内,LC组GLQI指数显著高于OC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较开腹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医疗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取传统营养方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2 d血清转铁蛋白(TRF)、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较术前1 d显著降低(P 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8 d血清TRF、ALB、PA水平较术后2 d显著升高(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能够加快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脾切除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7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30例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治疗,开腹组27例采用开腹脾切除断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排气时间、术后肝功能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结果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87.56±27.43)min vs(153.82±45.19)min],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320.85±158.65)ml vs(430.25±202.16)ml]、术后腹腔引流量[(780.65±235.43)ml vs(1225.45±189.35)ml]和住院时间[(7.55±3.25)d vs(10.57±4.37)d]均低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6.67% vs 25.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分级和住院总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安全可行,其近期临床效果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具有微创手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剖宫产手术方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了解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手术的风险.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9例再次剖宫产患者。其中对照组157例,前次手术为传统的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研究组132例,前次手术为新式剖宫产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术中情况,包括:开腹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状况;术后情况,包括:术后排气时间、产褥病率、切口感染、产后出血。结果两组间一般情况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情况比较,研究组手术开腹时间、总手术时间、无粘连例数和重度粘连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前者分别为(8.33±2.65)min、(43.79±3.65)min、57例、15例,后者分别为(11.25±4.03)rain、(51.95±4.55)min、47例、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比较,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式剖宫产再次手术因粘连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有利于降低再次剖宫产的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梅玫  王宏  孙晶晶 《解剖与临床》2014,19(5):419-422
目的观察老年人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DEX)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DEX组(n=30)和对照组(n=30)。均采用静脉麻醉,将DEX 2 ml(200μg)加入48ml生理盐水中,配成4mg/L的溶液。DEX组在气管插管成功后10min内泵入0.5μg/ks的DEX溶液,继续以0.5μg·kg^-1·h^-1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前30min;对照组在气管插管成功后的10min内泵入0.125ml/kg生理盐水,继以0.125ml·kg^-1·h^-1持续泵入至关腹前。记录2组术前(T0)、术毕(T1)、拔管后5min(T2)、拔管后30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记录停全麻药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至拔管的时间,术前24h、术后24h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与T0比较,DEX组T1~T3的SBP及HR降低,而对照组T1-T3的SB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DEX组T1-T3的SBP及HR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EX组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2例(6.7%),对照组9例(30.0%),两组POC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P〈0.01)。结论DEX能改善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且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沙培林腔内注射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抽净积液后腔内注射沙培林混合液,3h后抽净药液,再用绷带加压包扎积液创面;对照组仅以50%葡萄糖腔内注射,其余步骤相同。观察两组皮下积液改善的效果以及发热和局部皮肤坏死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积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45±36.22ml vs 172.41±45.37ml,P0.05);第一次治疗后和第二次治疗后,观察组积液量均少于对照组(55.43±36.29ml vs 132.31±41.65ml,18.39±15.47ml vs 69.42±38.75ml;P0.05),积液完全消失时间(3.22±0.64天vs11.84±1.8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率均为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皮肤坏死事件。结论:局部腔内注射沙培林可很快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且使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癫痫患者睡眠结构及夜间激醒、腿动、呼吸事件特点。方法:对63例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病例组)及4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夜间多项睡眠图(PS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入睡潜伏期、REM潜伏期、睡眠维持率、睡眠效率、浅睡期比例、深睡期比例、REM期比例和清醒期比例、分别为(87.64±27.94)minVS(150.33±82.26)min(P〈0.05)、(13.11±5.23)minVS(17.34±19.26)min(P〉0.05)、(0.58±0.09)VS(0.70±0.50)(P〈0.05)、(0.22±0.07)VS(0.16±0.35)(P〈0.05)、(0.20±0.05)VS(0.14±0.38)(P〈0.05)、(0.08±0.07)VS(0.17±0.90)(P〈0.05)、(0.91±0.07)VS(0.89±0.07)(P〈0.05)和(0.96±0.03)VS(0.81±0.16)(P〈0.05)。两组夜间激醒指数、在NREM期激醒指数、孤立性腿动指数、在REM期及NREM期孤立性腿动指数、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存在夜间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较差和睡眠呼吸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43例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75岁年龄为界分组,其中观察组(大于或等于75岁)47例,对照组(小于75岁)96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切缘长度、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及术后30 d死亡率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和手术时间超过350 min是术后总并发症增多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时间超过350 min和合并糖尿病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只要严格选择病例,手术前后注意监测并积极处理合并症,熟练操作,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老年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144和miR-502-3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从我院肝癌数据标本库中挑选82例原发性肝癌深低温冻存组织标本。其中50例早期复发组(术后1年内肝内出现复发病灶);32例非早期复发组(术后超过2年未出现肝内复发病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144、miR-502—3p在两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非早期复发组,miR-144在肝癌早期复发组中表达上调[(43.893±107.890)VS(6.321±6.845),P=0.018];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仅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5)。而miR-502—3p在肝癌早期复发组中表达下调[(6.702±9.775)VS(26.467±39.613),P=0.009];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脉管癌栓、肝硬化、Edmonson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miR-144、miR-502-3p与肝癌的早期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是肝癌早期复发的分子标记物以及未来肝癌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进行阴式非脱垂全子宫切除术的术中情况及术后结局,探讨应用BiClamp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复且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妇产科进行阴式非脱垂全子宫切除术的10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4例,应用BiClamp完成手术,对照组46例,由同组手术者以传统手术方法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子宫质量、术后病(术后24h以后的10d内用口表每日测量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发生率、术后住院日的差别.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为(36.55±7.25) min,术中出血量为(41.12±2.83)ml,切除子宫质量为(395.49±21.74)g,术后病发生率3.70%(2/54),术后住院日为(3.88±1.22)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6.93±9.33)min,术中出血量为(104.12±8.48)ml,切除子宫质量为(380.32±18.81)g,术后病发生率8.70%(4/46),术后住院日为(4.05±0.97)d.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病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切除子宫大小和术后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BiClamp能够简化手术步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术后恢复快,是具有应用价值的一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及术后早期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病人共30例,年龄40-60岁,在麻醉前、麻醉后30min、术毕(麻醉苏醒时)、术后24、48、72h分别采肘静脉血,检测Hηb、Lηb、ESR、Hct、EAI、EDI、ERI等。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期间Hηb、Lηb、ηr、ηp、Hct、ESR、EAI、ERI均降低,其中Hηb、Lηb、ηp、Hct、ESR与麻醉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术后早期各血液流变学指标逐渐升高:(1)Hηb、Lηb、ηr、ηp、ESR、EAI至术后72h时超出正常值范围;(2)EDI在术后24h-72h明显降低(P〈0.05)。结论:(1)直肠癌患者患者在麻醉手术前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性变化,表现为血液粘滞性增高;(2)麻醉手术期间血液流变性指标降低,血液粘度降低;(3)术后早期患者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对保持微循环灌注和避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