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土家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其中涉医谚语反映了丰富的土家医药文化知识,具体包括疾病防治、用药宜忌、养生保健等。研究分析这些涉医谚语,有助于管窥土家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土家民族医药知识。  相似文献   

2.
民间谚语,特别是农家谚语、体育谚语、医药谚语等,是千百年来人们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运动健身、医药治病的实践等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语言精炼,朗朗上口,道理深刻,便于记忆。如能从中汲取"营养",用于日常生活,将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人们口头上的通俗、简炼、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内容上大多是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中草药谚语是人们在运用中草药防病治病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现简单介绍几条常用的中草药谚语给大家。 1.识得千里光,一世不生疮 这句谚语意思是,谁人认识并能运用千里光这味草药,就会一辈子不生疮了。千里光又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养生保健方面,就有很多谚语,离退休的老同志,常诵读和回味这些谚语,对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记忆中,识字不多的母亲时常谚语不离口,一张嘴就蹦出一句耐人寻味、哲理颇深的健身谚语,以此教育子女。可以说,母亲的谚语伴随我一生,常讲常新,百听不厌。  相似文献   

6.
健康谚语     
<正>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其中健康谚语是长寿的金玉良言、不二法则,时时吟读,常常照做,就会少生疾病,健席长寿,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人们对养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并按其内涵要点浓缩成了短小的谚语格言。双休假日,总爱翻阅有关养生保健方面的期刊、书籍。而每每品读到其中一些言简意赅、理在其中的养生保健谚语或格言,还会掏册执笔将这些谚语、格言辑录下来,以作为自己身体力行的信条。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人们对养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至验,并按其内涵要点浓缩成了短小的谚语格言。双休假日,总爱翻阅有关养生保健方面的期刊、书籍。而每每品读到其中一些言简意赅、理在其中的养生保健谚语或格言,还会掏册执笔将这些谚语、格言记录下来,以作为自己身体力行的信条。  相似文献   

9.
福建民间谚语内容丰富,包罗甚广,其中就有不少饮食相关谚语。这些谚语既为福建民众长期生活经验凝练而得,又是对中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对福建民谚中饮食相关谚语进行收集整理,将其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蕴含了五味调和,饥饱适度、定时定量,均衡饮食、合理搭配,四季有别、因人而异,进食规范、食后保养的中医饮食养生观,从而认为大部分福建民谚在当今的养生保健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提倡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双足与保健》2009,(2):27-28
我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民间谚语:“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温水刷牙,牙齿喜欢”;“热水洗脚,如吃补药”。这些谚语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不要忽视像洗脸、刷牙这样的日常小事。  相似文献   

11.
张德荣 《养生月刊》2004,25(5):441-441
民间有句谚语,叫做“早饭好,午饭饱,晚饭少”。这句谚语得到不少养生学家的赞同。特别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通报》2009,8(6):34-34
医学谚语,大都具有哲理清晰、医理确实、思路明快、诗意芬芳的特点,不仅能使人有知识的获取,而且能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寥寥数语就可以把人带入充满乐趣的医药文化境界中去。为了表现其自我的价值,谚语运用和调动了各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3.
正谚语,即用固定语句、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大众中广为流传。如,人们常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而在养生保健方面的谚语也很多,有的已在民间流传几百年,对现代人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养生谚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时时吟读,常常照做,就会少生疾病,健康长寿,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廖明凯 《养生月刊》2005,26(7):644-645
长期以来,在民问流传着许多有关保健养生的谚语格言。这些谚语格言,是人们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记,易操作,读来饶有趣味,且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保健养生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谚语 ,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俗语。其内容以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历经反复检验而得出的经验教训为主 ,虽其形式通俗简练、朴实无华 ,却又含义深刻 ,包罗万象 ,维系于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药物 ,作为人们祛病健体的主要工具 ,自然也在其涉猎的范围之内。笔者姑且将有关药物的谚语称之为“药谚”,以下试述其略。1 药谚的来源、形式及流行范围塞万提斯曾言 :“谚语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句子。”药谚同样也源于人类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用药实践。其创制者包括两类群体 :一是古今并不知医的普通劳动群众。他们是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温长路 《养生月刊》2022,(3):248-249
[谚语释义] 莲,质白而中空,历代为菜,故称"莲菜".莲的可食根茎藕为平性,但食无忌,故云"有病无病只管尝".这条谚语也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基本符合中医的食疗原理.  相似文献   

18.
姚硕仑 《养生月刊》2003,24(1):22-22
30年前我搜集到一条卫生谚语:“晚吃萝卜早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生姜是调味品,煮鱼烧肉放上几片,可以去腥味;萝卜可以做菜,也可当水果吃。谚语说的晚吃萝卜早吃姜,肯定对人体有益,可是益在何处? 我找来秦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19.
在欧洲有这样一句谚语:“送牛奶的人,比喝奶的人聪明”。这句谚语,道破了经常运动对健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背肌力量下降,防碍大脑智力 在现代生活中,饮食量和运动不足已经处于极度的不平衡状态。运动不足引起脊骨肌肉力量下降,最终出现智力不佳。  相似文献   

20.
食疗谚语     
中国民间谚语精练、生动、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人缺食,脸发黄;地缺肥,禾发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充分说明人以食为养的重要意义。饮食疗病保健的谚语如:“荤素搭配,长命百岁”;“膏粱厚味,易伤脾胃”;“食不过饱,饮勿过量”;“按时饮食,身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