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妮  张仲臣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7):1344-1347
白内障是目前眼科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超声乳化手术以切口小、反应轻、术后恢复快已被世界公认为最先进而成熟的主流手术方式。现代白内障手术从复明手术逐渐向以改善视功能为目标的屈光性手术发展。角膜作为屈光系统中最重要的组织,其透明度的维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白内障手术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由此引起的角膜水肿、混浊甚至失代偿等并发症严重的影响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本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及其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超声乳化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造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观察142例手术眼,分别记录:梗硬度、超声总能量、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粘弹剂类型、撕囊方法、人工晶体状类型、麻醉方式。术后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计算术后1周内和3个月后细胞损失率。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在术后1周内与核硬度、粘弹剂类型密切相关;在术后3个月与梗硬度和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密切相关。结论 为了减少超乳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有必要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提高手术技巧、稳定前房、减少能量和机械损失;选用良好的粘弹剂;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3.
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组织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体外培养角膜内皮细胞取得成功,由此而探索出一种新手术——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术。这种手术是将体外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或直接获取供眼健康的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到受体眼已去除自身内皮细胞的角膜上,保证了受体角膜有足够健康的内皮细胞并减少了排斥反应。最新研究结果为通过-5mm宽的巩膜隧道切口,以后弹力膜作载体,把健康活性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到受体眼。该方法手术切口小,无缝线,移植后的内皮细胞完整无损,贴附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已有临床成功病例的报道。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术将为角膜病患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发明是白内障手术的革命性进步,它给广大白内障患者提供了一个快速、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手术方法。20世纪90年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由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术后角膜水肿、混浊,甚至是大疱性角膜病变。角膜内皮失代偿已经成为白内障手术医生最担心和惧怕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聚维酮碘(povidone-iodine,PI)是针对细菌、病毒、真菌及原生动物等的广谱杀菌剂。5%PI可用于眼科术前准备工作。但文献报道供体角膜保存在0.1%PI中5d,角膜内皮可出现损伤表现;高浓度PI注入兔眼前房可导致角膜内皮损伤;0.01%PI对体外纤维母细胞具有毒性作用,0.1%PI可抑制纤维母细胞生长。因此,我们于2003年开始观察不同浓度PI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内皮细胞的潜在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提高使用PI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膜葡萄膜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在治疗前后相关参数的变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眼科2012-10/2013-12收治的角膜葡萄膜炎患者52例52眼,在治疗前后分别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仪测量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患病组内皮细胞水肿明显,变异大;治疗时间越短,内皮细胞恢复越好,细胞丢失越少;反之,愈合时间越长,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越小,变异系数较大。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病程直接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角膜内皮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是治疗角膜内皮疾病很有潜力的一种方法,目前仍停留于动物实验阶段,主要难点是供体角膜内皮细胞的培养和维持、细胞载体和手术技巧等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赵林  孙洪臣 《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432-1434
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近年来各种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角膜内皮损伤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对角膜内皮损伤的病理、愈合的过程、修复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疾病、手术、外伤、药物、激光以及先天性疾病等都可以对角膜细胞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水肿、细胞数量减少、多形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临床角膜标本150例经锥兰,茜素红活体染色后测定角膜周边与中央内皮细胞的相对密度以及进行内皮细胞核形分析。结果表明,25例19周至34周胎儿的角膜中央和周边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19例新生儿至53岁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角膜中央与边缘的测定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胎儿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以椭园形为主,角膜周边与中央区的细胞核形状比较相似,都处于不稳定的核形结构。出生后至成年的角膜内皮细胞核形趋于稳定,以园形为主,但在角膜缘总仍散在不稳定的椭园形细胞核,它揭示成年体角膜缘部的内皮细胞仍有部份保留着分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是治疗角膜内皮疾病很有潜力的一种方法,目前仍停留于动物实验阶段,主要难点是供体角膜内皮细胞的培养和维持、细胞载体和手术技巧等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除了损伤视神经、视野外还会影响虹膜、晶状体。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表明青光眼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角膜透明性下降。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居多,约占世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一半,本文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本身、抗青光眼药物、手术及激光治疗等方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的增龄性改变。方法采用日本Topcon角膜内皮计,对180例(343只眼)6~94岁不同年龄正常人角膜进行5个方位检查,分析不同年龄个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面积、标准偏差和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状况。结果受检者平均年龄(40.77±22.02)岁(6~94岁),平均角膜内皮细胞数目为(128.08±17.24)个,平均密度为(2894.64±372.42)个/mm2,平均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为(55.40±7.90)%,上述3个参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尤以30岁以后变化更明显。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平均变异系数及细胞面积标准偏差分别为(353.27±52.56)μm2、(36.25±6.74)%和(128.48±32.46)μm2,呈现随年龄增长而数值增大的趋势;平均角膜厚度为(0.55±0.03)mm,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随年龄变化而改变,总体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和密度降低、细胞面积增大、变异系数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囊袋内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手术治疗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合适的选择增生期DR合并白内障的患者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囊袋内植入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以上不同时期采集术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分析指标,从中分析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并同时比较单纯玻璃体切割术29例(29只眼)及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25例(25只眼)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从中评价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及手术安全性。结果组内比较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组手术前后各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不明显,超声乳化组及联合手术组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各组间比较超声乳化组及联合手术组无显著差异,而两者与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选择性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增生期DR伴有白内障的手术是有效的,对于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联合手术与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这种手术方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模拟LASIK及Epi-LASIK负压吸引建立高眼压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长负压吸引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兔(96只眼)行负压吸引,右眼吸引60 s,左眼吸引30 s,另设一正常对照组12只兔,术后不同时间随机抽取兔行角膜内皮细胞照相、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负压吸引30 s和60 s后,角膜内皮细胞照相见部分角膜内皮细胞水肿,24 h后恢复正常;负压吸引后24h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见个别内皮细胞线粒体髓样变和空泡样变,负压吸引后28 d内皮细胞线粒体无髓样变和空泡样变.结论 负压吸引30 s和60 s引起的高眼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是轻微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损伤会得到修复,不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的永久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治疗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患者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0例(12只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500个/mm^2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Fuchs角膜营养不良3只眼,抗青光眼术后4只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2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3只眼。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术后视力及角膜水肿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1-0.4者8只眼,≥0.5者4只眼。术后角膜水肿为轻中度,常于术后5-7 d恢复,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内皮细胞损失率8.83%。结论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和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完成手术是疗效满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比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 1年6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白内障患者123例(136只眼),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前和术后1周、1月及3月采用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计算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丢失率、六边形细胞比例和细胞面积.结果 术前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和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六边形细胞比例下降、细胞面积扩大.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丢失率、六边形细胞比例和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差异以1周时差别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3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损伤部位以角膜上部切口处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计算机自动计数和手工辅助计数在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特征分析中的差异,为较准确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记录来本院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患者53例(100只眼),应用t检验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种计数方法所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在中、低密度组(〈2500 cell.mm-2),两种方法测得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Scv)和细胞密度(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内皮细胞数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高密度组(〉2500 cell.mm-2),两种方法测得的角膜内皮细胞数、S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CD和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中、低密度组角膜内皮细胞数、Scv、CD和H%的一致性均欠佳,高密度组角膜内皮细胞数、Scv和CD的一致性良好,而H%一致性仍欠佳。结论 Bland-Altman分析给出了更合理的结果,对于高密度的正常角膜内皮细胞行自动计数能提供较可靠的结果,对于自动计数错误的细胞(尤其是低密度细胞)行辅助计数,能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角膜内皮细胞生物学参数。  相似文献   

18.
高糖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高糖环境下兔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方法:用细胞培养的方法模拟体内高糖环境,原代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高糖组及地照组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析比较。结果:高糖组角膜内皮细胞出现肿胀、六边形细胞比例减少、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表面出现裂纹、微绒毛消失、细胞核皱缩等一系列的形态学改变,且这种改变程序与葡萄糖浓度基本呈正相关。结论:高糖对角膜内皮细胞存在影响,提示糖尿病病人角膜内皮细胞的修复和代偿能力下降,故当糖尿病病人进行眼部手术或存在眼部病变、损伤时,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两种脉冲超声乳化模式对角膜内皮的不同影响.方法抽取2010年我院爱心复明工程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10例(210只眼),随机分为冷超声乳化组和普通超声乳化组,观察术前和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数目的变化.结果冷超声乳化组较普通超乳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单位面积角膜内皮数目损伤少,比较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冷超声乳化较普通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两种新型培养基-内皮细胞培养基(ECM)和无动物成分培养基(ACF)在无血清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方面的效果。方法将64枚兔角膜平均分为4份,分别密闭保存于ECM+2%胎牛血清(FBS)、ECM和ACF等4种不同的培养基中4周,再以葡聚糖巧oo脱水2d。伊格尔最低基础培养基(MEM)作对照组。检测保存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厚度、内皮层中肌动蛋白微丝(F-actin)的表达和透射电镜下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保存结束后,ECM+2%FBS组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最高(21234-240)个/mm^2,ECM和ACF组结果与其接近,内皮细胞死亡率也较低,对照组内皮细胞密度最低(1732±144)个/mm^2,3个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80,P=0.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actin在兔角膜内皮层成功表达。WB半定量检测表明F-actin蛋白在各组角膜内皮层的表达趋势与内皮细胞密度计数结果一致,3个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876,P:0.000)。3个实验组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角膜区别较小。结论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过程中,无血清的ECM和ACF培养基可以较传统MEM培养基更好地保持角膜内皮细胞的活性和屏障功能,在无血清器官培养保存角膜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