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增强CT扫描为肝脏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小肝癌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及时治疗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螺旋CT扫描其成像速度快.一次屏气即可完成全肝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可了解肝癌的供血特点及选择最佳的扫描参数,随着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及定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方法5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延迟期120s、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mL/s,剂量为1.5mL/kg(体质量)。结果5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55个,动脉期主要表现高密度,门脉期主要表现低密度,延迟期主要表现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螺旋CT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双期联合应用对小肝癌的诊断评价。方法 对 2 3例拟诊小肝癌患者行螺旋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 ,增强动脉期于造影剂注射后 3 0s开始扫描 ,静脉期于 60~ 70s开始扫描 ,造影剂注射速率为 3 .0ml/s ,用量 80~ 10 0ml。结果 2 3例小肝癌共发现 2 8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分别为 75 .0 0 %、93 .86%、82 .14 %、96.43 % ,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 (P <0 .0 5 ) ,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间 ,平扫和静脉期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71.43 % (2 0 /2 8)的小肝癌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影 ,与同期肝组织比较 ,CT值增加 2 4.9± 13 .8Hu ;17.86% (5 /2 8)呈不均匀高密度影。 82 .14 % (2 3 /2 8)静脉期呈低密度影 ,与同期肝组织比较 ,CT值减少 13 .8± 8.5Hu ;17.86% (5 /2 8)为等密度影。双期扫描的定性准确率为 96.43 %。结论 螺旋CT动静脉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肝癌 (SHCC)在螺旋CT多期 (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 )增强扫描的表现 ,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33例患者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 3ml/s注射 10 0ml造影剂 ,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 2 5s、70s和 5min开始扫描 ,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 ,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 39个病灶 ,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 87% ,74 %和 82 %。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延迟期和门脉期。 3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 97%。结论 :SHCC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 ,螺旋CT多期扫描可以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 ,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 ,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25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38 s和70 s,对比剂用量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结果:1 cm〈病灶〈2 cm16例,病灶〈1 cm9例,其中属于早期胰腺癌17例。17例早期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别,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小肝癌及微小肝癌检出的价值。方法 对 10 0 0例临床怀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 ,采用螺旋CT机扫描 ,经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于肝动、门脉期作全肝连续扫描。结果 发现肝癌 12 5例 ,其中小肝癌 42例 ,微小肝癌 8例。动脉期肝癌呈不均匀明显高密度或稍高密度 ;门静脉期呈不均匀低密度、不均匀等密度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 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能发现早期小肝癌及微小肝癌 ,提高对小肝癌的定性能力。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例小胰腺癌患者进行双期螺旋扫描 ,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70s ,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 ,观察比较正常胰腺和肿瘤在两期增强情况 ,根据CT表现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术前评估 ,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胰腺期和门脉期的密度差分别为(43±9.0)HU和 (21±14)HU ,P<0.01,12例小胰腺癌术前认为可切除9例 ,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 :胰腺期胰腺与肿瘤密度对比较门脉期更显著 ,螺旋CT双期扫描有利于小胰腺癌检出和正确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25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38 s和70 s,对比剂用量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结果1 cm<病灶<2 cm 16例,病灶<1 cm 9例,其中属于早期胰腺癌17例.17例早期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别,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各肾癌亚型在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中的表现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术前螺旋CT双期扫描图像460例.分别观察各肾癌亚型的瘤体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及强化特点等指标.结果 肿瘤强化程度、强化模式、动-静脉期的强化落差、伴有变性、坏死及密度变化在透明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为高血供肿瘤,强化明显(80.9%),在皮髓质与实质期间的落差大,≥30 HU者占57.9%,以其为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57.9%,91.9%.强化模式以周边环状及不均匀强化居多(66.3%,94.6%);密度不均匀(91.6%)及常伴有变性坏死(60.5%).嫌色细胞癌为中等血供肿瘤,中等强化(77.1%),落差小(<30 HU者占80.0%),以落差位于0~30 HU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为80.0%、66.1%,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居多(60.0%),密度均匀(65.7%)为其突出特点.乳头状癌为低血供肿瘤,轻度或无强化占70.4%,落差小(<30 HU者占92.6%)其中63.0%延迟强化(CT值升高)为其特点,以落差<0 HU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为63.0%、91.8%,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为多(48.1%),密度均匀(63.0%).未分类癌常以周边环状(9/12例)、明显(7/12例)强化、密度不均匀伴有变性坏死(9/12)为特点.多房囊性肾癌表现为多房囊肿样,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可能是其诊断要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不同肾癌亚型的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依据肾癌各亚型CT扫描特点的不同,术前大多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动态增强灌注成像对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诊断价值,提高S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使用多排螺旋CT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动态增强灌注成像,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测量肝癌病灶及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n,HA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face,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分析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ic curves,ROC).结果 小肝癌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实质(P<0.05),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T-DC为速升型,峰值明显早于肝实质.肝动脉分数的测定,ROC临界值设为0.31时敏感度与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面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早期肝癌病人,全部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以双盲法分析其各期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发现21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85.71%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4.29%无明显强化,但显示肿瘤血管;门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扫描全部为低密度。病灶密度变化的主要形式是“低-高-低-低”的模式。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早期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从而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的螺旋CT表现特征,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胃癌患者实施口服不同对比剂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与病理诊断对比.结果(1)不同的对比剂对病灶细节显示有很大的影响,水较2%泛影葡胺好(P<0.05);(2)42例胃癌均出现明显强化;(3)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准确性较高,达88.1%.结论在应用螺旋CT诊断胃癌时应口服水对比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侵犯肾实质而肾盂占位不明显的肾小管逆行浸润型肾盂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9例浸润型肾盂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本组患者的患肾位于右侧6例,左侧3例;8例患肾形态无明显改变,另1例患肾隐约隆起;浸润型肾盂癌病灶形态均不规则,肾盂壁与肾实质分界不清,肾窦脂肪均消失。CT平扫病灶呈等高密度5例,等或稍低密度4例;有钙化或结石3例,出血2例,肾盂内均无明显肿块;CT值17.6~31.5Hu,平均24.6Hu。CT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呈相对较低密度,CT值29.4~55.2Hu,平均39.8Hu;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CT值38.2~73.2Hu,平均51.0Hu。结论浸润型肾盂癌从肾盂壁向肾实质浸润生长,患肾肾盂、肿瘤和肾实质分界不清,占位效应不明显,病灶呈轻中度进行性持续强化。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2月-2005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12例小肝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通过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延迟扫描均可对小肝细胞癌作出定性诊断。结论螺旋CT作为非创伤性容积扫描技术对小肝细胞癌的早期检出、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