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要遗传方式的先天颅面畸形。由于神经嵴细胞和神经上皮细胞核糖体的生物合成受阻,神经嵴细胞迁移到颅面部的数量减少,引起第一、二鳃弓发育不全,导致疾病发生。目前明确的致病基因包括细胞质核糖体生物发生因子1(tcof1)、聚合酶Ⅰ亚基c(polr1c)和聚合酶Ⅰ亚基d(polr1d)。本文就目前针对该综合征的3个主要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和发病机制探索,以及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预防及临床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柚皮苷(NAR)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对体外培养的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ALP、骨钙素(OCN)、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Ⅰ型胶原(ColⅠ)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成骨细胞株MC3T3-E1为体外药效的试验模型,通过Alamar blue法检测第1、4和7天3种不同浓度NAR(10、100和1 000 μmol·L-1)单独作用以及分别与50 ng·mL-1 BMP-2联合诱导对MC3T3-E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在第4天和7天测定成骨细胞内ALP活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Runx2、ColⅠ的表达。结果 单纯NAR刺激及联合BMP-2刺激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在NAR浓度为100 μmol·L-1时达到高峰(P<0.05),且该浓度NAR与BMP-2联合作用时增殖效果大于两者单独作用(P<0.05)。单纯NAR刺激及联合BMP-2刺激4 d和7 d时均能促进细胞ALP活性,100 μmol·L-1 NAR与BMP-2联合作用时ALP活性最强(P<0.05)。100~1 000 μmol·L-1的NAR单独及联合作用在不同程度上能促进ALP、OCN、Runx2、ColⅠ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结论 NAR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株MC3T3-E1增殖、分化,且适宜浓度的NAR和BMP-2有协同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鼠颅神经嵴细胞的培养和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在体外原代培养Balb/c小鼠胚胎的颅神经嵴细胞。为颅面部各种组织细胞的发育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小鼠胚胎第8.5天的颅神经管,从小鼠颅神经管中游离出来的细胞即为颅神经嵴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细胞的来源,并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成功地培养出小鼠的颅神经嵴细胞,其形态类似成纤维样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染色结果阳性。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65h。结论:原代培养的小鼠颅神经嵴细胞生长稳定,来源明确,是颅面部各种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研究中一种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小RNA?1( miR?1)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嵴的影响。方法:通过显微注射miR?1反义核苷酸( MO)抑制miR?1的功能,在胚胎发育96 h时,观察下颌骨的发育,软骨染色观察颅面部软骨的发育状况。 TUNEL和磷酸化组蛋白H3( pH3)免疫荧光观察神经嵴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结果:在miR?1被敲低后,下颌发育不足,软骨染色显示下颌骨和舌骨形态结构异常。神经嵴细胞的凋亡异常增多,增殖能力降低。结论:miR?1参与调节了颅面部神经嵴细胞的发育,miR?1对于神经嵴细胞的活性具有调控作用,导致颅面部发育过程中神经嵴来源的下颌骨发育缺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RNA干扰技术,体外沉默二牛龙牛儿基转移酶Ⅰ(GGTase-Ⅰ),研究其在舌癌迁移、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登录Genebank确定人GGTase-Ⅰ基因序列,针对GGTase-Ⅰ的基因序列设计并构建3条siRNA,分别将RNA干扰组(GGTase-Ⅰ siRNA1、GGTase-ⅠsiRNA2、GGTase-Ⅰ siRNA3)、阴性对照组(NC-siRNA)和空白对照组转染至舌癌细胞Cal-27,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转染后GGTase-Ⅰ、RhoA基因的mRNA、蛋白表达;选取沉默效率最高的一组siRNA作为实验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GST-pull down实验检测GTP-RhoA蛋白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干扰后细胞的GGTase-Ⅰ mRN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RhoA 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MMP-2、MMP-9、GTP-RhoA的表达下降,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抑制GGTase-Ⅰ表达,可降低舌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对GGTase-Ⅰ的深入研究可能为舌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6.
改良唇-牙-牙槽嵴上颌全口种植义齿分类法是根据牙槽嵴宽度和高度将上颌无牙颌分为3类。Ⅰ类,牙槽嵴宽度高度均适宜,适合种植固定义齿修复;Ⅱ类,牙槽嵴宽度对于种植体足够但是对唇颊支撑不足,适合于固定活动联合修复;Ⅲ类,牙槽嵴高度或宽度不足以支撑种植体植入,需要植骨,或采用穿颧种植体等特殊方式种植,或者采用传统全口义齿修复。第Ⅰ类根据牙槽嵴高度不同又分为2个亚类:第Ⅰ类1亚类,牙槽嵴高度完全没有丧失,适合冠桥式义齿修复;第Ⅰ类2亚类,牙槽嵴高度有部分丧失,适合复合式义齿修复。本设计分类旨在帮助术者在术前明确患者是否适合种植,以及适合采用种植固定义齿还是种植活动义齿修复,有利于更好地选择适应证,减少并发症,获得更好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vps4b基因突变对牙齿发育相关蛋白——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和Ⅰ型胶原蛋白(COL-Ⅰ)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胚胎E13.5 d、E14.5 d、E16.5 d的胎鼠头部及出生后P2.5 d、P7 d的幼鼠下颌骨组织,石蜡包埋后获取第一磨牙牙胚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野生型小鼠和vps4b基因敲除小鼠牙胚中DSPP、COL-Ⅰ的表达。结果 野生鼠蕾状期和帽状期DSPP、COL-Ⅰ均未表达;钟状期DSPP在内釉上皮和牙乳头中有表达,COL-Ⅰ表达于牙乳头和牙囊;分泌期和矿化期DSPP、COL-Ⅰ在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牙囊内均有表达,COL-Ⅰ在牙乳头内亦可见表达。小鼠vps4b基因敲除后,DSPP在钟状期牙乳头和分泌期牙乳头及牙囊内未见表达,COL-Ⅰ在钟状期及矿化期表达部位与野生型小鼠一致,分泌期在牙乳头的表达发生改变。结论 vps4b基因在牙胚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DSPP、COL-Ⅰ的表达可能受vps4b基因的调控,并与vps4b共同调节牙齿牙本质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rhBMP-2诱导颅神经嵴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颅神经嵴细胞的诱导发化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含rhBMP-2的无血清培养液和含有不同浓度rhBMP-2的培养液对颅神经嵴细胞进行培养。10d后,观察两组细胞的形态学差别,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纤维细丝蛋白(NF),颅神经嵴细胞的特异性抗体P75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的分化状态,并计算NF阳性细胞数的百分比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含有rhBMP-2的培养液中,颅神经嵴细胞的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向神经元样的表型进行转变,可见较长的细胞突起出现。NF染色结果阳性,而GFAP,P75染色结果阴性。50ng/mL组中,NF的阳性细胞数比其它浓度组明显增多,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hBMP-2可以诱导颅神经嵴细胞向神经元进行分化,50ng/mL是其中最有效的诱导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异戊二烯化酶二牛龙牛儿基转移酶Ⅰ(GGTase-Ⅰ)在舌鳞状细胞癌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登录Genebank确定人GGTase-Ⅰ基因序列,设计3条小干扰RNA(siRNA),并将siRNA转染至舌癌细胞Cal-27(GGTase-ⅠsiRNA组)。设立空白对照组(只加入转染试剂,不加入siRNA)和阴性对照组(NC-si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GGTase-Ⅰ、RhoA的mRNA和蛋白表达;蛋白质免疫检测转染48 h后Cyclin D1、p21的表达变化;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GGTase-Ⅰ siRNA 组细胞的GGTase-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RhoA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Cyclin D1的表达下降,p21表达升高,细胞的增殖活性下降,细胞周期发生改变(P<0.05)。结论 GGTase-Ⅰ siRNA能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中GGTase-Ⅰ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提示GGTase-Ⅰ在舌鳞状细胞癌增殖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严飞  江宏兵 《口腔医学》2010,30(3):174-176
脊椎动物颅颌面骨骼的发育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神经嵴细胞的迁移、位置确定及其相关分子信号调控是整个进程的中心,也是形成颅面部间充质的主要来源。该文对颅颌面骨骼发生中颅神经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和安氏Ⅰ、 Ⅱ1、Ⅱ2、Ⅲ类之间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骨性结构的差异。方法 对123例不同安氏分类错畸形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使用Mimics19.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矢状面上对颞下颌关节的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髁突高度、髁突水平角、髁突半径、髁突前后径以及髁突长轴径进行测量分析,对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采用Pullinger法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安氏Ⅰ类、Ⅱ1类、Ⅱ2类及Ⅲ类患者中,男性双侧髁突相关骨性结构均显著大于女性,Ⅱ1 类患者髁突长轴径、前后径相对其他类型较小,Ⅲ类骨性患者的关节窝具有宽和浅的特征。安氏Ⅰ类、Ⅱ1类及Ⅲ类患者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主要为前位或居中,而Ⅱ2类主要为居中或后移位。不同安氏分类法的左右侧髁突相关结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安氏分类法中,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在髁突形态与结构、关节间隙、关节窝形态及髁突位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舌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32例舌VM患者的DSA表现,根据影像学特征将其分为4型,Ⅰ型为无回流型、Ⅱ型为低回流型、Ⅲ型为高回流型、Ⅳ型为广泛型,依据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无回流型单纯采用平阳霉素进行硬化治疗,低回流型单纯采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进行硬化治疗,高回流型采用无水乙醇结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进行硬化治疗,广泛型先按高回流型进行硬化治疗后再结合整形手术切除。统计各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132例病例获得12~41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舌VM明显缩小甚至消失。Ⅰ型8例,有效率100%;Ⅱ型17例,有效率100 %;Ⅲ型98 例,有效率90.8 %;Ⅳ型 9例,有效率77.8%。不良反应主要为组织溃烂、坏死,Ⅰ型0例;Ⅱ型1例,发生率5.88%; Ⅲ型16例,发生率16.33%;Ⅳ型7例,发生率77.78%。结论:基于DSA的舌VM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舌VM中大部分为Ⅲ型病例,Ⅰ型比例最小。经黏膜注射无水乙醇是治疗高回流型和广泛型舌V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Invivo5软件测量成人骨性Ⅲ类错口咽气道容积大小和舌骨位置,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口咽气道容积及舌骨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筛选CBCT资料,按纳入标准和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筛选出60例骨性Ⅰ类错作为对照组;将成人骨性Ⅲ类错分为上颌后缩组和下颌前突组,每组60例。采用第三方软件Invivo5将CB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坐标系,应用测量工具测量口咽气道及舌骨位置,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上述3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成人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分别较上颌后缩组、骨性Ⅰ类组口咽气道容积大(P<0.05),但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与骨性Ⅰ类组口咽气道容积无显著差异(P>0.05);舌骨矢状向位置由前到后为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骨性Ⅰ类组(P<0.05);舌骨垂直向位置,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显著高于上颌后缩组、骨性Ⅰ类组(P<0.05),但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与骨性Ⅰ类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成人不同骨性错畸形上气道三维特征不同,下颌骨矢状位置、长度较上颌骨对口咽气道容积、形态、走向、舌骨矢状位置影响更为显著。CBCT及Invivo5是评价上气道的实用工具,可为正畸临床评估骨性错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及舌骨位置、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畸应力变化下牙龈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变化以及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表达。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正畸患者74例,随机分为A组(24例,0 g力)、B组(25例,75 g力)、C组(25例,150 g力)3组。于加力0、4周采集患者部分牙龈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在加力后0、2、4周收集龈沟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2、TIMP-2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正畸应力与α-SMA、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MP-2、TIMP-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加力2周及加力4周,3组患者龈沟液MMP-2、TIMP-2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加力4周后,3组患者牙龈组织中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水平依次升高(P<0.05);不同正畸应力与MMP-2、TIMP-2、α-SMA、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龈沟液TIMP-2、MMP-2表达水平以及肌成纤维细胞表达与正畸应力变化有关,可能在正畸治疗的牙周组织改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正颌外科手术方案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前牙开牙合术后垂直向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入院接受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前牙开牙合畸形患者122例,分别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BSSRO)(50例)、下颌升支垂直骨劈开(IVRO)(30例)、BSSRO+Le FortⅠ(22例)、IVRO+Le FortⅠ(20例)作为手术方案,并且除IVRO方案外其他所有方案病例均接受钛板颌骨内坚固内固定术。术后正畸完成时及完成后6、24个月时随访接受临床检查与头影测量分析评估垂直向复发情况,观察指标包括覆牙合、下颌平面角、颌间夹角。结果 1)BSSRO+Le FortⅠ与IVRO+ Le FortⅠ组覆牙合显著减小的比率在6、24个月都少于BSSRO与IVRO组。2)BSSRO+Le FortⅠ组与IVRO+ LeFortⅠ组下颌平面角显著增加的比率在6、24个月都少于BSSRO与IVRO组。3)6个月时BSSRO+Le FortⅠ组与IVRO+Le FortⅠ组颌间夹角显著增加的比率少于BSSRO组与IVRO组,而24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双颌外科(BSSRO+ Le FortⅠ与IVRO+Le FortⅠ)均比单颌外科(BSSRO与IVRO)能更加有效地减少垂直向复发的数量和幅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一种基于MRI上关节盘与髁突相对位置的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分类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经验。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16年5月治疗的45例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患者。依据MRI分为Ⅰ型(关节盘无移位)、Ⅱ型(关节盘移位)、Ⅲ型(骨关节病)及Ⅳ型(存在精神或神经功能障碍),依据分类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Ⅰ型28例(62.2%),Ⅱ型12例(26.7%),Ⅲ型2例(4.4%),Ⅳ型3例(6.7%)。Ⅰ型患者采用关节结节增高术或关节镜下硬化剂注射术;Ⅱ型患者采用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锚固)及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辅助关节结节增高术;Ⅲ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手术;Ⅳ型患者均采用关节结节凿平术。随访期间未发现开口受限、开口疼痛、脱位复发。结论 基于MRI影像学特点对颞下颌关节脱位进行分类,对术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TCS)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of craniofacial development which results from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the gene TCOF1. TCOF1 encodes the nucleolar phosphoprotein, Treacle,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pre-ribosomal processing and ribosomal biogenesis. In mice, haploinsufficiency of Tcof1 results in a depletion of neural crest cell precursors through high levels of cell death in the neuroepithelium, which results in a reduced number of neural crest cells migrating into the developing craniofacial complex. These combined advances have already impacted 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vide invaluable resources for the continued diss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basis of TCS.  相似文献   

18.
Oro-dental and craniofacial anomalies in LEOPARD syndrom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OPARD syndrome' is a syndrome affecting many systems or organs. The main anomalies are summarized in the acronym LEOPARD in which each letter corresponds to the damage of a given organ. In the presented case, there are oro-dental and craniofacial anomal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OPARD syndrome and the given anomalie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management and the follow-up of the diseased are studied. The clinical case presented is a 4-year-old boy with LEOPARD syndrome showing retardation of dental development, delayed development and possible agenesis of permanent teeth, and craniofacial anomalies (osseous hypodevelopment). The bibliographical study shows that LEOPARD syndrome is due to damage of the neural crest cells. Thus, the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anomalies arise since neural crest cells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eeth and some craniofacial bones. Therefore,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anomalies might be expected in some cases of the disease. The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the lesions, and the follow-up of the patient would be done by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相似文献   

19.
脊椎动物的脑神经嵴干细胞(CNC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参与形成颅颌面部多种组织器官.下文就近年来CNCSC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作一,为研究CNCSC与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发育、再生修复以及相关疾病发生机制提供方法 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