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北京郊区青春期学生的膳食钙及蛋白质摄入与全身和股骨颈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多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怀柔区342名12~16岁学生(男生170人,女生172人).采用3d24h膳食回顾调查问卷了解膳食摄人情况.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ual-energy X-rays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全身及股骨颈骨量.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每天膳食钙和蛋白质摄人量分别为316mg和70g.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无论低钙组或高钙组中,体重和身高都是全身和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性别、年龄、能量和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铁等营养素.调整性别、年龄、身高等混杂因素时,全身BMD、BMC在高钙低蛋白组最高(分别为0.804 g/m2,2010 g),而在低钙高蛋白组最低(分别为0.708 g/m2,1660 g;P <0.05).股骨BMD在高钙低蛋白组(0.809 g/m2)最高,BMC在低钙低蛋白组(3.8g)最高,而两者均在高钙高蛋白组最低(0.752 g/m2,3.51g;P <0.05).进一步调整体重后,上述差异的显著性消失.结论 除性别和年龄等不可控因素外,对北京郊区学生全身和股骨颈骨量影响最大的是体重和身高.对于钙摄入量不足的北京郊区青春期少年,高蛋白质、低钙饮食通过影响体重的变化间接地对全身和股骨颈BMD、BMC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产后早期妇女骨量丢失的影响因素,为防止妊娠有关的骨质疏松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在我院分娩的产后10~14天妇女1125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受试者L1-L4椎体及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比较各组间年龄、身高、体重指数( BMI)、产次、钙摄入量等差异。结果在1125例调查者中,骨质疏松65例(5.8%),骨量减少429例(38.1%),骨量正常631例(56.1%)。牛奶摄入量每天>200 ml的产妇,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牛奶每天摄入<200 ml的产妇( P<0.01)。孕期补钙的产妇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未补钙者( P<0.01),有骨质疏松家庭史的产妇,其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无骨质疏松家庭的产妇(P<0.01)。结论产后妇女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生率较高,骨质疏松家族史、钙摄入不足、低BMI是产后骨量丢失的风险因素,产后常规测量骨密度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北京郊区青春期学生全身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青春期学生全身骨量的影响因素,为从生命早期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了北京市怀柔区学生共337人,年龄为11.4~16.1岁,男生172人,女生165人。采用24h回顾法了解膳食摄入、体力活动问卷了解体力活动情况。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全身骨量及体脂百分比。用Tanner五分期法评价第二性征发育。采用身高标准体重评价研究对象的营养状况。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与男生全身BMD关系最大的是体重,其次是体脂百分比、吸烟、体力活动能量消耗、营养正常和膳食钙摄入量,与BMC关系最大的是体重,其次是身高、肥胖、吸烟和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女生全身BMD关系最大的是体重,其次是乳房发育分期、月经初潮、脂肪摄入量和年龄,与BMC关系最大的体重,其次是身高、乳房发育分期、磷摄入量、膳食钙摄入量和月经初潮。结论 影响北京市郊区学生全身骨量主要决定因素为体重、青春发育状况和身高,体力活动和膳食钙对男生全身骨量的影响大于对女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腰椎及股骨骨密度,按1994年WHO标准将其分为3组,即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采取空腹静脉血进行维生素B12、叶酸的集中检测;并分别进行维生素B12、叶酸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骨质疏松组的血维生素B12的水平(512.55±209.85)pg/ml,低于骨量减少组(551.29±237.71)pg/ml和骨量正常组(565.71±189.03)pg/ml。②骨质疏松组的血叶酸的水平(11.27±6.04)pg/ml,低于骨量减少组(13.18±6.14)pg/ml和骨量正常组(11.9±3.73)pg/ml。③绝经后妇女血维生素B12的水平与全髋BMD呈正相关(r=0.25,P<0.01),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212,P<0.05),与股骨干BMD呈正相关(r=0.257,P<0.01),与股骨大转子BMD呈正相关(r=0.239,P<0.05);血维生素B12的水平与L1~L4BMD无相关性(r=0.141,P>0.05)。④绝经后妇女血叶酸的水平与全髋BMD、股骨颈BMD、股骨干BMD、股骨大转子BMD和L1~L4BMD均无相关(r分别为0.005,0.021,0.017,-0.021和0.078,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血维生素B12的水平的缺乏可能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叶酸的缺乏并非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60例老年COPD患者及对照组30例之腰椎(L2-4)和髋骨(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的骨密度(BMD),同时测定其营养状态、肺功能、血钙(Ca)、血磷(P)、白蛋白(AL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等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 COPD组较对照组腰椎(L2-4)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BMD)、体重/理想体重(IBW%)、1s用力呼气量(FEV1%)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COPD组腰椎及髋骨BMD与IBW%、FEV1%呈正相关(P<0.05),但COPD组血Ca、P、ALB、ALP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未吸入糖皮质激素组相比,BMD值也显著降低(P<0.05);吸烟组与未吸烟组相比,BMD值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继发于COPD患者的骨质疏松症,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引起骨量减少,原因可能与COPD患者营养状态、肺功能指标、吸烟及糖皮质激素药物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的测定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与骨结构的关系。方法选择低、中能量创伤所致髋部骨折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分为2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以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EXA)测量患者健侧股骨近端大转子BMD。手术中用切面积1cm×1cm的环钻于患侧股骨大转子间区松质骨按统一标准定位后,钻取骨柱,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与分析。结果根据BMD测定的结果男性患者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有9例(64.29%),女性患者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有12例(75.00%)。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提示老年男女骨结构参数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男、女性股骨大转子BMD均与%Tb.Ar、Tb.Th、Tb.N、N/F成正相关,与Tb.Sp成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男女两个组的股骨近端转子间区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无明显差异,股骨近端转子间区的BMD与骨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骨形态计量学分析较BMD更可靠、更敏感、更真实地反映骨质疏松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产后早期妇女与非孕健康妇女骨密度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妇女骨密度(BMD)变化情况,分析怀孕与BMD的关系.方法 采用Hologic QDR-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64例产后妇女及72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腰椎正位(L1~4)、左髋部骨密度测量分析,按年龄分别输入数据,以5岁为一年龄组,分别计算各组骨密度值,结果以牙x±s表示.结果 非孕妇女在25~29岁间骨量达到峰值,产后早期妇女腰椎和左髋部BMD值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腰椎P<0.01,左髋P<0.05).结论 产后早期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降低现象,骨量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早期发现产妇骨量降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症状绝经后老年冠心病患者腰椎骨密度改变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对112例绝经后无症状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腰椎骨密度(BMD)的定量CT(QCT)测定,同时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并通过填写调查表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其他影响冠状动脉钙化的因素.将所有患者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三组的临床数据及骨密度,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多元相关分析有关因素与CS之间的关系.结果 骨质疏松组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的年龄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绝经年限在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MD、冠脉总钙化积分值(TCS)三组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血磷(P)、高密度脂蛋白(HDL)骨质疏松组虽然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减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年龄、HDL、腰椎BMD、甘油三脂(TG)对TCS有影响且P<0.05,其中年龄、TG是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HDL、腰椎BMD是其保护因素,多元相关分析得出腰椎BMD与TC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绝经后无症状老年冠心病患者骨量异常者较正常者有较高发生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性,且低骨量或骨质疏松可能会和传统的危险因素一样用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和非骨转移的全身骨显像与骨密度检查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探头SPECT仪器对28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同时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查,并与1292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骨转移瘤患者的骨密度(BMD)水平较正常健康人群显著下降(P<0.05),非转移瘤患者的BMD水平较正常健康人群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骨转移同时伴有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重庆地区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妇女(5~10年)骨密度及相关身体成分指标,分析身体成分指标与骨密度的关系,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①选取2017年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年龄≥45岁的妇女956名(排除相关原发疾病),其中围绝经期510名,绝经后446名,并分别记录身高、体重,计算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②使用美国GE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腰椎1~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干、全髋的骨密度以及全身脂肪、肌肉含量与骨矿含量。结果 一般情况分析发现,重庆地区围绝经期妇女身高明显高于绝经后妇女[分别为(156.81 ± 5.27) cm、(153.32 ±5.51) cm],而体质量指数无明显差异。 绝经后妇女肌肉含量(37.91 ± 6.42) kg、脂肪含量(17.84 ± 2.16) kg、骨矿含量(1.58±0.41) kg均较围绝经期妇女 [(37.88 ± 6.15) kg、(19.21 ± 2.07) kg、(1.75±0.20) kg ]降低。绝经后妇女诊断骨质疏松与低骨量的比例分别为28.92%、41.03%,高于围绝经期妇女低骨量的发生率(28.63%)。围绝经期妇女腰椎1~4和左侧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干及全髋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明显高于绝经后妇女[分别是(1.0 959 ± 0.1 603) g/m2和(0.8 410 ± 0.1 606) g/m2,(0.8 178 ± 0.1 577) g/m2和(0.7 872 ± 0.1 585) g/m2,(0.6 946 ± 0.1 252) g/m2和(0.6 728±0.1 274) g/m2,(1.0 329 ± 0.1 712) g/m2和(1.0 030±0.1 737) g/m2,(0.8 773 ± 0.1 448) g/m2和(0.8 495 ± 0.1 478) g/m2]。结论 绝经后妇女髋部、腰椎等部位BMD均较围绝经期妇女明显降低;骨质疏松及低骨量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显著升高;和围绝经期妇女相比,绝经后妇女全身脂肪含量偏低;BMD与全身肌肉含量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