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由KLEMPERER等[1]在1931年首次报道。曾被认为起源于间皮细胞,而命名为纤维性间皮瘤、局限性间皮瘤、间皮下纤维瘤等。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发展,人们发现该肿瘤细胞没有间皮细胞的特征,如不表达间皮细胞标记,而显示出间叶细胞的特征[2]。目前认为SFT可能起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且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血管外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分化[3]。2002年版WHO 软组织肿瘤分类将 SFT 归入纤维母细胞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类,属于中间性(偶见转移型)。 SFT发病率低,发病部位广泛,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也较为局限。本文报道肝脏SFT 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正>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梭形细胞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肿瘤的2%[1-2]。SFT最早发现于胸膜,近年来在各器官皆有报道[3],以胸膜最为好发,胸膜外发病率仅约0.6%,胃极为罕见。胃SFT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4.
该患者因“绝经9年,下腹胀痛5 d,发现阴道壁肿块1 d”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肿块切除术后经 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阴道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该患者肿瘤在目前文献报道该类肿瘤中体积最大,且术后10 个月复发。在该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中CD34呈强阳性且Ki-67增殖指数较高均提示患者术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恶性孤立性纤维肿瘤(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罕见的肾恶性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组织来源、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该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右肾透明细胞癌,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右肾低度恶性SFT,免疫组织化学提示CD34、BCL-2、CD68、CD99、vimentin阳性表达,Ki-67 5%阳性表达及SMA局灶弱阳性.随访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肾恶性SFT非常罕见,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主要治疗方式为根治性肾切除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为一种罕见的源于间叶的梭形细胞肿瘤,以脏层胸膜最为常见,其他部位例如皮肤、鼻咽、眼眶、乳腺、肝脏、腹膜、神经系统也有发生。SFT多为良性,约10%-15%为恶性,极少部分良性肿瘤会转变为恶性,其预后与手术的彻底性有关。现将本院收治的腹膜后合并胸膜的SFT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间叶源性肿瘤,发生在盆腔,并且为恶性的SFT更是十分罕见。因此,目前对于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困难,尤其是良恶性判断。现本文介绍1例罕见的盆腔恶性SFT的诊断过程,提高大家对SFT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例SFT肿瘤细胞Vim、CD34、CD99、bcl-2、S-100、actin、EMA、Des和PCNA的表达。结果13例SFT患者平均年龄46岁,分别发生于胸腔、腹腔、纵隔、肺、上颔窦、眼眶、乳腺、背部软组织。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压迫症状。组织学表现为束状、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和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伴有黏液变性及血管外皮瘤样形态。免疫组化结果:Vim阳性率100%(13/13)、CD3492%(12/13)、CD9977%(10/13)、bcl-277%(10/13)、PCNA31%(4/13),S-100、actin、EMA、Des均阴性。平均随访21.3个月,1例复发,均无转移。结论SFT为一组独特的梭形细胞肿瘤,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有助于SFT的诊断。由于SFT生物学行为不依赖于组织学构象,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病人,男,30岁。3月前因外伤住院行B超检查时无意中发现右髂窝肿块,B超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腹腔未见积液,右侧髂血管后方可见一大小约9.5cm×5.7cm×6.2cm杂乱回声团块。盆腔CT示:右侧髂窝见约8.0cm×6.0cm×6.0cm椭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缘清楚,右边缘部不规则强化,右侧髂血管及肠襻被推移。当时未治疗。现再次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肾脏SFT并发肾盂积水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1例肾脏SFT并发肾盂积水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肾脏SFT并发肾盂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结果 30岁男性患者因体检发现左侧肾肿物并发肾盂积水3 d入院。腹部超声提示左侧肾肿物和左侧肾盂积水,集合系统光点分离2.2 cm;进一步行CT检查显示左肾占位性病变并发肾盂积水,考虑肾透明细胞癌可能。初步诊断为左侧肾恶性肿瘤,术前准备后行经腹左侧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镜下见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交替进行,梭形细胞呈无结构性排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CD34(+)、Vimentin(+)、CD99(部分+)],确诊为肾脏SFT。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切口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出院。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全腹CT检查未见局部复发和转移的异常表现,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无不适症状。 结论 肾脏SF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确诊主要依赖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肾脏SF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极为罕见,至今国外文献报道仅19例,国内尚未见系统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女性,78岁,以“右颈部肿块5月”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2年,安装心脏起搏器1年余。体格检查:气管偏左,右侧颈部可触及一肿物,类圆形,大小约5cm×3cm×3cm,质韧,表面尚光滑,边界不清,不易活动,无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1一般资料病史患者男,30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不适,服用吗丁啉、健胃消食片治疗后好转,半月前上述症状突然加重,遂就诊于我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示:胃大弯侧胃壁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1.6cm×0.8cm,向胃腔内隆起(图1),增强扫描时整体呈渐进性延迟中-重度强化,强化峰值位于延迟期(图2-4),诊断意见:胃大弯侧胃壁软组织肿块影,多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不明原因的腹膜后肿瘤是现代多个学科中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腹膜后在解剖上空间很大,病变位置较深。肿瘤嵌入松散结缔组织的网状结构中,因而无论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肿瘤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均难以被察觉,待发现时腹膜后肿瘤通常体积庞大。将它们与腹膜后淋巴瘤和实体瘤(例如胃肠道基质瘤和神经纤维瘤)区分开来是面临此类肿瘤时的重大挑战[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颞叶孤立性纤维瘤(solito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发生于颞叶的孤立性纤维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镜检细胞致密区与疏松区交替性分布,瘤细胞呈梭形及短梭形,血管增多并明显胶原化,并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瘤细胞间含有粗细不等、形状不一的胶原纤维。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10/10HP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34、vimentin、Bcl-2及CD99弥漫阳性。手术切除后,随访18个月,每3个月复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颞叶孤立性纤维瘤少见,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检测是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1例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和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式等进行探讨。结果:手术标本肉眼观:肿瘤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质嫩;镜下观: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丰富伴轻度异型,核染色质粗,核分裂像分布不均匀,由细胞致密区和疏松区交替无特定结构排列,灶性区可见坏死,低度恶性,间质血管较丰富,细胞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CD34+,CD31+,Bcl-2凋亡蛋白±,细胞增殖相关抗原20%+,细胞角蛋白-,钙视网膜蛋白-,CD99抗原-,肌间线蛋白-,p53-,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WT-1蛋白-。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和特异性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需与其他梭形细胞瘤鉴别;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需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1例孤立性直肠结核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孤立性直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资料、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本例患者以腹痛、排脓血便及消瘦入院,肠镜提示孤立性直肠巨大溃疡,病理检查未发现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杆菌,粪便细菌培养和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tuberculosi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TB-PCR)阴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uberculin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TB-PPD)+++,未见直肠外结核感染证据。诊断性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内镜下直肠溃疡较前好转,持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孤立性直肠结核临床罕见,缺乏特异的临床、影像及内镜下表现,易导致误诊。病理发现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杆菌阳性率低;结核菌素试验和诊断性抗结核简单、有效,对提高结核诊断率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广敬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95-796
<正>患者,女,80岁。因"右胸胀痛不适1周"入院,为持续性隐痛,无发热、胸闷,无咳嗽、咯血痰等症状。入院前3个月患者因"右甲状腺瘤"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良性肿瘤,X线胸部透视示右肋膈角变钝但未进一步检查,未发现胸部肿瘤。入院查体:T 36.5℃,P 80次/min,R 19次/min,BP 110/60 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末触及。右胸背部饱满,右胸廓外下背部叩诊浊音,右下肺呼吸音减低。入院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在正常值范围、胸部CT检查示:右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