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多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价值及对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埋藏深度、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至我院接受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200例患者均统一实施冠脉造影以及64排256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下冠心病及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出率,患者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平均埋藏深度、平均狭窄程度及具体发病位置,并对比不同检查方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显示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检出率为70.50%(141/200),76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包含122处发病位置,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5.31±2.12)mm、平均埋藏深度为(2.41±1.15)mm、平均狭窄程度为(43.15±10.58)%.螺旋CT结果显示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检出率为86.50%(173/200),102例出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包含215处发病位置,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6.75±2.28)mm、平均埋藏深度为(3.17±1.45)mm、平均狭窄程度为(48.26±10.35)%;冠脉造影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3.00%(46/200)高于多排螺旋CT10.50%(21/2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可准确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并明确其具体发病位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MB)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1274例患者均行16层CTA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进行陪重组,观察有无MB,测量MB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结果 共发现129例139段MB,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1.25~4.76mm,0.5~3.4mm.发生于前降支中远段113例(81.3%).结论 16层CTA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和心肌的解剖关系,是诊断心机桥的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与64排螺旋CT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和64排螺旋CT(64MDCT)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手段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64MDCT检查,并应用其工作站相关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评估分析。一周内实施冠状动脉内IVUS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分析病变血管52支,其中左主干24支,前降支21支,左回旋5支,右冠状动脉2支。IVUS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段为60段,64MDCT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样本57段,其中3段病变64MDCT诊断正常而IVUS显示为斑块早期病变。64MD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诊断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4.7%。IVUS与64MDCT的管腔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0.83、0.81。结论 IVUS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斑块的大小和性质。64MDCT作为非侵入性方法亦能显示管壁斑块的构成,判断病变的类型及程度,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疆南疆地区汉族及维吾尔族健康体检人群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3 565例维吾尔族及汉族健康人群CCTA资料。3 565例中,男2 271例、女1 294例,年龄25~79(48.13±10.60)岁。其中维吾尔族2 041例,年龄25~79(48.42±10.58)岁,男1 299例、女742例;汉族1 524例,年龄28~75(47.91±10.62)岁,男972例、女552例。对冠状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PR)、最大强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比较汉族及维吾尔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其所致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 3 565例健康人群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CTA检出率为33.44%(1192/3 565),其中汉族人群检出率为28.41%(433/1 524),维吾尔族人群检出率为37.19%(759/2 041)。共检出不同性质斑块2 657个:汉族人群检出不同性质斑块802个,占总数30.19%(802/2 657),其中钙化斑块551个、混合斑块140个、软斑块111个;维吾尔族人群检出不同性质斑块1 855个,占总数69.81%(1 855/2 657),其中钙化斑块1313个、混合斑块311人、软斑块231个。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斑块狭窄程度:汉族人群组轻度狭窄者占71.83%(311/433),中度占12.47%(54/433),重度占3.23%(14/433);维吾尔族人群组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占58.24%(442/759),中度占20.42%(155/759),重度占3.69%(28/759)。两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狭窄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0, Z=-11.396, P值均<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0, P>0.05 )。结论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健康成人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其所致狭窄度存在差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评估心肌桥及伴发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256层螺旋CT检查并于30 d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01例患者相关资料。统计多层螺旋CT和CAG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及检出心肌桥的位置分布;并测量心肌桥的长度,CT血管成像评估载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冠脉分支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结果 256层螺旋CT检出16例患者共18段心肌桥,检出率为15.84%,其中最常见的心肌桥部位是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为16段,出现率为88.89%(16/18)。CAG仅检出4例患者共4段心肌桥,检出率为3.96%。256层螺旋CT测量心肌桥的平均长度为(27.20±16.30)mm,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狭窄程度≥50%有5段(27.78%),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近段狭窄程度≥50%有6段(33.33%)。结论 256层螺旋CT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更清晰显示心肌桥形态结构,并可观察伴发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础,对照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结果,评价64排螺旋CT(64-MSCT)检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50例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5岁。行64-MSCT成像,2周内行冠状动脉IVUS,对186个冠状动脉斑块的64-MSCT及IVUS图像行对照研究。IVUS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软斑块(包括纤维脂质和坏死核心),64-MSCT则测量斑块密度,以CT值表示。结果对照IVUS结果,MS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的诊断灵敏度为93.2%,特异度为91.6%。非钙化斑块组斑块含有较多的纤维和纤维脂质成分,与钙化斑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钙化斑块组相比,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含有较多的坏死核心成分。结论 64-MSCT具有良好的检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能力,64-MSCT与IVUS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价值.方法:767例疑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其中401例诊断为MB-MCA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其MB的长度和厚度.其中32例同时在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用双源CT Inspace软件中的4D工具对所有期相的数据进行动态重组,以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与DSA对照分析两者显示MB-MCA的价值.结果:本组MB-MCA的发生率为52.3%,其中前降支占86.3%,左旋支占9.7%,右冠状动脉最少占1.7%.MB长(20.2±2.3)mm,厚(2.6±0.2)mm.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是目前诊断MB-MCA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选取胸痛入院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72例为冠心病组,健康者28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IMT的值、斑块出现情况及斑块总积分,并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均有显著增加(P 0. 01);双侧斑块及总板块发生率显著升高(P 0. 01),斑块总积分显著升高(P 0. 01)。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2例中,有58例出现颈动脉斑块,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诊断确诊,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0. 5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Fat attenuation index,FAI)指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 2020年 1 月~2022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85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CTA检查,测量斑块定量参数及测量冠周FAI指数.根据患者 1 y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n=20)和预后良好组(n=65).比较两组斑块定量参数、FAI指数,并分析斑块定量参数与FAI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斑块定量参数与FAI指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斑块定量参数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FAI指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总斑块负荷、非钙化斑块负荷、钙化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率、重建指数与FAI指数呈正相关(r=0.382、0.451、0.439、0.425、0.396,P均<0.05);斑块定量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 0.781,FAI指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AUC为 0.733,两者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均有一定的价值,但斑块定量参数与 FAI 指数联合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AUC为 0.839,高于单一预测价值.结论:基于CCTA定量斑块特征参数、冠周FAI指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两者联合用于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斑块形态等超声检查指标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寻求针对严重程度最合适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璧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门诊患者的血管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利用血管造影评分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与超声检测得到的CIMT、最大斑块高度和窦部斑块总面积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到不同参数的临界值来分析冠心病严重程度。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等于50%的严重冠心病患者CIMT值、最大斑块高度、斑块总面积分别为(0. 92±0. 05) mm、(2. 59±0. 70) mm、(45. 3±12. 0) mm~2,而狭窄程度小于50%的冠心病患者的相应指标则分别为(0. 79±0. 06) mm、(1. 67±0. 69) mm、(30. 8±12. 8) mm~2,冠心病患者的3个超声检查指标均随其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 0. 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3个指标的最佳临界值:CIMT为0. 83 mm、最大斑块高度为1. 55 mm、斑块总面积为28. 5 mm~2。其中,CIMT的阴性似然比(0. 07)最优。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检查对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及冠心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除了常用的CIMT指标,颈动脉斑块形态也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敏感的图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