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祖国医学实践证明,头面部刺镇痛和针刺治病效果显著;近年来开展的头面部针剌麻醉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神经解剖学记载,颜面部痛、温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到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电生理学研究表明:在此核的尾段可记录到“痛”细胞放电.可见,三叉神经和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  相似文献   

2.
<正> 祖国的医学实践表明,针刺头面部穴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可用于治疗某些疾思。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针刺颜面部穴位既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又能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头面部针刺麻醉还能作远隔部位的手术。神经解剖学记载:颜面部痛觉是由三叉神经传入到三叉神经脊束核的。脊束核的尾段内可记录出“痛”细胞放电,这就更加说明三叉神经及其尾侧脊束核与颜面部痛觉有关。  相似文献   

3.
哺乳类动物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其尾侧与颈段脊髓后角尖端灰质相连续。根据细胞构筑的特点,该核可分为尾侧脊束核、极间脊束核和咀侧脊束核。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只包括咀侧与尾侧两部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又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巨细胞亚核,它们分别与脊髓后角灰质的RexedⅠ、Ⅱ和ⅢⅣ层相当。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主要与头面部的痛、温觉有关,并参与了头面部的针刺镇痛过程。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脑干网状结构、中缝大核、兰斑、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传入纤维。该核的传出纤维投射至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及板内核、内侧膝状体、脑干网状结构、某些脑神经核(孤束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前庭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中缝大核、中脑顶盖与中央灰质、楔核、楔外核和内侧橄榄副核等)和上颈段脊髓。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及其尾侧脊束核与中枢内的许多核团发生联系,并在那里与来源于不同部位的躯体或内脏的传入纤维发生会聚,这种直接的会聚可能为颜面部针刺冲动与来自躯体或内脏的痛冲动在同一部位相互作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脊髓、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和丘脑板内核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镇痛以及颜面部针刺麻醉能进行身体其他部位手术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和延髓背外侧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抑制内脏痛和内脏牵拉反应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这对支持体表内脏相关学说也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徐卫东  刘乡 《针刺研究》1995,20(1):24-30
细胞外记录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鼻颊部伤害性与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用高低两种强度分别电针同属足阳明胃经但属不同神经支配的穴位“下关”和“足三里”。结果表明,低强度电针只有同属三叉神经支配的“下关”穴对伤害性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足三里”无此效应。但高强度电针无论是“下关”还是远节段腓总神经支配的“足三里”穴均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表明低强度电针镇痛作用部位的局限性即穴位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范围广泛即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这一结果为针刺治疗不同部位痛症的穴位、手法和刺激量的选择提供科学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针麻而不用全身性麻醉剂的清醒猫27只,用肌松剂保持安静,强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中枢端,模拟内脏痛刺激,记录到发生放电反应的丘脑单位15个,脑干内侧网状结构单位52个。这些单位放电反应,基本符合痛放电的特点,而且有的单位放电反应,在静脉注射吗啡后,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观察了针刺对上述单位自发放电作用及其与针刺抑制单位痛放电反应的关系。在针刺引起单位自发放电频率改变或不变的两种情况下,均可抑制某些单位的痛放电反应,但以针刺引起单位自发放电频率改变的对内脏痛放电反应的抑制作用次数多于针刺不引起单位自发放电改变的。看来,针刺传入与内脏痛觉传入是在同一单位的会聚,是实现抑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们在猫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所见,针刺对三叉核痛敏细胞放电抑制作用主要属于突触前抑制。本实验是加强突触前抑制,观察能否提高针刺镇痛效应。对70名正常人和手术病人测痛阈和耐痛阈(钾离子透入法),针刺合谷穴可以提高痛阈或耐痛阈。给受试者口服“安定”10毫克一小时后重复药前程序,则痛阈提高(比针刺合谷穴)70.31%(P<0.01),耐痛阈提高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观察到,针刺可以抑制中脑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在去大脑动物上,针刺的这种效应仍可出现。推想针刺作用的基本环节可能在脑干部位。上海生理所等单位曾报导,损毁延脑中缝核可使针刺对内脏躯体反射的抑制效应基本消失。那么,在针刺对躯体的镇痛效应和对中脑神经元痛反应的抑制效应中,延脑中缝核群是否也有这种作用呢?为此,我们以家兔中脑痛敏神经元单位放电为指标,对中缝大核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一、刺激中缝大核可以直接影响中脑痛敏神经元的活动。在24个痛兴奋性神经元中,有11个在刺激中缝大核时也出现兴奋反应,即放电增多,频率增快。有4个对伤害性刺激出现抑制反应的神经元,对刺激中缝大核都呈现抑制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中脑痛敏神经元对刺激中缝大核的反应型式与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型式表现出明显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在颜面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以引起家兔左前肢的运动反应为疼痛的客观指标。其实验步骤是首先测定正常组家兔,电针刺激“颊车”穴前、后疼痛的变化,然后于局麻下,部分损毁家兔左侧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于术后第9~11天之间,再测定电针刺激“颊车”穴前、后疼痛反应的变化,实验完毕,杀兔取脑做组织学定位检查。结果表明:电针刺激“颊车”穴后,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灸法缓解内脏痛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法(CRD)作为伤害性刺激。微电极细胞外记录L1~L3节段脊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活动。不同参数的热灸作用于非感受野承扶穴。结果: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能明显激活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侧非感受野穴位的特定参数的热灸刺激能明显抑制这种伤害性反应。结论:来自体表的热灸与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信号在脊髓水平发生会聚,而特定参数的热灸能够抑制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所激活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丘脑内侧核群的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里有一些神经原,对于来自皮肤的伤害性刺激会产生特殊型式的单位放电。这些痛敏细胞的主要特点是反应的潜伏期较长,放电频率较高,后放电持续时间较长,对于重复刺激没有适应性。“穴位”电针可以抑制这类痛放电,使放电的持续时间缩短或放电频率降低。这种痛反应的抑制效应在背索已被切断的动物上仍然存在,直接刺激被切断的背索上段并不能产生抑制效应。因此,  相似文献   

11.
<正> 过去研究电针对痛敏单位放电的影响时,大多数报道都以非时锁反应(单位时时内放电数量或平均放电率的变化)为指标,也有用时锁反应(对刺激有效固定的时间关系的短暂反应)为指标。我们对这两种反应进行了对比,两者反映角度不完全相同。本文以伤害性刺激猫的腓浅神经(PN)诱发  相似文献   

12.
以往工作中观察到,在三叉神经核内的针刺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突触前抑制实现的。形态学资料证明,非三叉神经系统的穴位电针所形成的突触前抑制的纤维来源于脑干以上的高级部位。中缝核、兰斑核对针刺镇痛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设想,电针在三叉神经中产生的突触前抑制有可能是通过中缝核实现的,或受中缝核和兰斑核调节实现的。以微电极记录三叉神经核的痛敏细胞放电,电针“颊车”穴可抑制此放电。用同心  相似文献   

13.
鉴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既与颜面部痛觉又与颜面部的针刺镇痛有关这一事实,我们观察了家兔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态特点,以其为今后深入开展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形态学的资料。本实验用正常家兔五只,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25~30微米,硫瑾染色。在镜下观察了各类神经元的形态特点,并测量了细胞的大小。参照家兔菱脑细胞构筑图谱,进行观察和描述。实验结果: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向尾侧与上颈段脊髓后角灰质相连续,向嘴侧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相连续。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对恒河猴感觉皮层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探讨病理状况下大脑皮层对手区与面区感觉功能的调控作用是否发生代偿,揭示"面口合谷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手术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通过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寻找恒河猴感觉皮层SⅠ神经元的放电,观察其外周感受野的变化。结果: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切除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手区神经元的外周感受野消失,随着切除时间的延长,在已切除的手区可逐步记录到数量不等对面部和前臂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对面部刺激起反应的区域明显大于对前臂刺激起反应的区域。结论:1)感觉皮层手区功能的丧失导致与其毗邻的面区、前臂之间发生功能重组,面区和前臂区均逐步向手区扩展。2)功能重组似乎有一定的趋向性,即面区和手区之间的功能重组强于前臂区和手区。3)病理状况下大脑皮层手区和面区的功能重组可能是"面口合谷收"重要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灯笼草镇痛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灯笼草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扭体法、电刺激鼠尾-嘶叫法、钾离子透入法和辐射热-缩腿法等行为学指标以及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放电反应的电生理指标。结果:灯笼草能剂量依赖地提高大鼠电刺激鼠尾-嘶叫法的痛阈,剂量依赖地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对炎症性痛敏及神经源性痛敏灯笼草也有镇痛作用,灯笼草还能明显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放电反应。纳洛酮能翻转灯笼草的镇痛作用,反复给予灯笼草能产生耐受,但与吗啡镇痛之间不存在交叉耐受。结论:灯笼草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可能涉及中枢阿片受体。  相似文献   

16.
前段工作已证明,侧脑室注射5-羟色胺对兔丘脑束旁核单位痛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工作进一步观察刺激中脑中缝核对丘脑束旁核单位痛放电的影响。刺激中缝核采用同心电极,刺激频率为10次/秒,波宽2毫秒,电压6伏。中缝核定位参照兔脑图谱。以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单位放电,经鉴定为痛放电后,即刺激中缝核,刺激持续10~20分钟,中间每5分钟检查诱发反应情况,当发现诱发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细胞放电的痛反应及电针效应,多以非时锁反应(N-TLR)为指标,也有用时锁反应(TLR)为指标,两反映角度不完全相同。本用微机结合随机点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对伤害性刺激猫的外周神经(腓浅或内脏大神经)诱发对侧体感皮层73个细胞放电(P-ED)的时锁和非时锁反应进行定量分析,互相比较。N-TLR以放电间隔(ISI)均值函数表示,TLR以刺激和反应的标准互协方差函数(NCCVF)表示。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尾核神经元放电的方法,以尾棱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活动变化为痛反应指标,观察尾核内注射DA及刺激黑质致密部对PEN和PIN电活动的影响,探讨黑质-纹体DA能系统在痛觉调制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交感神经易化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三觉  朱军 《针刺研究》1989,14(1):100-100
采用神经纤维细束分离技术,分离太鼠尾神经的C类纤维,记录皮肤感受野注射复台致痛剂引起的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慢性痛放电)。剌激支配感受野的交感神经可使这种单位持续放电数量显增多,部分单位为先易化后抑制。这种交感神经效应时程较长,可以反复激发。局部动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也引起类似效应,结果证实交感神经能够易化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提示处于持续放电状态的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对交感神  相似文献   

20.
陈殿军 《河南中医》2001,21(6):37-38
三叉神经痛 ,是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的一种病症 ,多见于中老年人 ,女性略多于男性。由于疼痛的部位多在面部 ,故祖国医学称为面痛 ,《丹溪心法》称眉眶痛。清代《张氏医通》“面痛……不能开口言语 ,手触即痛 ,此是阳明经络受风毒 ,传入经络 ,血凝而不行。”叙述了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颅后窝三叉神经根受变异血管的压迫、牵拉 ,骨质压迫以及供应三叉神经的动脉发生硬化而致缺血 ,以及某些致病因素 ,使半月节或感受根发生脱髓性改变 ,轻微的刺激即可激发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疼痛 ,表现为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