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预测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子及股骨颈骨密度(BMD)情况下10年骨折风险性的差异,探讨筛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方法。方法应用FRAX的中国大陆子模型软件,综合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计算单一危险因子或多重危险因子在联合或不联合BMD的条件下预测骨折风险性。结果随着BMD下降、骨折危险因子增多,1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大。不同骨折危险因子和BMD配对时骨折风险性不同,当BMD未达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而合并部分危险因子时的骨折风险性大于BMD的T值达-2.5SD但无危险因子时的骨折风险性。结论 FRAX模型使原来单凭BMD转向综合各类危险因子评估长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性,在无条件行BMD检测地区可用以筛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BMD、OSTA与FRAX(不含BMD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准确性,为选择适合我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工具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并接受DXA骨密度检查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连续纳入1497例,建立队列。基于基线数据,以就诊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否为参考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BMD、OSTA及FRAX评分预测骨质疏松骨折发生风险的准确性。结果发生骨折组(n=343)患者的BMD,OSTA评分与FRAX评分均低于未发生骨折组(n=115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OSTA及FRAX评分(不使用骨密度的主要部位FRAX评分)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4(95%CI:0.621-0.687),0.629(95%CI:0.595-0.663)和0.907(95%CI:0.888-0.926),最佳诊断截点值分别为-1.25,-1.90和3.65%。结论不使用骨密度的主要部位FRAX评分可用于我国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但诊断截点值为3.65%,远低于WHO推荐的20%,其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方法共3组研究对象,398例骨质疏松不伴有骨折的研究对象(A组),胸腰椎骨折患者(B组),骨密度正常的正常组进行研究。研究骨密度的一般情况、不同T值在各组的分配情况,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结果腰椎L2-L4、L2-L4和股颈的BMD值之间,T值人数分配之间,正常组、A组以及B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L4、L2-L4和股颈的BMD以及总BMD的测定值均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结论我们认为:本地区所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全部应诊断判定为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对老年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180例绝经后T2DM女性作为糖尿病组,180例健康绝经后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T2DM史、骨折史,骨密度(BMD)、骨转化指标,并比较组间资料和指标差异,生存分析T2DM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腰椎BMD、股骨颈BMD、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1 N-terminal peptide,P1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β-Ι型胶原羧基端肽(beta C-terminal telopeptide,β-CTX)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组有骨折史人数(率)为25(13.9%),高于对照组12(7.8%)(P0.05),骨折部位分布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T2DM无骨折生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2DM可降低老年绝经后女性的骨密度,影响骨转化,可能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应采取措施积极加强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骨折危险性评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是以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测量为基础的。但近年来发现BMD值与骨折发生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尤其是在绝经后妇女中。在非脊椎骨折女性患者中,只有44%的患者其BMD的T值在-2.5标准差以下,男性骨折患者中只有22%的BMDT值在-2.5标准差以下[1]。一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提高BMD值和减少骨折发生率方面并不平行。双膦制剂risedronate可以明显减少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发生率。但是在服用risedronate的患者中,骨折在BMD值提高人群和没有提高人群中发生率都显著降低[2,3]。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骨矿密度(BMD)的关系,为预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提供科学的指标。方法对10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跟骨的BMD值,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骨折发生例数随BMD的T值降低呈负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分别在Ⅰ区间和Ⅱ区间均与Ⅲ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当BMD的T值≤-3SD骨折发生例数呈显著增加(r=-0.973,P<0.01)。结论老年人BMD的T值为-3.0SD时,骨折发生率呈明显上升,临床上可将老年人的BMD的T值低于正常1个标准差(-3.0SD)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与病理性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通过定量CT进行骨密度的测定,分析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的变化,确定易发生骨折的骨密度标准值,即骨折阈值;并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深圳地区骨折患者男性60人,女性64人,通过X线平片确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用定量CT(QCT)测量椎体横断面中部的松质骨结构,通过软件处理得到L1、L2、L3总的松质骨中骨矿(Ca—HA)密度数值(mg/cm^3)。结果①骨密度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随之降低,按P〈0.05确定易发生骨折的BMD阈值,男性为109.26mg/cm^3,女性为100.19mg/cm^3;②男性和女性间椎体、髋骨骨质疏松性骨折均有显著差别(P〈0.01)桡骨及其他部位骨折男性和女性间无差别(P〉0.05)。结论①男性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密度阈值为109.26mg/cm^3,女性为100.19mg/cm^3;②随着年龄的增大,骨密度的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病理性骨折的病理基础,外力作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及骨折阈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1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90例,其中60~69岁45例、70~79岁45例;女90例,其中60~69岁45例、70~79岁45例。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及大粗隆等部位的BMD;采用ROC曲线计算不同部位的骨折阈值。结果70~79岁股骨颈、Ward三角、大粗隆部位BMD明显低于60~69岁组(P<0.05);老年女性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大粗隆部位BMD均低于老年男性患者(P<0.05)。老年男性和女性患者股骨颈、Ward三角、L2~L4、大粗隆等部位骨折阈值分别为0.77、0.68、0.81、0.74 g/cm^3和0.74、0.65、0.78、0.71 g/cm^3。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不同部位BMD及骨折阈值均有所不同,年龄和绝经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人群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启动子区-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1)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血清DNA。(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3)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1245G/T位点进行等位基因鉴别。(4)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将374例受试人群分为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3组。结果长春市汉族正常人群COL1A1-1997G/T转换中,GG基因型占38.40%,GT基因型占46.38%,TT基因型占15.22%,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女性GG等位基因型所占比例大于男性,GG基因型占44.39%,GT基因型占43.37%,TT基因型占12.24%;骨质疏松骨折患者GG基因型为主,占47.50%,GT基因型占35.00%,TT基因型占17.50%。骨质疏松组女性GG基因型BMD低于GT、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骨折组女性GG基因型BMD显著低于GT、TT基因型(P均0.05)。COL1A1+1245位点G/T转换,在正常人群中发现GT杂合型2例,占总数的0.53%,其余均为GG基因型。结论 COL1A1-1997G/T转换中正常人群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以GG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女性GG基因型BMD均低于GT、TT基因型。COL1A1-1997G/T与BMD显著相关,+1245G/T与BM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海口地区常住居民各年龄段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变化情况,并调查分析中老年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海口地区常住居民2 176名,采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正位BMD、左髋部BMD,并根据性别、年龄分组对骨质疏松患病率进行分析,统计中老年(年龄≥46岁)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 BMD值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51岁以上男性BMD值同年龄段内女性,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66~70岁年龄段BMD明显增加,其中L1~4最明显;女性51~55岁年龄段内BMD值下降最明显。海口地区城市女性Ward’s、Troch的BMD高于农村女性(P0.05)。海口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总发生率为58.17%,中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相同年龄段内,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女性,男性在66~70岁、76~80岁两个年龄段内骨质疏松发生率略下降。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年龄段内男性骨折发生率低于女性,女性76~80岁年龄段内骨折发生率最高;脊柱骨折发生率最高,81岁及以上年龄骨折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海口地区常住居民BMD随年龄增加下降,中老年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且随年龄增加上升,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因此应加强中老年群体干预与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12.
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儿童骨囊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浩琛  王正红  向明 《中国骨伤》2008,21(12):928-929
骨囊肿常见于长骨的干骺端,目前治疗多趋于手术。自2004年至2006年共采用山西医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骨治疗儿童骨囊肿26例,收到满意效果。既减少患者白体取骨带来的新创伤,又解决了青少年患者自体骨来源有限的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骨肿瘤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骨肿瘤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的总结15例骨肿瘤巨大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资料。病灶处理:切刮12例,段截3例。作带血管蒂的的骨块转位移植12例,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3例。结果:全部病例获长期随访,平均随访3年。所有病例在术后3~4月达骨愈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骨肿瘤巨大骨缺损,能缩短骨愈合时间,复发少,患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4.
手风琴技术用于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23~60岁,平均44.04岁;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5~11 cm,平均7.68 cm;14例交通事故,3例摔伤,4例砸伤,1例高处跌落;左侧6例、右侧16例。分成两组,手风琴组搬移结束后实施手风琴技术11例,对照组搬移结束后外架锁定等待矿化11例。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7.9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的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愈合时间、愈合指数等指标,并采用Paley等方法评价骨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X线评价均达到骨性愈合;手风琴组:骨愈合时间(365±91)d,愈合指数(46.2±3.5)d/cm;对照组:愈合时间(435±108)d,愈合指数(57.8±3.5)d/cm;两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8:P=0.115);两组骨愈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0)。末次随访时依据Paley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实验组优9例,良2例;对照组优8例,良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9,P=0.619)。并发症:钉道感染:手风琴组9例,对照组10例;局部牵拉痛:手风琴组2例,对照组1例;轴向偏移10°:手风琴组4例,对照组3例;骨缺损汇合端对位差:手风琴组3例;对照组2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操作后可缩短治疗时间和矿化时间,提高愈合指数。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benign bone tumours in the hand with curettage and sintered bone implantation using bovine sintered bone (True Bone Ceramics). There were 2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intered bone implantation in our department in 1984 or later. The follow-up survey period varied from 9 months to 11 years and 2 months (mean, 5.8 years). Recurrence of tumours and complications such as infection or fracture were not observed, and there were no clinical symptoms. X-rays revealed new bone formation connecting the implanted blocks to bone. Sintered bone was not absorbed, and lucent zones around the implants or other abnormal findings were not observed. Bone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who had pathological fractures before surgery.  相似文献   

16.
17.
骨段撑开转移治疗骨缺损国外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功林  章鸣 《中国骨伤》2008,21(12):950-952
节段性骨缺损是下肢开放性骨折中较严重的损伤,传统的治疗包括:采用外固定支架稳定骨折、应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以及用带血管或不带血管的骨移植修复骨缺损.骨段撑开转移是治疗骨缺损的一种新方法.适宜治疗3~12 cm的骨干缺损,仅需行少量松质骨移植以促进局部骨愈合.而常规治疗方法植骨量较大.因而,供骨区并发症较少.而且,不需行游离组织移植修复创面.缺点是相对复杂,治疗时间长.当病例选择适当以及对技术掌握完善时,对某些骨缺损病例的治疗,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脱钙冻干异体骨移植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脱钙冻干异体骨(DFDBA)修复骨缺损,解决种植区的骨量不足问题。方法在种植外科中,将脱钙冻干异体骨用于19例种植区骨缺损患者,观察种植体动度、牙齿指数(GI)及x线改变等临床指标,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9例植骨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结论脱钙冻干异体骨既有一定的力学支持能力,又有骨诱导作用,且可塑性强。  相似文献   

19.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缺损性骨不连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和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复杂缺损性骨不连的重建方式及疗效。方法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长管状骨缺损性骨不连患者61例,男46例,女15例;年龄6~55岁,平均28.2岁。胫骨29例,股骨9例,肱骨11例,桡骨7例,尺骨5例。骨缺损长度4~14cm,平均6.4cm。选择骨缺损4 ̄6cm的30例患者行Ilizarov截骨肢体延长术,骨缺损6 ̄9cm的21例患者行Ilizarov骨节段截骨后传送延长术,骨缺损超过9cm的10例患者行同侧腓骨转移结合Ilizarov架固定术。平均骨延长4.8cm;随访时间10~84个月,平均47个月。结果61例骨缺损最终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带架时间9个月,平均骨愈合时间7.1个月。21例78个针道低度感染和积液,原因为针道骨吸收和针道局部清洁护理差。1例腓骨转移患者带架期间摔伤后再骨折。股骨轴向偏移<3mm、向前外侧成角<10°者5例,其中股骨3例,肱骨2例,经调架后逐步矫正。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修复长管状骨复杂缺损性骨不连的原则是彻底切除病灶,其次是考虑功能重建。Ilizarov技术是治疗长管状骨复杂缺损性骨不连、成功重建肢体长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冻干同种异体骨和冻干异种骨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8只中国大白兔一侧桡骨造成1cm骨缺损,随机分为同种异体骨组和异种骨组,每组24只,分别植入两种移植骨,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进行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术后4周异种骨组的X线片,Gary X线评分与同种异体骨组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8周同种异体骨组组织学检查以及组织学评分与异种骨组有统计学差异,在其他时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冻干异种骨具有很好的成骨效果,可以作为修复骨缺损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