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白质疏松症(1eukoaraiosis,LA)是一种非特异性脑白质改变,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周围、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低密度或MRI的T2WI上高信号。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功能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力损害、情感反应等。本文报道1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诊疗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种非特异性脑白质改变,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周围、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低密度或MRI的T2WI上高信号。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功能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力损害、情感反应等。本文报道1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诊疗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脑室周围白质异常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不易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发现。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LA的发现率大大增加。脑白质疏松不仅见于Alzheimer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Binswanger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且在正常老年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研究发现临床上LA与皮层下痴呆及脑梗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白质疏松症的概念和分类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由Hachinski于1987年首先提出,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弥漫性低密度带或MRI T2加权像上的弥漫性高信号区。  相似文献   

5.
1987年,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来描述深穿支动脉分布区脑室周围或大脑深部白质(半卵圆中心)CT扫描呈低密度或MRI T2加权像呈高信号改变的非梗死性白质异常。在其他的文献中,这种神经影像学改变也被称作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或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lesion,WML)。在广义上,这一术语可能囊括了更多的各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的白质脑病。近20年来,针对老年人LA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或倾向于它与缺血的关系上,试图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低密度灶或MRI 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LA在6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病或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白质病变(WMLs)是一用来描述脑室周围、皮质下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点状或片状改变的影像学术语.PD与WMLs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本文就PD患者WMLs的发生率、病理机制、影像学特征以及其对PD认知功能和运动障碍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脑白质疏松(LA)的脑血管储备功能(CVR),并探讨脑白质疏松与后期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及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连续入组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128例患者,根据MRI结果分为LA组和对照组,并按照LA的严重程度,将LA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通过屏气诱发高碳酸血症,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并计算屏气指数(BHI)以评估脑血管储备功能.随访1年,主要终点事件为首次非致死性或者致死性卒中,并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LA组与对照组比较,LA中、重度组的BH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A重度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中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分别有16例LA组患者(20.51%)和2例对照组患者(4.0%)出现卒中(P<0.01).LA组出现11例急性脑梗死和5例出血性卒中,对照组出现1例脑梗死和1例出血性卒中.与对照组比较,LA组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明显增加(P<0.05);而两组发生脑出血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比较,LA重度组发生急性脑梗死和中重度组发生冠心病的比例显著增高.两组总死亡率相似,LA组有2例死亡,对照组有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患者认知障碍明显高于非LA人群,且1年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比例也高于非LA人群.脑白质疏松是影响CVR的危险因素,检测CVR可能预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并分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小动脉病变所致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影像学改变。方法按新TOAST分型,把收集的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小动脉病变性、心源性、其他原因所致和不明原因脑梗死。同期收集对照组病例50例。采用Fazekas量表,分别对MRI所显示的侧脑室体旁和皮质下白质病变进行评分;根据部位,脑白质疏松分为皮质下型、脑室周围型和混合型三型。比较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和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所伴发的脑白质疏松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59例,其中皮质下型脑白质疏松17例,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1例,混合型脑白质疏松39例。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组99例,其中皮质下型脑白质疏松1例,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28例,混合型脑白质疏松66例。两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皮质下型脑白质疏松比例(17/59)高于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组(1/99)(P=0.000);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组脑室周围型脑白质疏松比例(28/99)高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1/59)(P=0.000);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混合型脑白质疏松比例(39/59)与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66/99)比较无差异(P=0.942)。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脑白质疏松评分两侧比较有差别(P=0.019);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组脑白质疏松两侧比较无差别(P=0.305);对照组脑白质疏松两侧比较亦无差别(P=1.000)。其他三种病因所致脑梗死病例数少,未予以上归类统计。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和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的脑白质疏松以混合型所占比例最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脑白质疏松以皮层下型为主,并表现为两侧不对称,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的脑白质疏松以脑室周围型为主,并表现为两侧对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影像学检查发现许多中老年人无论是否发生脑梗死,都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影像学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特定影像学条件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以影像学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的患者或轻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MRI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新发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等病灶,发病后7d内进行MMSE认知检测,分为VaD组和非痴呆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影像学表现、既往疾病、生活方式及跌倒评分、ADL评分等情况,探讨MRI影像学存在脑缺血病灶的患者及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中,VaD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选取的460例患者符合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为脑梗死局灶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等症状,与非VaD组相比,VaD组患者在性别、年龄、NIHSS评分、跌倒评分、ADL评分、累积脑梗死发病及影像学伴有脑白质病变和/或脑萎缩方面与非痴呆组均有差异(P<0.05);两组在TOAST分型、病灶部位和范围、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跌倒病史等方面无差异.Logistic多因素分析,男性、跌倒评分、ADL评分、影像学为脑白质病变和/或脑萎缩的表现与VaD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存在脑梗死、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的影像学条件下,无论是否发生脑梗死,均有较高的痴呆发生风险;男性、跌倒评分、ADL评分、影像学表现脑白质病变和/或脑萎缩可以预示VaD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和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D在磁共振扩散张量(DTI)影像学上的特点,探讨DTI对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8例LA患者、11例LI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人行DTI扫描,测量LA病灶区、形似正常(NAWM)区、LI梗死中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项异性(FA)值.结果 LA患者病灶分别较NAWM、对照组以及LA NAWM区较对照组,MD值升高,FA值降低.各组大脑半球左右侧(除LA NAWM区侧脑室前端和后端周围MD值外)MD和FA值无显著性差异;随LA严重程度增加,MD值升高,而FA值降低;LI梗死中心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MD值、FA值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DTI在监测脑白质病变上远比常规MRI灵敏度高,可发现早期的LA病变.LA的DTI参数变化反映了脑白质微结构改变.LA和急性LI在DTI的表现有特征性差异,显示出DTI在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近年无临床症状的脑白质病变在中老年人群中检出率大大增加。新概念的脑白质疏松症(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的一组疾病,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有学者提出其危险因素完全有别于BD,故临床诊断也应与BD有完全不同的标准。为此,现就LA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并结合脑白质血液供应,探讨影像学分层的临床价值。 方法 连续选取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1例,按其脑白质疏松部位不同分为3组(皮层下组、室旁组和混合组),按其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的特点及各组、各级脑白质疏松MRI特点。 结果 皮层下组患者年龄较室旁组及混合组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深部、室旁白质疏松及深部合并室旁白质疏松共占88.50%,而皮层下白质疏松占11.50%。深部/室旁白质疏松以2级常见,皮层下白质疏松以1级最常见。 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而且其脑白质疏松多发生在深部和或室旁白质。  相似文献   

14.
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病的临床及CT、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和CT、MRI特征以及与Binswanger病、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14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T、MRI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单纯LA组危险因素多样化,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70.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Ⅰ型为主(71.6%)。BD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为主(73.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54.3%)、4型(45.7%)为主。Cl+LA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50%)、高血压(43.4%)、高脂血症(31.0%)为主。结论:单纯LA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Ⅰ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BD的临床诊断标准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Cl+LA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主,较单纯LA有较明显的认知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20例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寻找本症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20例均行CT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10mm,重点部位采用加层扫描。由有经验的影像学诊断医师4名对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高血压13例,脑血管病18例,痴呆病人15例,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史的“正常”老人4例。CT表现均为两侧基本对称的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的低密度改变,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边缘模糊。累及额叶(20例)、枕叶(17例)、顶叶(14例)、半卵圆中心(12例)及脑干(1例),并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大、脑萎缩和多发性脑梗死。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仍需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有关检查。  相似文献   

16.
脑白质疏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0例痴呆患者、120例无痴呆脑血管病患者及60例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病史的“正常”老人CT和MRI资料,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痴呆(62.50%)、脑血管病(34.17%)和“正常”老人(15.00%)。推测脑白质疏松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脑室周围半卵圆区缺血、缺氧及炎症反应所致脑白质神经纤维脱髓鞘。脑白质疏松可能加重或导致智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20例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寻找本症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20例均行CT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10mm,重点部位采用加层扫描。由有经验的影像学诊断医师4名对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高血压13例,脑血管病18例,痴呆病人15例,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史的“正常”老人4例。CT表现均为两侧基本对称的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的低密度改变,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边缘模糊。累及额叶(20例)、枕叶(17例)、顶叶(14例)、半卵圆中心(12例)及脑干(1例),并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大、脑萎缩和多发性脑梗死。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仍需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有关检查。  相似文献   

18.
低场强MRI FLAIR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液体率减反转恢复(fluid liq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LA)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0.2T低场强MRI扫描仪对60例LA进行自旋回波(SE)序列和FLAIR序列成像,分析LA在SE及FLAIR序列中的影像表现,比较二种成像序列对LA病变的显示效果。结果LAMRI表现为侧脑室周围或/和深部脑白质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点状及点片状异常信号影,SE序列呈等T1或长T1、长T2信号改变,FLAIR呈略高或高信号改变。FLAIR序列成像比SE序列T2WI对LA病灶显示较满意,但对病变的分级诊断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场强条件下采用FLAIR序列诊断LA.其效果比常规SE序列略显优越,而且可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9.
老化及血压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系CT问世以来的影像学诊断名称,不易被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和发现。临床上LA与皮层下痴呆及脑梗塞关系密切,如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老年性痴呆(Alzheimei-dementia,AD)、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发性脑梗塞都存在明显的LA,而且LA与痴呆的发生和程度相关。有学者认为LA是脑卒中和心肌梗塞的预知因素。正确认识中老年期LA,有利于早期诊断老年期痴呆及脑梗塞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将有利于减轻或阻断相关疾病的恶化进程,对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Background and aims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技术能够检测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 Correlation with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seems to be feasible using this technique. We aimed to应用DTI检查leukoaraiosis (LA)病灶的fraction anisotropy (FA)值 and 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与LA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常规MR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在DTI 中的变化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LA 患者和30名健康老年人行DTI 检查,测量LA病灶和正常白质区域的DCavg、FA值。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价认知功能。结果 LA程度越严重,DCavg值越高,呈正相关;FA 值越低,呈负相关。神经心理学测试(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 与LA患者的正常脑白质区域的DCavg、FA值明显相关,尤其是前角白质、半卵圆中心的正常脑白质。结论 DTI 检查LA ,其DCavg、FA值显示出特征性的改变,DTI能够发现常规MR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且这种改变与认知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