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有限元法模拟不同程度的后牙牙槽骨吸收状态,分析骨吸收情况下的牙周应力分布和总位移趋势,以便为临床施加合适的矫治力提供指导。方法 在建立正常牙槽骨高度(1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删减单元格获得后牙牙槽骨高度水平均衡降低2、4、6 mm的2、3、4号模型;在各模型上进行模拟加载,加载力1.47 N,分析在施加矫治力的情况下,各模型后牙组牙的牙周膜初应力及牙齿初始总位移的分布情况。结果 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后牙组牙总位移增加,牙周膜Von Mises应力逐渐增大,当牙槽骨吸收达4 mm时,应力值和牙齿初始总位移值明显增加。结论 对于伴有牙槽骨丧失的患者,应当避免受力或显著减小受力,避免造成牙周组织不可逆的损伤和牙根、牙槽骨的持续吸收。  相似文献   

2.
傅晓峰  王林  浦广益 《口腔医学》2006,26(6):434-436
目的研究不同牙槽骨高度条件下上颌牙列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规律,为牙周丧失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所建上颌牙列、牙周膜、牙槽骨、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三维实体模型,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对不同牙周丧失条件下的牙周组织应力和位移情况分别进行模拟分析。结果随着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前牙的牙周膜应力和牙齿位移先减小后增大,后牙的牙周膜应力和牙齿位移持续增大,当牙槽骨水平吸收达4 mm时,第一磨牙的牙周膜应力值明显增加。结论对于牙周丧失的患者,在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以滑动法关闭间隙的治疗过程中,应增加磨牙支抗,矫治力值也应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三壁骨缺损对正常咬合力下牙周膜应力的影响。方法 基于锥形束CT(CBCT)的DICOM格式数据,分别建立下颌全牙列牙齿、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有限元模型。采用修改骨缺损区域单元弹性模量的方法分别模拟位于近中和远中的不同深度(占根长1/3、2/3和3/3)的邻面三壁骨缺损。对骨缺损的牙齿施加与牙体长轴呈45°的正常咬合力,分析牙周膜等效应力。结果 牙槽骨无缺损时,14颗牙齿的牙周膜等效应力平均值为5.71 MPa。牙槽骨缺损深度占根长1/3、2/3和3/3时,牙周膜等效应力平均值分别为6.61、7.14、7.42 MPa。随着三壁骨缺损深度的增加,牙周膜应力明显增大,吸收的前期应力增量大于后期。位于近中的不同深度(占根长1/3、2/3和3/3)的邻面三壁骨缺损牙周膜等效应力平均值分别为6.62、7.19、7.51 MPa,位于远中的不同深度(占根长1/3、2/3和3/3)的邻面三壁骨缺损牙周膜等效应力平均值分别为6.60、7.10、7.33 MPa。三壁骨缺损位于牙齿近中或远中,对其牙周膜的应力影响无显著差异。在相同缺损深度下,各类牙齿牙周膜等效应力大小关系为前磨牙>磨牙>切牙>尖牙。结论 即使较浅的三壁骨缺损,仍然会造成牙周膜应力的明显增加,因此对于早期的三壁骨缺损患牙,在临床上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尽早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左侧下颌后牙5单位固定桥双基牙侧牙槽骨吸收的有限元模型,为分析双基牙侧牙槽骨吸收对牙周膜应力的影响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与Mimics、Ansys软件相结合对88张层厚为0.6mm的CT断层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基牙侧牙槽骨吸收模型。结果:建立了5单位固定桥有限元模型及双基牙侧牙槽骨吸收的有限元模型,包括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结论:所建模型结构完整,单元划分精细,能够较精确地模拟牙槽骨吸收的实体状态,为加载后的基牙牙周膜应力分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具有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压力载荷下,计算分析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为正畸治疗提供力学参考。方法:采用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进行扫描,建立牙槽骨发生不均衡水平吸收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计算加载垂直向的压低力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结果:当牙槽骨从正常高度降低3.5 mm时,加载产生的牙周膜应力增加平缓,高应力集中部位在根分叉处;而牙槽骨降低超过6.0 mm,根分叉部分暴露时,牙周膜应力明显增加,应力集中的部位转移至根尖及根1/3处。结论:当牙槽骨高度降低未超过6 mm时(牙槽骨吸收未超过根长的48%),应根据牙槽骨的丧失程度来减小矫治力值;当牙槽骨高度降低6 mm以上时(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48%),磨牙的根分叉完全暴露,则应显著减小矫治力值。  相似文献   

6.
孟禹彤  房伯君 《口腔医学》2015,35(6):464-467
目的 分析拔除多生牙后不同施力时机对埋伏牙矫治效果的影响,为临床矫治上颌唇侧阻生中切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上颌中切牙唇向阻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于牙槽骨不同愈合时期向埋伏牙施以相同的复位力,分析埋伏牙、牙周膜、牙槽骨的初始应力及位移情况。结果 随着牙槽骨的愈合,牙齿、牙周膜的最大应力与位移、愈合期牙槽骨的最大位移逐渐减小,愈合期牙槽骨的最大应力逐渐增大。结论 阻碍埋伏牙正常萌出的多生牙去除后,可以即刻施力移动埋伏牙。但早期移动时牙齿的倾斜趋势比较明显,建议初期加载力值应适度减小,以利于埋伏牙的整体移动。  相似文献   

7.
作者利用有限元法,结合CAD技术,建立了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组合模型,分析了在三种加载方式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得出了正畸矫治以施加一个力与力倡的方式,可以使牙体产生较快的整体移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口腔医学》2014,(3):171-174
目的研究对上颌第一前磨牙施加不同大小及方向的矫治力时,牙体的受力及位移变化规律,为临床扭转牙齿的矫治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及其周围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仿真模拟于牙冠的颊、舌面临床冠中心施加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情况下牙体的受力状况。结果在不同的加载条件下,扭转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颈部均为应力集中区。随着牵引力的增大,牙体的位移及应力值均增大。牵引力与X轴间的角度越大,牙体的应力及位移越小。结论临床中应尽量采用轻力,施力方向与X轴应尽量平行,在使牙体有效移动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牙体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比较不同包裹面积及不同步距设计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伴有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的右上中切牙压低效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含3种包裹面积(100%、75%、50%)、3种步距设计(0.1 mm, 0.15 mm, 0.2 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3种牙槽骨水平吸收状态下(牙槽骨正常水平、水平吸收1/3、水平吸收1/2),压低右上中切牙时,其位移及牙周膜应力的变化。结果:除牙槽骨水平吸收1/2、包裹面积50%、步距0.1 mm组外,各组右上中切牙主要表现为:在垂直向上近中切角伸长,其余部分压低,近中切角伸长量小于根尖压低量;在唇舌向上牙冠及牙根舌向移动,近中切角及切缘位移量大于根尖。另外,随着矫治器步距的增大,右上中切牙位移量也随之增大。各组右上中切牙牙周膜总体应力分布较均匀,腭侧面应力值大于唇侧面,应力值随矫治器步距增加而增加。矫治器步距设置为0.1 mm时,除包裹面积为50%的矫治器组产生的矫治力小于150 g/cm2,其余组矫治力均介于150~260 g/cm2之间;矫治器步距设置为0.15 mm和0....  相似文献   

10.
牙槽骨降低对牙周膜内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牙齿的牙槽骨降低对牙周膜内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规律,本文建立了一包括第二双尖牙和第二磨牙的下颌骨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牙齿在咀嚼时的受力状况进行加载,计算分析了牙槽骨为五种不同的高度水平时牙周膜内的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牙周膜内的应力随牙槽骨降低而逐渐增大,但在牙周膜的不同部位应力增加的幅度不同。牙周膜内应力的增加与牙槽骨降低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牙槽骨吸收在根长的20%以内时应力的增长较平缓,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20%以后应力的增加幅度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1.
成人牙周病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的高度,比较其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2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牙周病患者在矫治中定期做牙周检查及牙周治疗,严格控制菌斑。同时严格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指导,在统一正确的刷牙方法下进行矫治。正畸矫治中遵循细丝轻力的原则,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矫治采用TOMY0.018固定矫正器,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遵循细丝轻力的原则,在同一正畸医师指导下操作完成。  相似文献   

12.
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5例,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要加强口腔卫生的监督,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及治疗,正畸矫治中使用适宜的力量可以减少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并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牙周炎致错位前牙的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目的 对牙周炎致唇向散开的前牙经环切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进行正畸治疗 ,观察其疗效。方法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16例患者唇向散开的上前牙 ,使用临床牙周健康指数分析、根尖片观察牙槽骨高度变化及模型分析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正畸压入使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 1 2mm ,前牙覆盖由 7 0mm减至 2 0mm ,覆由 4 0mm减至 2 0mm;牙周组织健康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经环切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 ,正畸压入治疗在矫正患牙咬合关系的同时可改善牙周组织状况 ,增加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舌侧矫治系统中,内收弓丝形变及微种植体植入位置对上前牙三维方向移动的影响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建立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弓丝为可变形体及刚性体滑动法内收时,微种植体的植入位置设置为距离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的牙槽嵴顶0、3、5、7 mm,分析上前牙的初始位移和牙周膜静水压的大小。结果:舌侧矫治系统中,使用可变形体弓丝内收上前牙,加力瞬间弓丝发生形变,牙初始位移受弓丝形变的作用发生舌向倾斜移动;随着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上颌侧切牙牙冠的初始位移増大。弓丝为刚性体内收时,上前牙发生冠舌向倾斜移动;随着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其位移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弓丝为可变形体时,上前牙的牙周膜静水压值超过毛细血管压的上限值。弓丝为刚性体时,上前牙的牙周膜静水压值小于毛细血管压的上限值。结论:弓丝形变对牙初始位移及牙周膜静水压影响较大。临床上可考虑使用刚性高的内收弓丝并减小内收力值,以降低牙根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病例报道1例牙周软硬组织增量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的临床应用。诊治经过:一位26岁男性患者在正畸扩弓治疗过程中出现右上后牙牙龈退缩,遂停止正畸加力,要求牙周治疗。临床检查显示7-5牙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CBCT检查显示$\underline{7-5}\rvert$牙颊侧根中1/3-根颈1/3牙槽骨吸收。一期通过膜龈手术完成根面覆盖及角化龈增量后,二期采用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手术治疗$\underline{7-5}\rvert$牙颊侧骨开裂。结果 术后1年随访,正畸治疗顺利结束,$\underline{7-5}\rvert$牙根面覆盖效果稳定,颊侧骨充盈良好。结论 治疗正畸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时,基于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的根面覆盖术联合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技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然而其长期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前术后下前牙牙周组织和基骨宽度的变化,评估其手术的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轻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健康成人,进行下前牙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并对下前牙正畸矫治前后的各项牙周指数和基骨宽度进行比较。结果:下前牙正畸矫治前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牙龈萎缩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后角化龈宽度(5.8±2.4) mm大于术前(5.2±1.9) mm(P=0.041);下前牙根尖区基骨厚度治疗后(6.04±4.57) mm比治疗前(5.32±3.87) mm增厚(P=0.024),但其中下前牙根尖区唇侧基骨厚度治疗后(2.27±1.72) mm,比治疗前(2.88±2.35) mm减小(P=0.014),舌侧基骨厚度治疗后(3.97±3.49) mm则比治疗前(2.54±2.06) mm增大(P=0.040);下颌B点基骨厚度治疗后(7.17±5.21) mm比治疗前(6.47±3.99) mm增厚(P=0.042)。结论: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矫治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对其下前牙牙周组织是安全的,甚至能刺激下前牙基骨的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