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1987年Keates等首次报道多焦点人工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的植入以来,MIOL在白内障手术日趋完美的同时,其设计及制造工艺也得到改进,两者的进步提高了白内障手术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MIOL术后的视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CS)的变化。方法:为46例(7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前随机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18例(36眼)植入Array SA40Ne多焦点IOL(MIOL);28例(40眼)植入SI40NB单焦点IOL(SIOL)。术后1周、1月应用美国Stereo Optical公司产OPTEC3500视功能测试系统的对比敏感度测试包分别在空间频率为1.5cpd、3cpd、6cpd、12cpd和18cpd的昼及夜照明条件下对手术眼进行有眩光和无眩光的对比敏感度检查。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1周,MIOL组在各空间频率下CS普遍低于SIOL组,尤其在昼照明条件下。夜照明条件下,MIOL组在低、高空间频率下的CS均低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昼照明条件下,MIOL组在低、中空间频率下的CS也均低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两组间CS差异减小。除低空间频率下(1.5cpd)MIOL组CS低于SIOL组(P<0.05)外,其他测试状态下两组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Array MIOL后对比敏感度降低主要体现在术后短期内(术后1周),该现象将随时间推移而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ReSTO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30眼)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并植入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MIOL),对照组26例(30眼)植入ACRYSOF Natural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及最佳远视矫正状态下的近视力,对比敏感度,并发症,并调查两组患者不同距离下的视物舒适与否、是否存在眩光等视觉症状及是否需要依赖眼镜.结果 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裸眼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视远度数的近视力,MIOL组明显优于SIOL组(P<0.05);两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仅1例(3.33%)单眼植入MIOL患者诉头晕、眩光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MIOL组术后脱镜率为86.67%,SIOL组所有患者需配戴眼镜,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MIOL组2例(6.67%)、SIOL组3例(10%)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RYSOF ReSTOR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同时提供良好的远、中、近视力,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多焦组)19例(25只眼)和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焦组)14例(20只眼),于术后13~41个月测两组远、中、近视力及戴镜率。结果:裸眼近视力≥0.5者多焦组占68.0%(17/25),单焦组占30.0%(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近视力和远视力、裸眼远视力,中间视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多焦组较单焦组有更高的脱镜率。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 相似文献
5.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满意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后的满意程度以及生活质量.方法将101例(137眼)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0例(71眼),平均随访时间(17.68±4.42)月;Ⅱ组为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1例(66眼),平均随访时间(23.04±4.70)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使用眼镜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Ⅰ、Ⅱ组分别为22 5%和53.0%.术后受眩光、光晕的干扰程度Ⅰ组较Ⅱ组明显(P<0.001).结论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使患者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眼镜的依赖性,大大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6例(5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MIOL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对照组(IQ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检测术前视力、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屈光状态,问卷调查术后视近时对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患者的主观视觉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整体满意度、眩光、夜间视物模糊及色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OL组裸眼近视力,视近距时满意度和视近距时脱镜率,MIOL组优于IQ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相比,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AcrySof IQ ReSTOR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近距离工作脱镜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效果及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对11例15只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入院宣教、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进行总结,定期检查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角膜散光,人工晶状体位置,并以问卷形式调查对不同距离下的视物舒适度、是否存在眩光等视觉症状及戴镜率。结果:到位的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使11例15只眼患者主动配合手术,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未出现并发症,裸眼及矫正远视力在0.6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3%和93%,裸眼及矫正近视力Jr3(0.5)以上的比例为67%和80%。80%的患者对术后的视力表示满意。部分病例由于手术切口术后出现散光或散光加重影响视力。73%的患者能不依赖眼镜完成日常活动。结论:健康宣教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做好心理护理、相关知识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各种检查,自愿接受手术;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手术的高质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的精确计算是术后患者获得满意视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例(6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统一标准分为两组,其中双眼非同期植入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者15例设为MIOL组;双眼非同期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者15例设为SIOL组。均行角膜缘透明角膜切口,应用超声乳化术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d观察术眼的屈光状态,裸眼远、近视力;术后1个月观察术眼的屈光状态,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最佳远矫下近视力,焦距深度,对比敏感度,远近立体视锐度,问卷调查视觉质量、各视觉功能区满意度及脱镜率。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远视力;MIOL组患者同时获得良好的近、中程视力。术后对比敏感度MIOL组较SIOL组有所下降,但无功能性意义。MIOL组有80%(12例)的患者裸眼近立体视锐度≤60?s,SIOL组所有患者裸眼近立体视锐度≥40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8,P<0.05);MIOL组有93.33%(14例)的患者矫正近视力下近立体视锐度≤60?s,SIOL组有33.33%(5例)患者矫正近视立下近立体视锐度≤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P<0.05)。MIOL组视近脱镜率80%。结论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安全有效,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及双眼视觉,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侧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眼与单眼视设计双侧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眼的立体视功能? 【方法】 行双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多焦组?单焦组和单眼视组?多焦组双眼植入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共27例;单焦组双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共26例;单眼视组,一眼按术后裸眼正视,另一眼按术后裸眼为-1.75 m-1近视植入相应度数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共31例?记录远?近视力及远?近立体视锐度? 【结果】 术后多焦组和单焦组最佳矫正远视力(LogMAR,以下同)分别为-0.03 ± 0.08和-0.03 ± 0.07,单眼视组拟正视眼裸眼远视力是-0.04 ± 0.08,三组比较P > 0.05;术后单焦组和多焦组近视力及单眼视组拟视近眼裸眼近视力分别为0.52 ± 0.14?0.31 ± 0.13和0.24 ± 0.10,三组比较P < 0.001?多焦组和单焦组最佳矫正近视力分别为0.13±0.09和0.05±0.09,单眼视组拟视近眼裸眼近视力为0.24 ± 0.10,三组比较P < 0.001?多焦组?单焦组和单眼视组远立体视锐度分别为60″?60″和400″,近立体视锐度分别为50″?100″和50″? 【结论】 双侧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眼近视力和近立体视功能优于双侧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眼视设计的双侧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眼能同时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裸眼下近立体视功能正常,但远立体视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折射型多焦、可调节及衍射型多焦人工晶状体的调制传递函数及近距离视觉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折射型多焦(Array)、可调节(1CU)及衍射型多焦(ReSTOR)人工晶状体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及近距离视觉质量。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06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Array 16例22跟,1CU 13例19眼,ReSTOR 13例17眼,采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瞳孔直径、波前像差及调节幅度,并用iTrace 3.1软件模拟不同瞳孔直径下的MTF,用CGT-1000对比度眩光测试仪测量视觉对比敏感度,其他测量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DCNVA)。结果当瞳孔直径为2.0、2.5mm时,除了在个别空间频率(10、15、30cpd)上1CU组的MTF显著好于Array组(P值均<0.1)外,3组间其他不同空间频率上MTF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1)。当瞳孔直径为3.0mm时,除了个别空间频率(10 cpd),1CU组和ReSTOR组在其他空间频率上的MTF值都优于Array组(P值均<0.1)。而当瞳孔直径为3.5、4.0mm时,ReSTOR组在所有空间频率上的MTF值都优于Array组(P值均<0.1)。ReSTOR组的DCNVA明显好于其他两组(F=21.108,P<0.05)。ReSTOR组中有76.47%的患者达到J3或更好的DCNVA,明显好于Array组的22.73%和1CU组的15.79%(P值均<0.05)。1CU组测得的调节幅度为(0.993±1.423)D,而Array组和ReSTOR组则基本没有测出调节幅度。结论3种人工晶状体各有其优缺点,综合各项指标,ReSTOR相对而言是较为理想的一种,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为更好的矫正高度近视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来本院眼科进行矫正术的高度近视患者5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虹膜组和后房组各28例,虹膜组采用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植入术,后房组采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结果:虹膜组和后房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为(0.43±0.12)vs(0.99±1.34)、(0.42±0.24)vs(0.84±1.23)(P〈0.05);虹膜组和后房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5±0.32)vs(1.04±0.18)、(0.69±0.11)vs(1.01±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眩光敏感度、对比敏感度在各个频率段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术后6个月各观察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植入术术后6个月的视觉质量均能达到预期效果,虹膜夹型植入术的视觉质量略好于后房型,远期视觉质量两组间是否具有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非球面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14例(11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多焦点Tecnis ZM900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多焦组)和单焦点Tecnis ZA9003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单焦组),各57例(57眼).术后3个月检查并比较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人工晶状体像差、调制传递函数、对比度视力、拟调节力,并对主观评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3个月,多焦组裸眼近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均高于单焦组(t=-7.62,-9.89,P<0.05);调节幅度多焦组为(4.74±1.05)D,单焦组为(1.65±0.68)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1,P<0.01);瞳孔直径3mm和5 mm时,两组各高阶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63cm对比度视力多焦组高于单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空间频率下两组调制传递函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脱镜率分别为85.9%和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6,P<0.05).结论 与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非球面衍射型MIOL不仅具有一定的拟调节力,可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且提供较高的视觉质量,适应于迫切要求脱镜的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患者不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白内障三种单焦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所获得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0人(120眼),分别植入肝素表面处理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HQ-201HEP组,n=40)、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Sensar AR40 e组,n=40)或蓝光滤过人工晶状体(AcrySof Natural SN60AT组,n=40);另选取年龄相近的正常人40眼作为对照组。应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仪测量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鹰视波前像差仪测定高阶像差,比较各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以及各级高阶像差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三组患者间总高阶像差(RMSh)、三阶(RMS3)、四阶(RMS4)、五阶(RMS5)、六阶(RMS6)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球差(C12)、次级球差(C24)、RMSh、RMS3、RMS4、RMS5和RMS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内障三种单焦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功能和各级高阶像差无显著差异,视网膜成像质量无明显区别。植入单焦球面人工晶状体可部分恢复白内障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功能,但尚未达到正常同龄人水平。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26眼)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结果术前眼轴长度30.12~35.76mm,平均为32.45mm。术中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无后囊破裂发生。植入屈光度数为-1.0~-6.0D,术后1周,24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佳矫正视力≥0.2共20眼(76.9%),其中≥0.5者共8眼(30.77%)。2眼因严重的黄斑区网膜萎缩变性,视力无明显提高。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2.00D共22眼(84.6%),〈±1.00D共14眼(53.8%)。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后囊膜皱褶6眼,后发性白内障7眼,5眼行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发生,无眼压升高。4例单眼白内障患者中,1例出现双眼干扰症状。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既可以进行屈光矫正,又可以增加眼内组织的稳定性,减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讨分析SN6AD1+3.0D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功能。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60眼),分为多焦点组(植入SN6AD1+3.0D多焦点人工晶体,30眼/28例)和单焦点组(植入SN60WF单焦点人工晶体,30眼/20例)。术后观察两组裸眼及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拟调节力及视功能的问卷调查。术后两组裸眼中视力、近视力比较,多焦点组优于单焦点组;多焦点组的拟调节力为(2.65±0.48)D,单焦点组为(0.38±0.15)D;阅读脱镜率多焦点组达86%,单焦点组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6例32眼高度近视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立体视觉的改变,从客观角度研究该手术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近3年收治并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能按时随访的高度近视16例32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P-VEP、立体视觉检查,比较观测P100的波幅、潜时及波形和远近立体视觉。[结果]术前波幅(3.201±0.899)μV,潜时(126.116±4.096)ms,术后波幅(6.355±1.327)μV,潜时(114.516±7.085)ms。与术前相比,术后P100的波幅上升、潜时缩短、远近立体视觉的增加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中央孔型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于行近视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19.
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 (ECCE)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0 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12 0只眼 ) ,在上方角膜缘后 1.5~ 2mm处切口做长约 4mm巩膜隧道 ,行ECCE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d、1周、1个月和 3个月裸眼视力≥ 0 .5者分别占 70 .2 % ,88.5 % ,89.5 %和 90 .2 %。术后 1周、1个月和 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后角膜水肿和前房炎性反应轻微 ,瞳孔形态保持良好。结论 :该手术疗效满意 ,术后恢复快 ,可稳定眼屈光状态及视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