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肺内孤立性结节(SPN)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9例SPN行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HRCT扫描及薄层冠状位、矢状位MPR重建。图像分析分为2种方法,方法A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轴位HRCT图像,方法B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薄层冠状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判断方法A和方法B对SPN基本形态和基本征象的评价有无不同。结果:方法A和方法B对39例SPN基本形态和征象评价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螺旋CT结合轴位HRCT的方法将2例炎症误诊为肺癌,螺旋CT结合MPR图像则作出正确诊断。与MPR图像比较分析后发现,轴位图像未能真实显示病灶的基本形态。结论:薄层MPR在显示SPN的基本征象方面同HRCT的作用相同、在评价SPN的基本形态方面优于单纯轴位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对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颅内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内脂肪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表现。结果:颅内脂肪瘤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为中线及附近的脂肪密度影,CT值-25~-120Hu,平均-61.6Hu,病灶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效应。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合并的畸形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脂肪瘤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任一平面重建图像,能与MRI相媲美,弥补了轴位CT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副鼻窦16层螺旋CT扫描的技术优势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多层螺旋扫描机,对68例临床诊断鼻窦炎的病人行轴位螺旋扫描,准直0.75mm,床速5mm/cycle,重建薄层高分辨率图像系列,层厚1mm,间隔0.5mm,卷积核H70h very sharp。将图像系列载入3D卡,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行标准轴位、冠状位、矢状位2次图像重建,层厚1mm,间隔0.5mm,多方位观察鼻腔和鼻窦的细微结构,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果多平面2次重建图像具有高清晰各向同性,能清楚显示鼻腔、副鼻窦的细微结构(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基本CT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各向同性的多平面二次图像重建技术为副鼻窦检查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外伤性锤砧关节脱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头颅常规CT检查诊断单侧颞骨骨折或外伤性中耳腔积液患者52例,对原始图像行颞骨薄层重建,将重建数据传至GE AW4.4工作站,应用MPR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双侧锤砧关节行轴位和冠状位重建分析。结果:32例颞骨骨合并锤砧关节脱位,头颅常规CT图像均被漏诊,其中12例锤砧关节半脱位,MPR轴位表现为关节间隙较对侧轻度增宽,清晰可见,冠状位呈"Y"字征;20例锤砧关节全脱位,MPR轴位和冠状位表现为锤砧关节间隙明显增宽,砧骨出现不同程度旋转和移位。结论:当颅脑外伤患者CT检查诊断颞骨骨折或外伤性中耳腔积液时,均应行颞骨CT薄层重建及MPR图像后处理分析了解锤砧关节有无脱位。  相似文献   

5.
多排螺旋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翔  秦海芳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889-389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肋骨骨折扫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GE的Lightspeed8排螺旋CT对56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图像重建并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掩(SSD)图像重建,观察和分析肋骨骨折情况、周围其他解剖结构病变。结果:56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无肋骨骨折外其余55例患者均有单发或多发肋骨骨折,共计检查出肋骨数量为105根,CT原始扫描数据发现肋骨骨折103根,CT层厚为2.5mm薄层重建图像数据发现肋骨骨折为105根,重建三维图像VR、MIP、MPR、SSD发现肋骨骨折为102根,结合上述图像能清晰显示肋骨骨折情况、骨折数量、是否错位,除发现X线片肋骨骨折不明显骨折情况,同时还发现周围其他解剖结构外伤情况。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多种图像重建,其对肋骨骨折诊断准确性要优于常规X线检查,可弥补X线检查中不足,为临床诊治肋骨骨折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冠状位重建图像与轴位薄层CT图像在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判定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68例病理证实的直径不超过3 cm的SPN,常规轴位薄层CT(1.25 mm准直层厚,FOV 20 cm)扫描SPN与16层螺旋CT(10mm准直,重建间隔1.25 mm,FOV 36 cm,螺距1.75:1.骨算法重建)全肺扫描,全肺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冠状位MPR(2.5 mm层厚)重建对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分析3名观察者轴位薄层CT与冠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在结节良恶性判定置信度水平的效能,并记录每个病例的疾病诊断.两组图像的诊断准确卒与McNemer检验的比较.结果:对于病变良恶性的判定方面,两组图像之间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冠状住MPR和轴位薄层CT图像各自平均Az=0.853和0.854);病变诊断准确率方面,冠状位MPR图像(74%)与轴位薄层CT图像(71%)几乎相等(P=0.3).结论:在SPN的评价中,冠状位MPR图像诊断效能可与轴位薄层CT图像相媲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位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PR)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均进行X线及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行多平面和三维图像重组。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骨折细节。结论:16层螺旋CT三位重建及MPR图像能直观地、整体地显示胫骨平台的骨折情况,对临床医师制定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15例使用CT增强和肺血管三维成像诊断为肺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将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与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重组技术联合,对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和CT增强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对辐射剂量、碘对比剂用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将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联合多种三维重组技术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囊瘤的大小和形状,全部患者均确诊无误;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的辐射剂量低于CT增强的辐射剂量,不需使用碘对比剂。结论:通过对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可有效诊断肺动静脉瘘,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总结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关节疾病及人工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多层螺旋CT具有多排探测器,每周扫描可获得多层断层图像。利用多层螺旋CT图像工作站的后处理功能对原始数据用多种方式重建,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重建图像质量高、重建图像快等特点,并可获得各向同性的任意切面重建图像。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平面进行观察发现病变,同时可利用相对层面的方法结合轴位图像对可疑病变的部位进行观察。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技术在髋关节形态显示及测量、人工关节置换、髋关节创伤骨折等方面将发挥较大作用。计算机技术及CT技术的进展及软骨成像技术的突破,将促使人们更加充分了解生理状态下的人体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 mm层厚、7 mm、5 mm、3 mm及1 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采用1 mm层厚、1 mm间隔进行拆薄重建图像。对各组原始轴位图像与相应拆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扫描层厚在3~10 mm层厚时,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直接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同时接受X线辐射剂量越多。1 mm层厚、层距扫描图像噪声较大,图像质量差,受X线辐射剂量最多。结论: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有一定相关性,在3~10 mm,当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图像质量佳,为实现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及超薄图像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隐匿性骨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PHILIPS公司16层螺旋CT对1 000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对原始数据做薄层图像重建并传输至工作站,然后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图像重建方法,将不全或无错位骨折定为隐匿性骨折。观察分析肋骨和肋软骨骨折情况,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病变。结果 1 000例中,170例诊断为单发或多发肋骨隐匿性骨折。肋骨骨折总数为195根。CT轴位扫描显示肋骨骨折184根,检出率为94.4%。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后显示肋骨骨折193根,检出率为99.0%。其中2根肋骨骨折CT轴位扫描显示而三维重建未能显示,11根肋骨(肋软骨)骨折三维重建显示而CT轴位扫描未显示。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诊断肋骨隐匿骨折的准确性要优于常规CT轴位扫描,为临床诊治肋骨骨折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包括MPR,MIP,VR),平扫层厚5.0 mm,重建层厚0.5 mm.结果 23例患者中,寰椎骨折5例,枢椎骨折18例,其中合并寰枢关节脱位5例.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分型,寰齿间隙的改变.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寰枢推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骨性泪道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65例骨性泪道骨折患者的16层螺旋CT图像。采用美国GE公司AW4.1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行多平面重建术(MPR),比较薄层横断面与多平面重组图像的诊断结果。结果:16层螺旋CT图像能清晰显示泪囊窝、鼻泪管骨折,65例患者共计75处骨折,均为复合性骨折,多为鼻眶筛区域骨折,其中上颌骨额突骨折45例(70%),泪骨骨折30例(46%),伴发筛板骨折40例(62%),鼻骨骨折32例(49%),额骨鼻突骨折13例(20%),鼻颌缝分离23例(36%),鼻额缝分离17例(26%),额颌缝分离20例(30%),泪颌缝分离50例(78%),鼻骨间缝分离26例(40%)。薄层横断面与多平面重组图像对骨性泪道骨折的诊断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能准确、细致地显示骨性泪道骨折的部位、程度及伴发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技术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64层螺旋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病例。将常规扫描读片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的读片结果与常规横断位阅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者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差异。结果: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联合应用阑尾显示率达到100%(60/60),阑尾外径增大、阑尾壁增厚的显示率也明显提高。结论:联合应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阑尾,从而提高阑尾炎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后处理功能对支气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后处理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利用螺旋CT对34例支气管病变患者及5例正常人进行容积扫描,并应用MinP、MPR、ACI及CTVE等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后处理。结果 经临床病理证实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16例,其中中央型肺癌占13例,比较其CT征象及三维重建表现,对后处理功能进行对照、评价。结论 笔者为MPR对各种支气管病变的诊断具有优异的定位、定性意义,ACI在显示支气管扩张中有望代替支气管造影,而CTVE在支气管内架的安放、支纤镜的活检导航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肺脏扫描数据的三维重建方法和肺切除的可视化仿真手术效果。材料与方法:采集肺脏16排螺旋CT的原始扫描数据,采用自行研发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再将重建后的数据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进行修饰、平滑处理,利用GHOST SDK软件开发出各种仿真手术器械,利用PHANTOM力反馈设备进行肺切除术前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结果:三维重建出来的图像结构清晰,可真实再现肺脏和周围重要器官及管道的结构;仿真肺切除手术精确逼真、形象生动,且能一定程度上感受在手术台上直接操作的感觉,沉浸感强,交互性好,效果满意。结论:肺脏的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可以让术者在手术前对肺脏周围的三维解剖结构有清晰的了解,对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先天性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患者的多排螺旋CT(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超声心动图和手术结果对照(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三维重建)。7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有手术结果,2例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结果】7例患者中,MSCT显示4例为主肺动脉近端闭锁;2例为主肺动脉缺如,左右肺动脉尚有融合;1例为主肺动脉缺如、左右肺动脉无融合。7患者室间隔缺损均在膜周部。伴发畸形包括动脉导管未闭3例,发现大的体肺侧支动脉3例,右位主动脉弓2例,主动脉骑跨3例。【结论】MSCT及三维重建显示了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主要征象及并发畸形,可作为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机对21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在VITREA2工作站对数据分别行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二维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VE)等图像后处理,后由3名中级以上职称医生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原始图像效果满意。21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9个,其中大脑中动脉6个,大脑前动脉7个,大脑后动脉4个,颈内动脉2个。2例海绵窦旁动脉瘤漏诊。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8mm不等。结论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不同病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综合使用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先天性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患者64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超声心动图和手术结果对照。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11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6例有手术结果,1例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结果11例患者中,64层螺旋CT显示5例为主肺动脉近端闭锁;2例为主肺动脉缺如,左右肺动脉尚有融合;4例为主肺动脉缺如、左右肺动脉无融合,其中2例左右肺动脉未见显示。11患者室间隔缺损均在膜周部。伴发畸形包括动脉导管未闭4例,发现大的体肺侧支动脉8例,右位主动脉弓2例,主动脉骑跨3例。结论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显示了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主要及并发畸形,可作为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肋软骨骨折患者的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并与X线平片CT直接扫描横断位图像对照。结果28例患者中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发现肋软骨骨折33处,23例X线平片、9例CT直接横断位图像未显示。结论64层螺旋CT对肋软骨骨折的显示优于普通X线平片及常规CT胸部横断位图像,可望成为检测肋软骨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