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与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6.3±4.5)%与(14.6.4-4.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李绍发  梁柯  黄志志 《广西医学》2014,(4):462-464,467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5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105例患者椎动脉开口共成功植入105枚球扩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率为(9.1±3.0)%,成功率达100.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第2-7天和1个月复查椎动脉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未发现再狭窄。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94.29%。术后随访1-36(21±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24.76%(26/105),未发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能解除血管狭窄,明显改善狭窄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个月。结果2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7±12)%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5±4)%。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15例发现2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50%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及颈部血管超声进行初步筛选,再行全脑血管造影。对狭窄程度〉70%或〉50%的症状性狭窄施行支架成型术,并对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96例有38处狭窄,成功置入39枚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见血管狭窄明显改善,术后症状均好转,无1例加重。7例患者术后3~8个月CTA或全脑血管造影随访显示,仅1例出现支架置入部位再狭窄。结论:采用动脉支架成型解除动脉狭窄,以从源头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效果。方法  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9例后循环狭窄 ,2 0例为前循环狭窄 ) ,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平均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3 5 %± 6 7%、11 2 %± 4 3%。临床随访 4~ 2 4个月 ,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 ;脑血管造影随访 2 9例患者 ,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围手术期行头颈部CT或MRI、超声检查进并进行抗凝治疗、全脑血管造影;152例患者均使用脑保护装置及预扩张;观察治疗前后脑组织灌注及临床症状的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152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即刻造影,血管残余狭窄≤20%;术中一过性血压降低、心率下降115例,占75.65%;随访期3个月-24个月,平均9个月,症状消失或减轻136例,89.47%,再狭窄6例,占3.95%;3例术后肌力由Ⅳ级减为Ⅱ级,经治疗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无卒中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对围手术期进行有效治疗,选择合适血管内支架及手术方式,能够快速解除狭窄,恢复生理性脑血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作为颈内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架血管技术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置入支架,术中1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15例均应用脑保护装置.结果 15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13例(10~18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术后狭窄段血管管腔分别为(2.84±1.18)mm和(5.86±0.65)mm,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缺血发作,无1例发生再狭窄,3个月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狭窄段管腔内径为(5.84±0.33)mm,与术后即刻狭窄段管腔内径(5.86±0.65)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并探讨其相关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65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29例(7. 92%)出现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产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对较高。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脑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血管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颅外脑动脉狭窄的10例患者(共13处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支架置入情况:共置入支架13枚,均一次性完成支架放置,技术成功率100%,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20%者12处、25%~30%者1处,颅内血管造影显示脑实质血流灌注明显改善。(2)临床效果:术后随访20天至18个月,5例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2分降至术后的平均0.8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例TIA患者中的2例随访期未再次发作,另1例术后5个月出现非支架侧血管卒中;1例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未再出现盗血现象,1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并发症发生情况:出现近期症状性并发症2例,系术中出现、术后持续的颈动脉窦反射导致的心率下降,均为一过性,最长持续时间〈48h;未发现远期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临床效果好,适合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颈部CT血管造影(CTA)的结果,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5例,对患者进行CTA检查,分析患者的CTA检查结果,探究其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在65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59例,正常未发现颈动脉狭窄6例,检出率为90.77%;共检测血管130支,共有89支狭窄的血管,其中轻度狭窄的血管为52支,所占比例最大(58.43%);而在相应的血管中,颈内动脉有78支狭窄,所占比例最大(87.64%)。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进行颈部CTA检查,对于颈部血管的形态显示的比较清楚;另外也能观察周围的毗邻关系,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较高,对于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血栓保护伞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效果。方法:1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时采用血栓保护伞,首先将血栓保护伞通过狭窄部位并释放,然后进行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情况,大体观察回收支架。结果:19例血栓保护伞放置及支架成形均成功实施,回收的保护伞中13个发现碎片组织,无手术死亡及血栓栓塞并发症,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使用血栓保护伞可能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赵忠江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63-964,966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患者共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给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均显著改善,轻度狭窄的TCD与DSA相符率为56%,中度与重度的相符率分别为75%与78%.患者术后1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的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和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相比,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5.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二维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狭窄手术及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二维彩色多普勒检查,对颅外段颈动脉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狭窄度为50%~70%的患者17例,71%~79%的患者2例,80%~89%的患者5例,90%~99%的患者3例.12例行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的患者术后7 d时,见颅外段颈动脉管腔通畅,血流速度接近正常,发现1例患者内膜残端漂浮于管腔中,但不影响血流方向及流速.15例行颈动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的患者术后2周见支架位置及走行均正常,管腔无明显狭窄.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在CEA和颈动脉PTAS术前对颅外段颈动脉进行准确测量和正确评价,术后可对手术疗效进行随访观察和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其治疗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结果 80例患者成功植入80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放入支架前椎动脉狭窄率为(76.67±4.03)%,放入支架后椎动脉狭窄率为(13.70±1.88)%;80例患者最长随访7年,最短随访2年,失访1例,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3.75%.58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1例临床症状缓解,1例临床症状加重,总有效率98.75%.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是一种非常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NHISS评分6~10分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后将颈内动脉直径狭窄率50%以上者纳入治疗组,术后7天再次行NHISS评分,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共计应用颈动脉支架48枚,全部支架释放准确。患者症状不同程度改善,随访至今最长64个月未再发生脑血管事件。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4例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例.结果 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经支架成形治疗后10例血管直径恢复正常,4例血管直径恢复85%~90%.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4例获得致密栓塞,1例疏松栓塞,1例单纯支架置入后动脉瘤腔内血流滞留.术中发生支架移位1例.随访1~36月,无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事件,10例定期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支架再狭窄或闭塞,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