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大核(NRM)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NRM,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 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M投射的神经元含PKCγ,提示PKCγ在向NRM传递痛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NRO)的投射。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内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的投射。结果将FG注入NRO,在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O投射的神经元为PKCγ阳性神经元,其在向NRO传递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的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苍白核(NRP)的投射。方法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将FG注入NRP,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P投射的神经元是PKCγ阳性神经元,提示其在向NRP传递的信息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丹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24):2213-2216
目的 观察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超微结构在大鼠延髓背角内的定位分布及其突触联系。方法 用PKCγ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 PKCγ阳性胞体和突起密集地分布于延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Ⅱ层与Ⅲ层交界部内呈中等密度,Ⅰ层,Ⅱ层外侧部和Ⅲ层深部的阳性胞体和树突较少见;PKCγ的阳性反应产物主要聚集于胞膜和树突膜的内侧,其他部位较稀疏;PKCγ阳性胞体和树突多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非对称性轴-体和轴-树突触联系。结论 大鼠延髓背角内有PKCγ阳性胞体和树突,它们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突触联系。本研究的结果为PKCγ参与外周伤害性信号的处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脊髓背角内PKC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脊髓背角内PKC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在坐骨神经切断后2、5、10、15、20、30、40、60d,取脊髓背角,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染色,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并比较脊髓背角手术侧和对照侧的免疫强度。结果从第2天开始,手术侧脊髓背角L4~L5节段PKCγ免疫阳性反应较对照侧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t=3.12,P<0.05);在第15天时免疫阳性反应最强,是对照组的1.89倍(t=4.85,P<0.01),然后逐渐减弱,2个月后恢复到正常水平(t=0.91,P>0.05)。结论PKCγ在由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激活多巴胺受体对大鼠脊髓背角Fos样蛋白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伤害性电激大鼠单侧后爪诱发的同侧腰段脊髓背角F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发现伤害性电刺激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多数位于同侧背角浅层,排列密集,少数位于同侧背角深层,排列稀疏;腹腔注射多巴受体激动剂使同侧背角浅层和深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而多巴胺二型受体拮抗剂能够完全阻断多巴受受体激动剂的抑制作用。提示多巴胺受体参与疹水平伤害性信息递的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大脑皮质向脊髓及延髓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方法:将颗粒蓝(GB)及核黄(NY)分别注入大鼠的脊髓和延髓的巨细胞网状核,在大脑皮质观察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G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1,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24,6,4,3,1,2区。4,3区内发现少量双标记细胞。结论:大鼠大脑皮质向巨细胞网状核发出投射的神经元的分布区域,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内,4区和3区内有少量向2者发出分支投射的神经元,约占同区内皮质脊髓神经元的5%~10%。  相似文献   

9.
冯宇鹏  杨鲲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8):721-724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Ⅰ,Ⅱ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终末与γ-氨基丁酸(GABA)能和甘氨酸(Gly)能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 包埋前GABA或Gl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包埋前CGRP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结果 GABA或Gly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神经元胞体、胞突和树突内,CGRP阳性标记主要见于无髓和薄髓轴突内。约53%和51%的CGRP阳性轴突终末分别与GABA和Gly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其中的多数为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较少。结论 含CGRP的初级传入纤维直接与MDH浅层内的GABA能及Gly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干中缝核群EP3受体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前列腺素E受体EP3亚型(EP3R)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EP3R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一侧脊髓背角浅层,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脑干中缝核群、巨细胞网状核α部(GiA)、延髓网状结构、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EP3R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PAG、脑干中缝核群和网状结构。FG标记并呈EP3R阳性的双标神经元主要见于脑干中缝核群和GiA。结论 脑干中缝核群和GiA向脊髓背色投射的部分神经元含EP3R,前列腺素E2可能通过EP3R对这些下行投射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吗啡对神经损伤性大鼠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hung模型建立慢性神经性疼痛大鼠模型,行为学方法测试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单个神经元记录法记录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放电活动。实验分正常大鼠组(N组),假手术组(S)和神经损伤性大鼠组(I组)。3组在脊髓表面予以吗啡、荷包牡丹碱(BIC)和番木鳖碱(STN)前后,以不同级别机械刺激足部感受野,分别记录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诱发放电活动。结果:脊髓表面用10μmol/L吗啡能显著抑制3组大鼠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的诱发性放电活动。与基础值相比,N组和S组压力刺激抑制了72%±6%(P<0.05),钳夹刺激抑制了76%±5%(P<0.05),但I组抑制作用显著低于N组和S组,压力与钳夹刺激与基础值比分别抑制32%±4%和26%±3%(P<0.05);而予以BIC阻断GABAA受体后,N组和S组吗啡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5),I组吗啡的抑制作用无明显改变(P>0.05);STN阻断甘氨酸受体后,3组吗啡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区别;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同时阻断后,吗啡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吗啡对慢性神经损伤性大鼠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诱发性放电活动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主要与慢性神经损伤性大鼠脊髓GABA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内脑啡肽(ENK)阳性结构的突触联系。方法 免疫电镜技术。结果 ENK阳性胞体较少,呈小型圆形和梭形,主要分布于MDH的Ⅱ层;ENK阳性终末主要见于Ⅰ层和Ⅱ层外侧部。ENK阳性结构主要形成四种联系;ENK阳性终末与阴性终末紧密接触,但未见突破联系;ENK阳性终末与Ⅰ层的阴性胞体形成对称性轴-体突触;阴性终末与Ⅱ层的ENK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ENK阳性终末与Ⅱ层的ENK阳性树突形成对称性轴-树突触。上述阳性或阴性终末均主要含圆形小泡,有时可见少量扁平小泡、椭圆形小泡和大颗粒囊泡。结论 MDH内的ENK阳性终末与ENK阳性或阴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李云庆等8位科教人员完成了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该研究的内容包括:(1)用细胞内记录和标记方法观察了延髓背角Ⅰ、Ⅱ、Ⅲ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点,初步阐明了延髓背角的细胞构筑、局部环路及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并据此对神经元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2)对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神经活性物质、向内脏感觉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结  相似文献   

15.
16.
马文领  张文斌  张宇飞 《医学争鸣》2003,24(15):1387-138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 V)内接受口面部深层结构(咬肌)伤害性信息的calbindin D-28k(CB)神经元是否投射到孤束核(NTS).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os和CB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结果:FG逆标细胞和Fos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注射和刺激同侧IN V的背侧边缘旁核(PaMd)和三叉旁核(Pa V)内;大量的CB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双侧IN V内.IN V内的大部分FG逆标细胞(约73.3%)呈CB免疫反应阳性.在FG和CB双标记的神经元中。又有一部分(约47.4%)为同时呈Fos免疫反应阳性的三重标记.结论:IN V投射至NTS的CB神经元接受口面部深层结构的躯体伤害性信息,含CB的神经元可能在口面深部伤害性信息经IN V至NTS的传导径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与背索核的投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麻醉大鼠用颈髓背索逆向刺激和腰髓背角细胞内或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在腰髓背角Ⅱ一Ⅳ层记录到52个单位,其中32个单位的反应符合逆向反应标准,为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中有15例在逆向反应后间隔不等的时间出现一至多个突触后反应,提示某些DCPS神经元接受来自背索核的下行支配,其余21个单位仅产生突触后反应,可能为背角中接受DCN下行投射的中间神经元。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素双标记法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轴突逆行传递法研究大鼠延髓腹外侧区(VLM)向迷走神经背核簇(VDC)尾侧部和脊髓的投射。结果在两侧(同侧较多)VLM内有许多分别投射VDC尾侧部和脊髓的神经元,还有一些以轴突分支投射两处的神经元,后者主要分布在腹外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腹侧部和α部以及邻近延髓的腹侧面处。  相似文献   

19.
甘丙肽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微电极胞外记录方法记录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观察甘丙肽对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方法:实验将甘丙肽滴加于大鼠L3-L5节段的脊髓表面,观察到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减少,持续25~30min后恢复.结果:观察到甘丙肽能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引起的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增加.结论:甘丙肽具有一定抑制脊髓背角痛觉信息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P物质(SP)及其受体阻断剂Spantide对Wistar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发放电和伤害性慢痛性电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管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离子微电泳。结果:(1)电泳SP可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位放电增多,其效应可被Spantide阻断。(2)电泳SP又可抑制福尔马林引起民的神经元伤害性痛放电,此效应可被纳洛酮2和Spantide翻转。结论:在痛觉调制过程中,脊髓内SP起着传递痛觉信息和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