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8例食管癌,15例非典型增生食管上皮和53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和HPV16/18E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8例食管癌中,HPV DNA阳性率为67.6%(46/68)。在正常食管黏膜、非典型增生上皮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16/18E6的阳性率分别为9.4%(5/53)、40.0%(6/15)和61.2%(42/68),癌组织中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食管黏膜(P〈0.05),非典型增生上皮中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亦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结论HPV16/18型感染可能在某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Lugol液对早期食管癌、非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5例食管有表浅病变者进行Lugol液染色,同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35例中不着色91例,其中食管癌18例(鳞癌16例,腺癌2例),食管黏膜慢性炎12例,食管息肉3例,Barrett食管14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6例,食管溃疡10例;浅染色23例,其中慢性食管炎11例,Barrett食管2例,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食管溃疡6例,食管息肉1例;过度染色15例,鳞状上皮增生12例,慢性食管炎3例;正常染色6例,乳头状瘤2例,慢性食管炎2例,正常鳞状上皮2例。结论:Lugol液染色可以准确定位活检,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非典型增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中Bcl- 2、MDM - 2和HPV - 16进行分析 ,以探讨食管癌发生原因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正常食管上皮、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中Bcl - 2、MDM - 2蛋白的表达和HPV - 16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9例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中有 1例Bcl- 2染色阳性 (11 11% ) ,MDM - 2和HPV - 16全部阴性 ;39例食管癌中Bcl- 2、MDM - 2、HPV - 16染色分别有 33例 (84 6 1% )、2 5例 (6 4 10 % )和 13例 (33 33% )染色阳性 ;31例非典型增生中Bcl - 2、MDM - 2、HPV - 16染色分别有 7例 (2 2 5 8% )、11例 (35 4 8% )和 3例 (9 6 8% )染色阳性。三项指标在三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食管癌HPV - 16阳性 (33 33% )与非典型增生 (9 6 8% )有显著性差异 (χ2 =4 14 ,P <0 0 5 ) ;食管癌MDM - 2与Bcl- 2染色阳性率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χ2 =7 6 89,P <0 0 1)。结论 :食管癌常伴有HPV - 16感染 ,食管癌的发生与Bcl- 2和MDM - 2基因异常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介绍近年肿瘤学上易于混淆的概念,如化生、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交界性肿瘤等。化生:一般化生与肿瘤化生含义不同。非典型增生:有炎性与瘤性非典型增生,后者为异型增生,属癌前病变。有可能发展成癌而不易恢复正常病变,称为癌前病变;而与癌症发病率有关的临床状态或疾病,称为癌前状态或疾病。上皮内瘤变:为区别非典型增生一异型增生-原位癌等在应用上的混淆,统称为上皮内瘤变。交界性病变或交界性肿瘤:一群在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上介于良、恶性之间的病变或肿瘤。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全层内末穿破上皮基底膜的癌。  相似文献   

6.
人乳头瘤病毒与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食管癌组织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食管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1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和38例非典型增生食管上皮及74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织标本中HPV-16、18型的感染状况。结果食管鳞癌组织、非典型增生上皮及正常黏膜中HPV-16DNA的检出率分别为38.4%(43/112)、15.9%(6/38)和5.4%(4/74)。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食管黏膜(P〈0.05),非典型增生上皮中HPV-16的检出率虽远高于正常食管黏膜,但统计学差异未见显著性;食管鳞癌中HPV-16的阳性检出率与其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所有组织标本均未检出HPV-18DNA。结论HPV-16的感染可能是重庆地区食管鳞癌发生的之一高危因素;积极开展防治高危型HPV感染对降低该地区食管鳞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志民 《中外医疗》2012,31(18):35-36
Barrett食管可能并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合并症是癌,癌几乎总是伴有非典型增生或先前有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几乎总是发生于不完全肠化生的部位。本文旨在探讨患有Barrett食管的病人一定要定期复查,而且其发生癌变的时间并不总是漫长的,有可能受家族性遗传基因的影响,癌变时间明显的缩短。  相似文献   

8.
目前 ,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手术范围呈缩小趋势 ,但临床手术切除肿瘤范围应根据病理学观察结果确定 ,本文从乳腺组织上皮非典型增生和癌浸润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1 材料和方法1996年 4~ 11月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 8例乳腺癌 ,均为女性 ,年龄 2 8~ 6 9岁 ,中位年龄 45岁。将距肿瘤边缘 1~ 3cm乳腺组织作为近癌区 ,3~ 5 cm为远癌区。分别取近癌和远癌区组织 ,常规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统一制片 (厚 5μm) ,HE染色。非典型增生分级标准 [1 ] , 级 (轻度 ) :上皮增生形成实性、乳头、筛状或腺型结构 ,细胞体积大于单纯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超声检查结果、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附睾腺瘤样瘤的大体、镜下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分析相关超声学检查结果并进行讨论。结果9例附睾腺瘤样瘤直径0.5cm~5.9cm,形态学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并不同程度地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衬覆上皮Calretinin、MC及AE1/AE3、Vimentin阳性,EMA有5例阳性表达(55.6%),SMA、CEA、CD34、IA2A、S-100、NF等均阴性,腺瘤样瘤须与血管瘤、平滑肌瘤、转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进行鉴别;超声表现类似平滑肌瘤,呈低回声或等回声非均质结节。结论腺瘤样瘤不常见,好发于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统,临床及超声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分型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在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进行分级时,应首先考虑其类型的不同。因为不同类型的异型增生,不但其组织发生不同,甚至其性质亦异。作者将152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分为三个类型:腺瘤型异型增生多为隆起样病灶,异型增生发生在粘膜浅层,为肿瘤性质的病变;隐窝型异型增生起始于肠化生腺管部隐窝水平,是一种非肿瘤性质的病变。文内对这两型异型增生的组织发生进行了探讨;再生型异型增生虽然多是一过性可逆性病变,但也有少数呈现较重度者,并有发生癌变的病例。本文也对目前文献中所使用的有关名称进行了对证,以期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合理名称。  相似文献   

11.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 in the world has led to continued interest in its precursor lesion,Barrett’s esophagus(BE). This review endeavors to summar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herapy of BE with an emphasis on novel endoscopic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2.
邹红  林华  田淑芝  赵景涛 《北京医学》2004,26(4):229-231
目的 探讨胃内pH值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胃-食管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便携式pH监测仪对18例食管炎、12例食管溃疡、10例Barrett's食管、15例健康人行24h食管和胃pH值同步监测,分别计算胃内各段pH值、胃-食管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以及pH值<4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结果 ①食管炎组:上述各项指标在胃内pH值为1~4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胃内pH值为1~2时,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其他pH值段(P<0.05);②食管溃疡组:当胃内pH值为1~2时,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其他pH值段(P<0.05);胃内pH值为1~3时,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Barrett's食管组:胃内pH值为2~3时的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④当胃内pH值为1~2时,食管炎组、食管溃疡组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Barrett's食管组.结论 当胃内pH值在1~2之间时,食管炎、食管溃疡的胃食管酸反流最为明显,食管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食管接触酸的次数及接触酸的时间长短有关;Barrett's食管的胃-食管酸反流与胃酸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Barrett's esophagus is now clearly recognized as a preneoplasic condition. Progression of metaplasia through dysplasia to adenocarcinoma is a widely accepted theory for esophageal carcinogenesis. That high grade dysplasia is frequently found in association with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Long-term endoscopic surveillance of high grade dysplasia in Barrett's esophagus facilitates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s in the early stag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的方法对食管微小病变进行快速实时筛查.方法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捕捉食管微小病变区域的灰度变化,通过色调(H)、饱和度(S)区域均数比较算法和灰度的波动频率积分算法对采集到的食管图像进行实时、快速处理.结果 基于上述两种算法研制的食管图像处理软件对食管的各种病变,包括正常食管粘膜、食管炎、早期食管癌、中晚期食管癌、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等都有辅助诊断的价值.结论 基于本算法研制的软件可作为临床诊断食管微小病变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Barrett食管上皮的超微结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内镜下诊断Barrett食管,在食管下段行内镜下黏膜活检,标本分别经福尔马林、戊二醛固定,对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伴肠上皮化生的黏膜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Barrett食管上皮超微结构显示兼有鳞状上皮和腺上皮的结构特征,并多见一种形态特征介于黏液细胞和杯状细胞之间的"中间体"细胞.结论 Barrett食管上皮超微结构提示Barrett上皮可能起源于食管的多能干细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的染色方法对内镜检出Barrett食管(BE)的影响。方法对101例胃镜检查中怀疑BE食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单染组和双染组,在胃镜下分别用复方碘溶液(单染组)或复方碘溶液-美蓝(双染组)在食管下段进行染色,单染组在GEJ以上不着色的柱状上皮区即可疑BE上皮区,按四象限活检方法多点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双染组未着色者按四象限活检方法在GEJ以上不染区取材,着色病例在蓝染区多点取材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单染组各种病理类型的BE(即柱状上皮)均不着色,正常食管黏膜(即鳞状上皮)呈棕色;双染组特殊肠化型BE着蓝色,责门型及胃底型BE仍然不着色。双染组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22.45%,而单染组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7.84%。双重染色中蓝染区诊断肠化型BE的敏感性84.62%,特异性94.74%,未着色区未检出肠化型BE。结论胃镜下用复方碘溶液-美蓝双重染色,采取“靶点活检”,提高了BE食管肠化型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269例的内镜及活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病理特征及电子胃镜特点。方法:对269例行电子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Barret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Barrett患者以40~60岁居多,占66.2%(178/269),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重叠,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电子胃镜下表现为岛型176例,占65.4%;舌型66例,占24.5%;全周型27例,占10.4%。病理结果为肠化型上皮116例,占43.1%;胃底型上皮96例,占35.7%;贲门型上皮57例,占21.2%。结论:Barrett患者多见于中年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GERD的症状,电子胃镜下以岛型多见,病理类型以肠化生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来自BE。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我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BE的认识和内镜下的诊断率、检测及治疗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黄明伟 《华夏医学》2001,14(3):285-286
目的:分析影响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疗效因素,总结提高生存率措施。方法:对13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作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将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胸 食管癌根治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为病变的长度,邻近脏器受侵的范围,组织学的分类,以及有否远处淋巴结的转移等情况,结论:提高生存率关键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食管癌根治性切除,广泛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螺旋CT检查。结果:36例中,颈段1例,胸上段4例,胸中段11例,胸下段8例,同时侵及上中段5例,侵及中下段4例,侵及胸段食管上中下段1例,食管下段2例。本组病变最长15cm,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病例侵及周围器官。结论:螺旋CT检查对中晚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准确判断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