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挟热下利     
患儿黄××,男,3岁。于某日入院,病历号:29147。汗出,口渴,面赤,唇干,呕吐,脉数,右大于左,属暑邪已入阳明气分,予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生石膏一两,粳米三钱,知母三钱,炙甘草二钱,连翘三钱。服后次日,热反增高到40.5℃,复加重石膏至二两,体温升至40.9℃,后加入人参再服,热仍如故。前后大剂白虎汤连进二日,高热不但不退,且大便溏泄,闻声惊惕,气粗呕噁,病势趋向  相似文献   

2.
李××,女,72岁,住院号:4435。1976年10月14日因饮食不慎,腹痛腹泻,排出血水样大便,一天三十多次,每次量少带粘液,里急后重,发冷发热,时而高达40℃以上,无抽搐,病后尿少、口干苦,无呕吐而急诊入院. 初诊:出血性肠炎并失水.即予注射氯霉素及补液,  相似文献   

3.
牙痛之证有风火牙痛,胃火牙痛(皆属实证),虚火牙痛(虚中实)和肾虚牙痛(属虚证)。肾虚牙痛是慢性难治的一种证型,笔者用甘温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介  相似文献   

4.
肠热下利案     
钱××,女,41岁。患发热腹泻七天,数治无进步。现状:脱水面容,口渴冷饮,干呕无汗,体温40.4℃,月经走过半月,尿少而黄,大使色黄臭秽,日七、八次,肛门灼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属肠热下利。宜泄热清肠。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  相似文献   

5.
甘温法治疗男性老年性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见 《四川中医》1996,14(8):32-32
  相似文献   

6.
寿宁县渺洋村吳正琴孙,二岁,病下利,目閉,身冷。前医認为少阴証,投以理中、四逆之剂,势轉危篤,請我会診。診其脉,寻按均不可得。据前医云,脉絕已半日矣。余細思,若脉絕半日,豈有生机尚在?其中必有原因。遂启齿观察,見其舌苔黃燥;再視其肛門,周围紅赤巽常;驗其大便,則甚粘膩;下利虽頻,而量极少,与少阴之下利清谷大相悬殊。此系伏热,热深厥深,故見身冷脉伏。内眞热而外呈  相似文献   

7.
东垣甘温法包含了“劳者温(养)之”、“损者温(复)之”、“下者举之”诸种治疗原则,其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故临床使用是以劳伤元气,脾胃受损,清阳下陷,而阴火乘其土位为特征。余临床多年来运用东垣甘温法辩治内伤血证,恒投辄效,点滴体会,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8.
张占玲 《环球中医药》2010,3(4):273-274
1小儿长期发热的病因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体温中枢功能不全等疾病均可有发热表现。针对病因治疗多可获效。但临床上常有些患儿持续高热1~2月,通过各种检查和实验室指标均难以明确诊断,诸法治疗不退;另有些患儿,高热退后,持续低热不退,治疗亦颇为棘手。究其根本,正虚邪恋成为小儿长期发热的主要病机,而气虚为重要因素。气虚则“无阳以护其营卫”。  相似文献   

9.
下利一证,为古之病名,包括现代的泄泻和痢疾。用解表法治疗下利,首见于《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喻嘉言扩充其说,名之曰“逆流挽舟”。笔者认为,用解表法治疗下利,其适应证有两方面:一是表里同病,即既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脉浮等表证,又有腹痛下利的里证,这时给予发汗解表,则表解利自止。另一方面是下利日久,失于表散,或过用寒凉,致外邪内陷,表现为下利不止,精神不振,面色(白光)白,皮肤干涩,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一派里虚证,这时应用“逆流挽舟”、扶正达邪、领邪出表的办法,每能奏效。试举例如下: 下利初起解表为先大凡下利初起,多兼有外感表证,治应先解其表,方用荆防敗毒散或葛根汤,每能收表解利止、邪从汗衰之效。曾治一余姓患者,  相似文献   

10.
<正> 下利一证,包括现代的泄泻和痢疾。用解表法治疗下利,首见于《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喻嘉言扩充其说,名之曰“逆流挽舟”。笔者认为,以解表法治疗下利,其适应证有二:一是表里同病,既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脉浮等表证,又有腹痛下利的里证,这时给于发汗解表,则表解利自止。另一方面是下利日久,失于表散,或过用寒凉,致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条文,总结仲景治疗下利方药及证治规律。结果显示《伤寒论》治疗下利有30个方,《金匮要略》有11个方,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重复的7个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下利共34方。根据治则治法对34方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方中所用的56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下利首重顾护脾胃正气,灵活运用清泄里热,寒热平调,通因通用,疏肝健脾,温肾暖脾,燥湿运脾治法。  相似文献   

12.
<正> “身热不扬”,常用来描述湿温病湿中蕴热,郁蒸气分时的热象。对“身热不扬”的理解,目前尚未一致。有的解释为“身热不高”;有的解释为“身虽有热,但扪之不觉热”;有的还解释为“身热,初扪之似不觉热,但过一段时间方感到热”等等。以上各种说法,皆欠明晰,不能阐明“身热不扬”的真正含义。笔者认为“身热不扬”就是“身热,或身热稽留而热象不  相似文献   

13.
涂××,男,39天。1988年4月30日诊。腹泻一周,大便稀溏如蛋黄,日十余次。伴低热(38℃),吐乳,夜啼易惊,神疲。大便常规:粘液便,WBC(+)。西药治而无效。查:腹部稍膨隆,舌质淡红,舌苔薄黄,指纹深红至气关。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骤受惊吓,以致肝木横逆乘脾。治当泄木安土。五福汤加味:钩藤、炒白术、山楂、山药、葛根各7克,蝉蜕、谷芽、麦芽各5克,薏苡仁10克,车前子3克。2剂后热退,大便次数减至日5~6次。守方续服4剂,诸症消失,大便成形,日行一次,常规检查正常。【按】“五福汤”系福州民间验方。方中钩藤、蝉蜕平肝泄木,谷芽、麦芽、山楂消食和胃健脾,加白术、山药、薏苡仁、车前子健脾渗湿以止泻,葛根解肌退热。如此配合,使肝阳平,脾胃安,则泄泻可止。  相似文献   

14.
暑热下利     
病者:雷金西主子,男性,四岁,住碼头鎮新街村,时間五月中旬。原因:体貭素来薄弱,适值炎夏;天暑地热,因保护不周,偶感其气而生病。得病之初,經数医疗治,认为感暑夾湿,投以香薷飲、四苓散、和苦寒利湿药,均无效驗。后易一医,見其腹泻不休,虛为脾虛下陷,予七味白朮湯,泄泻反頻,口渴益甚,小便减少。因症候轉剧,病家  相似文献   

15.
下利,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后世多分而论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苗医称为“水泻痢”。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的疾病,苗医称为“脓血痢”,大便有赤血者称为“红痢症”,大便为白色脓冻者为“白痢症”。苗医认为湿、暑为下利主要病因,归为热病范畴,治疗多用冷药。现将苗医治疗下利的常用药物及方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小儿身热不退主要表现为身热持续不退,食欲不振,神疲肢倦,烦渴喜冷饮,脉虚无力,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取生石膏(捣碎)100~200g,金银花30g,加适量水煎1h,取汁约50~100 mL顿服(一天量),可用于1~5岁幼儿。第二天再如法煎用,一般服用2剂即可退热。  相似文献   

17.
身热不扬 ,是温病发展过程的一种热象表现 ,见于湿温病。对于其意义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注为 :“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 ,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 ,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亦言 :“湿温潮热 :其特点是身热不扬 (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 ,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 ,午后热甚 ,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属湿温病。因湿邪粘腻 ,湿遏热伏 ,故身热不扬 ,午后机体阳气渐衰 ,抗病能力减弱 ,故午后热甚。”两书均以触诊的感觉、体温之高低来解释“身热不扬”之涵义 ,似未能尽其内涵。笔者通过临证观察 ,湿温病初期之发热固可见…  相似文献   

18.
阮某某,女,38岁,住院号303192。因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1周咳嗽痰多黄稠,胸闷,寒战高热,曾用多种大量抗菌素(青,链,氨苄青,先锋霉素Ⅴ,Ⅳ……)。经血培养报告为绿脓杆菌败血症,高热持续不退,邀余会诊,证见寒战高热,纳呆,大便不爽无力排出,面色苍白,气短,言语声低,动则汗出,舌质淡  相似文献   

19.
对散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证的方剂从作用、适应证及现代应用进行归纳分析,归纳为湿热下利证、热结下利证、寒热错杂下利证、肝脾不和下利证、宿食下利证、脾胃虚寒下利证、脾肾虚寒下利证、肠滑不固下利证、脾虚夹湿下利证、阳虚水泛下利证等10个证型,为起抛砖引玉之效,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柴浩然主任医师业医五十载,学验俱丰,尤擅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今择其经方治疗下利验察五则,并尾以管见,以飨同道。一、附子粳米汤治肠鸣泄泻杨××,男,40岁,教师。1988年12月10日住院,住院号828。患者脾胃素虚,4月前情志不遂诱发肠鸣泄泻,伴见胃脘胀满、纳差食减、神疲乏力等症。曾住某院治疗月余,疗效不显。以“慢性胃肠炎”与“营养不良性贫血”收住我院,经用生姜泻心汤数剂及西药抗生素、抗贫血剂等,病情无明显改善。12月20日请柴老会诊,症见肠鸣如雷,每与腹痛相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